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1年,市残老孤儿教育院成立,院址设在田家庵,以收养弃婴为主。1953年春,对孤儿、弃婴的收养,采取区政府登记,教养院调查核实,报市民政部门批准的办法。是年,残老孤儿教养院迁至大通矿南,改为市生产教养院,新建房屋90余间,1500平方米。这一年共收养孤儿、弃婴、精神病人、梅毒等患者、公安部门收容审查后移交来的无家可归的游民乞丐以及兵痞和有赌博、流氓习气的共73人。
1954年,市生产教育院收养残老、孤幼、弃婴43人,开始组织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农副业生产,当年获益856元。1956年在院残老49人、孤儿5人、婴儿27人。当年生产收入折现金千余元。1960年收养人员达410人,有院民住房、生产厂房、仓库等250余间,有耐火砖及红砖窑5座,粉笔厂月产粉笔3.8万盒,有农田菜地4公顷,开展了养殖、豆制品、粉丝加工等副业生产。对收养对象除供给吃、穿、住外,每月发给2~3元零花钱。是年,获生产收益15万余元,国家拨款9.3万余元,除生活开支19万余元外,其余全部用于基本建设。
1961年1月,市生产教养院改为市社会福利院,不久又成立烈属养老院,附属于社会福利院内。是年3月,成立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院址设在谢四村。原市社会福利院改为第一社会福利院。第一社会福利院地处大通矿采煤塌陷区内,院内地面下沉,房屋墙壁裂缝纵横,1962年一场大雨后,在院西南约60米处陷一深穴,直径10米,深不可测,致使房屋裂缝加大且出现多处倾斜,遂易地迁建,到1963年共建成宿舍、食堂、仓库、医疗室、教室等房屋1840平方米。是年9月,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市公安局新建农场移交给市民政局,并入与之毗邻的第一社会福利院,作为孤儿、顽童教养和屡遣屡返的长流人员的安置场所。这一年还成立了市社会福利院工读学校。1964年3月又改为市社会福利院儿童教养所,负责收容和教养社会顽劣儿童。是年7月,将市第一福利院生产部分划出,成立市骑山园艺场,以种植果树为主、农业生产为辅,负责灾游民的教养、改造、资遣工作。福利部分仍沿用第一社会福利院的称谓,负责烈军属、老人、社会残老、孤儿、弃婴的收容、奉养、育养等事宜。1965年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收养了138人,院内建立了食堂、仓库、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了生产和非生产人员服装发放的规定,成立了伙食管理委员会。当年收获粮食、油料8500余公斤,蔬菜收入1700余元,养猪20头、羊10余头、奶牛1头,种植了烟、麻等经济作物,重新办起了粉笔厂,改善了院民生活。是年,骑山园艺场有各类人员224人,耕地面积14公顷,园林面积41公顷,房屋175982平方米,大牲畜31头,猪存栏425头,固定资金54706元,流动资金51759元,总产值108188元,总收入72760元,总支出63694元,盈利9072元。“文化大革命”中,儿童教养院被撤销,骑山园艺场由市革命委员会交大通区。这时,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仅有市社会福利院。
1973年民政局建制恢复后,福利事业渐有起色。1975年市社会福利院有职工14人,收养孤老残幼、精神病人73人。是年,上级拨款23923.40元,生产收入4136.58元,支付职工工资8433.21元,院民生活费10523.20元,其它开支4966.99元。1973年拨款购置手扶拖拉机1台。翌年修建精神病人住房。1981年6月,对市社会福利院进行整顿,配备汽车1部,院民宿舍安装了部分电扇。1983年10月,为解决吃水难问题,拨款在储水池上架设水塔,并维修了16间残老住房。翌年,拨款购置客货两用车1部,修建90平方米澡堂1座。到1985年,市社会福利院有床位111张,房屋157间,面积2800平方米,耕地近3公顷,有院民96人,职工25人,其中医务人员1人,护理人员10人。成立了保育组、护理组。对城市分散供养孤老的生活照料,除各区政府发给定期救济金外,主要依靠当地居民组织和群众开展敬老活动解决。
1986年7月,院民生活费由每人每月20元增加到25元,1990年增加到了30元。市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每年都到福利院慰问,仅1990年上半年,到福利院慰问、服务的警民、学生就达1000多人次,赠送了5000多元的慰问品。福利院组织农、副业生产,开展以院养院,以改善院民生活条件。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