当前日期:

目录

井田开拓,分为主井、斜井、主斜井、副立井,均用中央贯穿石门—集中运输大巷—采区石门的开拓方式。大通、九龙岗井下的开拓工程均由石层或顶底坚固的煤层内开凿大巷,每隔100~150米开石门一道,穿透各煤层,再沿煤层开煤巷,由煤巷每30~40米向上开煤眼,并开45度上山眼,以便运料,然后每高15米开顺槽一道,顺槽间煤眼,左右错开三四米,计开顺槽五道达上位老峒。从50年代开始,水平主要运道的布置,由过去整阶段煤层大巷,逐层开采向分组集中运输大巷的布置演变。矿井水平高度在解放初期分整层阶段开采,只20~65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淮南矿区中部谢家集一、二、三煤矿及李郢孜一矿,增加了延深水平高达150~200米,随后又在开拓延深时采用了一次延深两个水平和增加辅助水平的开拓设计方案,结果既减少了延深水平的次数,又保持了矿井的生产能力。
1957年后,为适应生产要求,对采区巷道开拓布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各矿普遍采用按煤层群分组联合,开挖采区上、下山和运输平巷,实行阶段开采,合理集中生产,提高采区生产能力。
淮南煤田的主要产煤区是八公山地区,而这一地区井田布置密集,在走向总长度只有18.1公里的范围内,先后建起7对总设计能力达675万吨的矿井,平均2.5公里建一对矿井,走向最短的只有1250米,最长的也只有7100米。平均每生产1000吨煤炭就要开拓34米长的巷道,因此,随着开采强度的加大,必须不断进行矿井延深,保证生产接替。
1958年开始“大跃进”,在全力提高产量的同时,继续加快九龙岗、大通、新庄孜、谢家集一矿等8对矿井开拓扩建工程和毕家岗、李嘴孜、孔集煤矿的新井建设。8对矿井改扩建向地层深处延深100~220米。但由于强化开采造成采掘比例失调,给矿井开拓带来巨大压力,1962年以后,改进开拓方式,严格开拓程序,尽可能消除单一煤层开拓,实行合理集中,加大采区能力,使缓倾斜煤层每个采区达30万吨左右,急倾斜煤层或石门达20万吨左右。
经过恢复调整,开拓压力稍缓,1966年初出现好的生产势头,但随即而来的是“文化大革命”,生产一度停滞。1967年,井下开拓工作基本停止。1968年以后再掀夺煤热潮,一时间开采强度大增。到1971年,矿区11对生产矿井中8座有开拓延深任务,9座开拓量下降,接替紧张,淮南矿务局作出大打开拓延深仗的决定,确定局、矿党委定专人负责,发动各部门协同。开拓任务较重的煤矿成立工程科和开拓区,开展了一系列劳动竞赛,井筒的水平延深和生产大巷的开拓进尺增长较快,为掘进和采煤提供了足够的生产条件。1975年,12个重点开拓队有4个队全年进尺超过1000米的部颁标准。
由于持续高强度开采,淮南煤矿的井巷开拓压力一直很大。谢家集一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岩巷欠尺达15000米,开拓煤量、回采煤量、准备煤量逐年减少,到1978年底开拓煤量可采期降至历史最低水平。1979年以后,开拓工作进一步强化,在发动工人开展会战的同时,运用了一些新技术、新设备,开拓进尺大为提高,到1981年,补齐了原来的欠账。
在老矿区开拓延深的同时,潘集—谢桥矿区的新井建设陆续开工,新矿井开拓逐步加强,创造了新的生产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地方自筹资金建设的小煤井日益增多,在老矿区的剩余储量上建设小井,开拓采掘残存煤炭。1989年地方新集煤矿开始开拓兴建。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掘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