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消防机构
〔管理机关〕1949年5月,淮南矿区公安局成立消防队,是年10月起,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八公山四镇也成立消防股,有消防民警35人。1953年减编至30人。其后增建毕家岗消防队。1959年11月,市局成立消防交通科,人员增至79人。1965年7月,交警队变更分离后,改称消防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消防连。1974年8月,重新恢复消防大队建制。1983年2月,消防大队划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编制,业务仍属市公安局领导,改称武警淮南市消防大队。1983年8月,武警部队安徽省总队成立淮南支队,消防大队改隶属武警淮南支队。1990年7月,扩建成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淮南市消防支队(正团级建制)。
根据国家《消防监督条例》规定,公安机关行使消防监督权,除建立一批“防火员”外,80年代还在各公安分局组建防火股实施监督。
〔企业消防〕解放前,淮南矿路总公司在大通设有淮南煤矿消防队1个,成员25人,连同临时抽调的义勇队员共约50人,有手压水龙1台,以及梯、叉、桶等工具。解放初期,矿区公安局所辖消防车,主要是在厂、矿区,由厂矿建立,主要任务是厂矿消防。50年代中期,全市各矿、厂建有义务消防队27个,队员2480人,其中专职消防队员48人。到“文化大革命”前全市各厂矿已陆续建立和培训了义务消防队员2800余名。80年代后随着厂矿增加,在各厂矿组织大批义务消防队。1984年10月统计,全市义务消防队员3500多名。1985年对义务消防队员进行调整组建,再次培训1800人。从1985年10月开始,组建了企业专职消防队。到1988年12月,全市企业组建了专职消防队13个,队员150人,拥有消防车17辆。是期有义务消防队205个,队员4893人。到1990年全市企业专职消防队有支队1个、辖5个大队,15个中队,共计857人;义务消防队员4893人。
〔群众消防〕解放前,田家庵、九龙岗两地各有义勇消防队1个,人员不固定,有两部水龙,少数水枪、梯、钩等。解放初期,由于房屋建筑材料简易,草房较多,民间的群众消防组织仍然保留,由街、组干部分片组织自救,并负责及时报警。镇反运动中逐步建立了治安保卫委员会组织,防火工作列在“四防”(即防匪、防特、防火、防盗)任务之内。50年代末,全市有群众性的消防队或灭火小组300多个,队员约1400人。有一批消防器材,有的群众消防组织还修建了10~30吨消防水池蓄水防火。60年代以后,由于市区住房结构改变,消防队增加,通讯发达,可多方协调行动,民间消防组织自动消失。
二、防火设备
〔消防栓〕50年代,为了解决主要街区和狭窄街巷扑火储水问题,经测勘选定合适位置,在自来水管道上加装消防阀门,建立苏联式消防栓20余个。60年代相继增加到50余个消防栓,原苏联式消防栓也逐步改为国产消防栓。其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混乱和年久锈蚀等原因,先后有40余个或被损毁,或不能正常使用。80年代逐步新装和修复一批,到1990年全市有消防栓82个。
〔专用装备〕矿区各镇在清末即用唧筒灭火。民国时期改进为拖泵和水龙,共有手压式水龙3台。消防装备简陋,仅1个矿办的消防队有头盔。
解放之初,仍沿用水龙扑救。1949年底增添消防车1部。1952年1月增加消防车4部。其后消防拖泵、水龙、水枪等设备多转为一般工厂使用。1984年10月通过贯彻新消防《条例》,全市维修消防泵5台。消防车随着陆续增加,到1988年全市有消防车35部,其中泵浦车8部,中型水罐车1部,重型水罐车4部,中型泡沫车5部,轻型干粉车4部,中型干粉车2部,二氧化碳车1部,云梯车1部,照明车1部,通讯指挥车1部,教练车3部,其它车辆4部。1990年各类消防车增至40辆,增加的多为水罐车(消防车30辆,其它车10辆)。消防车上还备有若干灭火器,消防队员配有头盔、防火服、皮带、胶靴等。“119”为火警专线,50年代开通,初期仅有1对专线、20余部执勤电话维持通讯,80年代初装备无线电台,到1988年有座式基地台、车台8部,移动式手台8部,计16部电台,“119”专线增至2对。80年代初筹资建成火警专用的“了望指挥塔”,高30余米,可鸟瞰全市,及时发现火情,及时补救。
