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沿革
解放初期全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由市中心文化馆负责。1952年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市文联)正式成立,下设戏曲组、文艺组、美术组,仍由市中心文化馆负责业务活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一些业余文艺工作者受到批判,文艺组织陷入瘫痪,活动基本停止。1958年在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下,文艺创作活动再度活跃。“文化大革命”时期,市文联等文艺团体机构撤销,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机构恢复,各文艺团体陆续恢复或建立,1979年,下设文学工作者协会、戏剧工作者协会、美术工作者协会、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到1990年,全市共有文学艺术协会9个,会员共620人,其中省级会员240多人,国家级会员30多人。
〔市文学工作者协会〕1978年12月成立,会员41人,理事15人,后又增补理事2人,共43人。到1990年市级会员发展到109人,省级作协会员18人,中国作协会员1人。
〔市戏剧工作者协会〕1978年12月成立,有会员33人,理事19人。到1990年,市级会员发展到93人,省级会员45人,国家级会员5人。
〔市美术工作者协会〕1978年12月成立,有会员28人,理事11人。到1990年会员增加到129人,省级会员48人,国家级会员1人。
〔市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78年12月,会员50人,理事13人。到1990年市级会员发展到89人,省级协会会员48人,国家级协会会员4人。
〔市摄影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78年12月,会员44人,理事13人。到1990年市级会员发展到78人,省级会员17人,国家级会员5人。
〔市书法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82年3月,会员78人,理事9人。到1990年,市级会员发展到121人,有省级会员40人,中国书协会员4人。
〔市曲艺工作者协会〕1983年2月成立,会员45人,理事13人。到1990年市级会员增加到44人,省级会员20人,国家级会员5人。
〔市文艺理论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5月,会员25人,理事7人。1990年有市级会员25人。
〔市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1989年6月成立,会员15人,理事7人。到1990年市级会员发展到25人,省级会员5人,国家级会员2人。
二、代表会议
〔第一次文代会〕1951年春,以市中心文化馆为主成立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小组,1952年春在红风剧场召开市文艺界代表会议,正式成立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隶属市委宣传部,下设戏曲组、文学组、美术组。设主席、副主席,日常工作由市委宣传部文艺科负责。
〔第二次文代会〕1960年夏在红风剧场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300多人,选出文联委员21人,常务委员9人,并选举产生主席、副主席。在市委宣传部内增加一名专职干部负责文联日常工作。
〔第三次文代会〕1978年12月6~10日在淮南矿务局小礼堂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00多人,选举文联委员45人,后又增补4人,共49人。选举主席、副主席,日常工作由副秘书长负责。
三、主要活动
〔群众文艺活动〕市文联成立前后,群众文学艺术活动由市中心文化馆组织。第二次文代会后,一些文艺活动由设在市委宣传部内的文联专职干部负责,主要开展时政宣传、歌咏比赛、漫画、图片宣传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联及协会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性文艺活动频繁。1978~1990年,市文联多次举办诗歌、小说创作研讨会、培训班和学术报告会等。举办美术、书法、摄影展览18次,学术交流9次。1980年3月23日,著名画家黄永厚来淮举办个人画展,并作学术报告,听课者达数百人。稍后,唐兴鸣等人在上海举办了仕女画展,倪钧、华国璋、郑子枫等在省内外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和画展。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方面,除组织有关会员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种会演、调演、比赛外,还配合有关部门举办了8场演出和比赛,并邀请国内部分著名艺术家来淮演出。
〔创办刊物〕1980年,市文联和市少儿保教委员会、团市委、市妇联共同发起创办一份专供少年儿童阅读的报纸,由市文联主办,定名为《苗苗》,主编汪修铸,副主编朱韬。1981年1月至1984年7月试刊,4开4版,每月1期。1984年6月由市委报请省委批准公开发行,并由《苗苗》改为《苗苗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9。1985年1月1日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主编李思法,副主编汪修铸、朱韬。后汪修铸另任他职,增补李颖为副主编。
1989年在全国报刊整顿中,《苗苗报》因属于旬刊以上的非新闻性报纸而停刊。1990年3月经安徽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办《少年之友报》,编审管德宏、马汝波,总编辑高秀兰,副总编朱韬,编委管德宏、李思法、马汝波、高秀兰、朱韬。1990年底发行量达到7万份。
1978年12月6日,市文联创办了《淮南文艺》月报,4开4版,内部发行。1986年1月改为杂志。主编李思法,副主编汪修铸、朱韬、李颖。
〔举办淮河乡土文学笔会〕1983年10月5~15日,市文联承办第二届淮河乡土文学笔会(第一届由蚌埠市文联主办)。笔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和蚌埠、阜阳、淮南、淮北、宿县、滁州、六安等七地市文联共同发起,轮流承办。参加第二届淮河乡土文学笔会的有省内外知名作家、诗人,部分报刊的编辑及业余文学爱好者共73人。10月5日在洞山宾馆举行笔会开幕式,著名作家陈登科、鲁彦周、公刘、张锲、戴厚英等出席并讲话,参观了淮南谢一矿、淮河大桥、寿县报恩寺、安丰塘等。11~15日经阜阳去河南省淮滨、信阳、桐柏山等地采风,探索淮河之源。10月15日在河南省信阳举行闭幕式。
〔培养文艺人才〕“文化大革命”前,市文联和市文化馆等单位联合举办过音乐、美术、文学创作等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文艺爱好者。1978年后,每年都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学术报告会等。1979~1990年,举办诗歌、散文、小说培训班、文学讲习班以及改稿会等共9期,学术报告会21次;戏曲、美术、书法、摄影讲座19次。1978年以后,市文联还不断邀请省内外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来淮讲学、交流、演出。1980年3月23日,著名画家黄永厚应邀来淮举办个人画展并作学术报告;1980年11月19日,著名画家韩美林来淮讲学;1980年5月13日,摄影家袁毅平、韩立善来淮传授摄影技艺;1986年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来淮讲学。此间,著名作家、艺术家陈登科、那沙、鲁彦周、张万舒、严阵、公刘、戴厚英、张锲、黄国玉、边子正、李先轶、司徒越、刘子善、李百忍、张建中、郑若泉、童乃寿、潘得润、梅兰芳、梅葆玖、荀慧生、常香玉、马金凤、刘兰芳、张越(“泥人张”第四代传人)等,来淮讲学、献艺共达96人次,对全市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文艺事业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