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公厕建设
解放前,田家庵、大通只有个别农家和商户建有少数不蔽风日的简陋“茅房”。建国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政府拨款在田家庵首批兴建砖瓦结构的正规厕所7座,以后相继在大通、八公山地区兴建多座。随着城市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各历史时期均有计划地增建城市公共厕所,至1979年全市共兴建公厕40余座。80年代,经济发展,人口激增,10年中兴建规范化公厕百余座,以水冲式为主,并在龙湖公园南门建沼气公厕1座。截止1990年末,全市(不含企业自备)可用公厕153座,其中水冲式45座,总蹲位近4000个,建筑总面积达12000平方米。
二、粪便清除
1979年以前城市粪便一直是农业重要肥料,为近郊农民所竞相争取。建国初期无专业机构管理,由市郊农民随意掏取,争粪纠纷时有发生。1956年各区建立清洁队,与近郊农业社队或农户订立协议,划定取粪厕所并承担维护、打扫的责任,同时还向清洁队缴纳一定的厕所维修及消毒费。为加强粪便管理,1960年,市财政投资在田家庵建立一个集体所有制的大粪场,除管好公厕,并收购零散粪便,进行粗制(晾晒)干储转销农村。1976年在田家庵区陈家岗征地1300平方米,建粪库一座,拟将积储粪便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后因大粪场撤销,已建成的粪库转让改业。
1979年以后,农村普遍实行“大包干”,责任到户,原承包公厕的农民自动撤离,厕所粪便无人包取包清,各区环境卫生管理处下乡动员农民掏取,农业大忙和暴雨时节则由环卫工人动用专业设备进行突击清除,运至近郊农村。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