〔一般器材〕解放初期,各基层消防单位主要沿用简易的消防梯、钩、叉、桶、锯、砂箱、水缸之类,灭火器的数量很少,仅为少数厂矿所有。50年代后期不少单位拥有水龙、水枪等,还建有一批大型消防备用水池,油料单位建有沙堆。60~70年代多数单位配有大量的消防器材,性能也明显提高,灭火剂有干粉、泡沫等多种。80年代,消防器材大量增加,全市拥有量在5万件以上。
三、防火措施
〔防火检查〕80年代之前,全市先后于1955年、1958年、1962年、1963年、1965年、1971年、1976年开展8次防火安全大检查,小型检查经常进行。
80年代,随着经济、文化发展,各种火灾因素增多。是时,部分电源线老化或不符合用电安全要求,新增的大量商品房,以及工厂、仓库、商店,防火设备很多不符合要求。为此,防火检查十分频繁,全市上下开展的各类检查达2000次以上,其中大型的防火检查达14次,对危险物品产、储、销单位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专项普查登记发证;对全市电源老化、新装用户违反规定进行了普查检修;对新建厂、店、库房、职工住房、居民商品房的防火状况进行普查,提出一些防火补救措施。1984年后开展了建房前防火审核工作,对石油库站、液化气站、汽车库房和舞厅、酒店普遍开展专项防火检查,发现隐患立即签发《火险通知书》,责成立即改正。
〔时令防火〕50年代,每年开展冬防活动,防火为冬防的重要内容。60年代后,冬防活动往往隔年开展,防火仍为主要内容。1974年,在全市重新进行以防火全民教育宣传为重点的冬防活动,进行了两次防火安全大检查,对防火岗位,全面实行了“五定”(定项目、定人员、定时间、定岗位、定制度)。
是期,由于防震棚大量出现,火灾隐患增多,公安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向居民宣传防火常识,开展检查,收到很好效果。在继续加强城市防火的同时,对全市农村午秋收获季节,有计划地逐级召开会议,部署麦豆田间防火、作场防火、草垛防火。80年代中期,对全市拖拉机全部装上了防火罩,每季收获期都按村按组组织防火人员开展教育,督促检查。
四、重大火灾
1950年6月18日,八公山河下村因居民作饭引起火灾,自下午2时至5时40分,392间草房被焚,受灾207户,损失15万余元。
1957年10月11日下午8时40分,安徽造纸厂因烘烤毛布引起火灾,烧毁库房769平方米及铜网、毛巾、电动机等大量物资,经济损失49.6万元。
1962年2月5日,李嘴孜矿90余间简易工房因电线老化引发火灾,烧死5人,烧伤12人,受灾86户。
1975年1月13日,谢一矿保运队电工房因电线起火,燃及保运队2处工具房以及井口商店、电话修理室,火势蔓延达2000平方米,直接威胁矿井。150名消防队员和大量民兵经2小时激战,扑灭了大火,保护了井下百余名工人安全。火灾损失5.3万元,20余人在扑救中受伤。
1978年7月3日,市文化用品仓库积压变质的赛璐珞因盛夏高温而自燃,烧毁库房和各种文化用品,经济损失160万元。
1981年7月16日15时20分,大桥局第四工程处一队锯木房发生大火,烧去工棚长200余米,枕木600余根及一些机器设备,直接损失10余万元。
1982年8月9日10时,犯罪分子故意用气枪射击安徽造纸厂河岸草场高压钠灯,引起草垛起火,损失2万余元,2名肇事者被拘捕。
1985年4月,市皮鞋油厂因油炉汽油挥发起火,烧去厂房和大部分原料、机械设备及楼下电器商店彩电等物资,损失20万元。
1986年3月1日,平圩镇一农户小孩玩火引起火灾。经村民全力扑救,仍毁房1间,烧死小孩2名。
1986年4月24日,长青乡舜耕村一民办制镜厂因静电引起汽油起火,当场烧死10人、烧伤12人,经济损失2万余元。
1989年6月8日凌晨2时,八公山影剧院因电线老化起火,烧毁整个剧院,损失16.5万元。
1990年6月11日,田家庵区建筑总站仓库失火,损失20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