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技工学校培训
1951年,淮南矿务局开办一所初级职业学校,培养矿山初级技术人员,设8个班,招收学生381人。1956年10月20日,淮南矿务局又在工人培训班的基础上成立淮南煤矿工人技术学校,这是安徽省煤炭系统最早的技工学校,1958年改名安徽省煤炭工业厅技工学校,到1962年4月停办时共培养各类技术人才1600多人。1963年夏,淮南矿务局开办职业训练班,1964年底改为华东煤炭工业公司技校,1969年停办。
1960年4月,市劳动局开办工人技术学校,校址在九龙岗,当年招收学生360人,次年招生200人。为贯彻中央“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工人技术学校于1962年6月17日宣布停办。1961年开办的技工学校有:淮南氨厂技工学校,招收学生100名;矿机技工学校,招收学生200名;农机技工学校,招收学生150名;陶瓷技工学校,招收学生150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均停办。1965年春,市劳动局筹办安徽省淮南工业技术学校,招收学生100人,1968年学校停办,毕业学生全部被分配到淮南纺织厂。
1978年有4所技工学校相继恢复重建或开办,分别是:淮南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指挥部技工学校(1986年煤矿基建体制改革后,改名为淮南矿务局基本建设技工学校);淮南矿务局技工学校;淮南煤矿机械制造技工学校;淮南动力技工学校。
1979年5月,安徽省淮南锅炉技工学校成立,由省劳动局与淮南市劳动局联办,当年招收学生129人。1987年3月,经省政府同意,安徽省淮南锅炉技工学校更名为安徽省淮南技工学校。1990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安徽省淮南技工学校扩大规模,由200人扩大到1000人。
1980年4月,省国防工办技工学校皖淮机械厂分校(1988年3月,经省政府同意,在原分校的基础上成立皖淮机械厂技工学校)和化工总厂技工学校开办。同年5月,安徽省医药技工学校建立,是全省唯一的一所培训医药技术工人的学校,实行全省统一招生,隶属安徽省医药管理局和淮南市医药管理局两级领导。到1980年,市技工学校发展到8所,在校生5221人。
至1986年,新开办的技工学校有:淮南纺织厂技工学校、淮南机械技工学校、淮南园林技工学校。同年,淮南陶瓷技工学校恢复。1990年,全市共有12所技工学校,此外还有安徽省淮南技工学校市建材公司教学班、市供销社教学班、省商业饮服公司技工学校淮南商业技工班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163人。
二、就业训练中心
市就业训练中心1983开始筹建,1984年正式开办,系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的办学实体,承担全市城镇待业人员、企业富余职工及其他求职人员就业前的训练和转业训练任务。
为适应招工制度的改革,使企业能择优录用合格工人,求职者能自由选择合适的职业,截止1990年底,先后开办培训班80期,培训的专业有电工、机械、橡胶、塑料、制药、纺织、财会、工程预算等十多个专业,累计培训4500人,逐步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方针,经培训人员98%以上被录用为合同制工人。
1985~1990年全市就业前培训共发证6948人。
三、在职培训
50年代初,淮南矿务局设立矿工学校,先后有3000名工人参加学习。同时开办各种专业技术训练班,培训学员近5000人。
1956年,培训新工人8040人,约占全市各企业正式职工的1/3。其中淮南矿务局培训新工人6751人,培训的主要是机电和采掘工种,机电工艺培训期为一年、采掘工艺培训期为半年;淮南电业局培训新工人319人,主要培训洗炉工和变电工;蔡家岗机械厂培训新工人496人,培训的主要是车、钳、铆、焊、铸、锻等工种;安徽造纸厂培训新工人226人,培训工种主要是造纸、纸浆和机电工,培训期限半年;淮南煤矿建井公司培训新工人248人,培训工种主要是井巷工和机电工。由于后备技工培训任务的增加,一般都配备了培训专职干部,设置在企业的教育处、科。淮南矿务局为了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还成立了包括党、政、工、团及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培训委员会,专职培训干部由1955年的93人增加到197人。各单位对后备技工的培训,一般都采用“以师带徒”,通过现场生产实习,培养训练学员技术。
“文化大革命”前劳动部门管理学徒工培训和技工学校。“文化大革命”中职业技术培训工作停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职业技术培训工作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市劳动部门,各厂、矿企业先后恢复了培训组织机构,针对企业中青壮年工人政治文化技术素质低的状况,1982年市劳动局配合市职工教育办公室举办文化技术培训班480个,参加文化补课的职工有21136人,参加技术学习的有68084名工人,并举行了全市第一次初、高中文化程度统考,参加考试的有14800人,考试及格的有3326人,占参考人数的22.4%。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