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施工技术水平十分落后,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一根扁担一把锹,一砖一刀一弯腰,满堂脚手大马道,肩挑人抬上下跑”,仅能建造茅屋、简易平房。发展到1990年可承建20层以上高层建筑;基础由条型发展到整体浇注和桩基等多种形式;建筑结构由砖木结构发展到砖混、钢筋混凝土框架、装配式刚架等;屋面由草顶、平瓦发展到钢筋混凝土现浇、预应力多孔板、大型屋面板等;楼地面由木楼板发展到钢筋混凝土现浇、预制多孔板、大孔板等并敷设各种面层;地面由灰土、碎石发展到现浇混凝土、敷设瓷砖等各种面层;装饰工程由水泥勾缝发展到抹灰、喷塑、瓷砖、马赛克等贴面;门窗工程由木质发展到钢、塑、铝合金等;结构吊装由肩挑人抬发展到卷扬机、起重机等机械化施工;工业设备安装由简单的水电安装发展到水、电、卫、暖、空调等自控装置以及电力、煤炭、机械、化工等机械设备安装。
一、基础工程施工
50年代民用建筑多为低层,主要采用条型,以3:7或2:8灰土,碎砖或碎砖三合土为主,用木夯夯实。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3层以下的建筑物普遍选用。
60年代中后期,工业和民用建筑量增大,碎砖不能满足需要,就以块石基础和道渣、矿渣作垫层。
70年代及其以后,凡条型基础普遍以块石砌筑或毛石混凝土。工业厂房独立柱基和框架柱基地垫层,逐步用混凝土,基础用钢筋混凝土。市政府大楼高31.7米,除大厅部分为独立柱基外,墙基为0.8米宽、100#毛石混凝土浇注的条型基础。鉴于大楼地基北段有一处4米左右的青灰色淤泥质亚粘土层,与周围地基的承载力相差45.5%,为确保工程质量而浇捣钢筋混凝土基础梁。
随着工业厂房和10层以上高层建筑的增多,为扩大基础承载面积,淮南水泥厂筒仓、反射炉,财金大厦,市地方产品贸易中心等工程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整板筏式排。山地建设中,采取爆破技术开挖岩石,尔后浇捣钢筋混凝土基础梁。
桩基在淮南市使用不多,市建安总公司建安小学教学楼的基础工程采用桩基,因为其中一段处在淤积干涸的水塘上,淤泥很深,兴建时用柴油打桩机打入杉木桩49根,在桩基上浇注钢筋混凝土基础梁。市人民银行大楼等工程处于冲积地段,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桩基。基桩基坑的开挖,80年代前一直采用人工挖土。80年代,随着建筑物向高层发展,有的还附地下建筑,出现大型深基础,基槽开挖工作量大,于是大型土方工程逐步采用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等机械,完成大量挖运土方的施工任务。
二、主体结构工程施工
建国初期,淮南的建筑工程主要是维护修建。新建工程较少,大部分是砖木结构或石木结构。50年代后期,多采用砖混结构。60年代,工业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柱、梁和预制桁架,民用建筑和公用建筑的桁条、屋架也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或现浇。七八十年代,出现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柱网与无梁楼盖的整体结构等形式。其围护墙仍为砖砌体,楼面和屋面多采用预应力多孔板,部分采用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
〔脚手架〕是高空操作和水平运料的活动场所。解放初期,沿用传统做法,用杉原木做冲天杆和顺水杆,联结处以10#、16#铅丝或麻绳绑扎,加抽铁扒钉,并用短木棍扭紧、钉牢,加横担,上铺设木制跳板。5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毛竹脚手架,各接点用青皮广篾或8#铅丝绑牢绕紧,质量较好,强度较高。相继内脚手架也推行起来,采用竹木凳和钢筋凳作支座,上铺脚手板,作为砌墙和内搪粉使用,效果较好。但外粉刷的墙面仍需配用“吊篮”或“挂脚手架”操作,甚至重搭外脚手架,形成重复劳动。为此,在较长时间内因地制宜采用混合使用为多。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开始引用钢管扣件脚手架,并且逐步扩大和普及,虽然它具有省工省时、效率高、损耗小、安全可靠等优点,但由于钢管、钢材价高而供应紧张,加上施工企业一次投入大,未能全面推广。至1990年,6层以下的建筑仍以毛竹脚手架为主。
