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零星收集
从50年代兴建居民住宅群起,一般在僻静处砌有固定的落地垃圾箱(池),在未设垃圾箱的地段和住宅区,安排专人每天定时定点摇铃收集垃圾,上、下午各一次。一般一人一车包收一至两个居委会的范围。路面和公共场所的垃圾由值班工人扫集成堆,随后用收集车送至转运站。
二、中转清运
1956年以前收集的生活垃圾,绝大部分就近填倒于路边、田头的坑、塘、洼地作就地消纳。随着城区不断扩大,人口渐多,垃圾排放量激增。从1957年起,逐渐以人力车将部分垃圾运往郊外偏僻地带倾倒、填埋。80年代,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人口倍增,垃圾排放量大幅度上升,而市区又面广、线长,日产垃圾靠人力车外运已不适应,各区先后在境内设置垃圾转运站,中转外运。至1990年末全市(不含企业范围)在用的中转站有14座,其中机械装车的10座,平均日转运垃圾300吨,约为总排放量的50%,基本上日集日清。
三、积储待处
70年代以前,垃圾日产量不大,且大部分可就近寻找容纳场所,不需要积储场地。进入80年代,首先在东部设置垃圾积储场,对垃圾进行逐步消纳处理。至1990年末,垃圾最终去向有三个方面:一是西部地区(谢家集、八公山)尚有未填满的煤矿塌陷区塘、洼可供填纳;二是将可作农业肥料的部分垃圾直接送给近郊农户;三是东部地区垃圾聚积在堆积场以逐步消纳。
四、特种垃圾
城市工业生产和建筑垃圾(废弃物)数量较多,由于环卫部门设备能力有限,未能作统一集中处理,一般均由生产和施工单位自行负责运往指定地点堆填。有毒废弃物由各单位按规定要求在特定场所销毁、掩埋,各区环境卫生管理处设专职检查员实行检查监督。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