〔水平运输〕工地上的材料运输,建国初期,主要靠手传、肩挑、人抬等,劳动强度大。至60年代,用滚珠轴承独轮车,以后又推广双轮胶胎手推车,双轮杠杆车等,逐步淘汰了肩挑人抬的方式。
〔垂直运输〕50年代主要靠手传、绳拉、人抬等。稍后自制皮带运输机运砖,因两头需人送接,效率不高,操作不便,使用时间不长。是时,少数工程开始使用木制井字架、扒杆、配合卷扬机操作,后改用角铁焊成定型井字架。
70年代起,吸取外地经验,改用钢管或角铁焊成三角形柱,拼接成双支承架的门式升降机,利用卷扬机配合缆风绳安装固定,较好地解决了垂直和水平运输的综合利用问题,门架上装配扒杆,也可吊装小型预制构件,可谓一机多用。
80年代为适应高层建筑和大中型工业建筑工程的需要,逐步采用塔式起重机,自升式塔升降机、各种吊车等,以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以及大中型结构吊装问题。
〔砖砌体施工〕50年代初,所用砖都是土窑烧制阴坯砖,均用稀泥掺入石灰浆砌筑,砌筑方法用瓦刀打灰,俗称“刀子灰”,用瓦刀在砖上刮足灰条,然后叠上,以瓦刀轻调平整稳实。另一种操作方法为“坐浆法”,这种方法工效低,劳动强度大,瓦工拿砖一天弯腰达千余次。以后学习和推行“双手挤浆法”、“摊尺铺灰砌墙法”等操作工艺,虽有所改进,但仍未能改变瓦工手工砌砖的习惯,至今仍沿用“摊尺铺灰砌墙法”。
砌筑粘合剂从稀泥石灰浆发展到石灰砂浆、混合砂浆、水泥砂浆等。
砌体材料从手工砖发展到机砖,粉煤灰砖,煤矸石水泥混凝土空心砌块等。
三、混凝土施工
1951年,新淮营造厂承建的市政府办公楼等工程属砖混结构,4个月用水泥205袋。1954年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水泥779吨,钢筋71吨,习惯上采用固定整体积比配合,用料多,强度低,工程质量无保证。自1957年起,随着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使用量增加和要求相应提高,普遍采用重量比配合,严格进行材料试验,选择适宜的砂石材料和掺合料,控制水灰比,并严格操作规程。同时,塑性混凝土逐步发展为普遍采用的低流动性和干硬性混凝土等。混凝土品种随着工业、民用建筑的增多,由单一的普通混凝土发展到耐酸碱混凝土、耐热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和各种轻质混凝土等。
〔混凝土搅拌〕1956年以前,一直采用人力手工操作,拌和方法正常按“潮四”操作,劳动强度很大,水灰比和熟度难以控制,稍有疏忽即影响工程质量。1957年开始逐年购置混凝土搅拌机,形成搅拌机械化,大大提高了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搅拌机前后台运输,初期由肩挑人抬,手传人拉。稍后,建筑业工具改革形成热潮,逐步发展到水平运输“车子化”,垂直运输机械化。
混凝土浇捣开始用手工捣扦,工具为扁头钢筋、竹竿、木棍等。1960年起,开始使用平板式和插入式震动器以及刀片式震动器等工具震捣,逐步代替人工捣扦。
〔预制构件生产〕50年代至60年代末,仅能生产过梁、沟管、桁条和少量围孔板等小构件,非预应力。
1970年开始建设各种形式的预应力张拉台座和生产场地,市建筑公司预制厂当年生产预制件1000立方米。构件品种逐渐增加,除特重、结构复杂的构件外,均在工厂预制。市预制构件厂年生产能力达1万立方米。1990年,全市共有二级以上的预制生产企业6个,三级以下企业36个,年生产量为11.2万立方米。
1978年在省建筑科研所指导下,市预制厂和市建材一厂联合,利用煤矸石试生产了煤矸石混凝土空心大板,1980年用大板建成住宅楼,经国家、省、市建筑科研部门检验,符合要求。1981年4月,受到国家建材总局通报表扬。但因保温、防水等性能较差,未能推广使用。
预制构件生产开始采用木模,人工穿管,平板震动器震实。1975年采用自行外震式钢拉模,提高工效50%,预制构件质量合格率有很大提高。以后改进成自行内震式钢拉模,配合采用混凝土空心板挤机等先进机械设备,不仅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减少噪音,而且构件的质量得到提高。
混凝土添加剂自70年代初开始在很多工程和预制构件生产中使用,特别是早强剂、塑化剂、高效减水剂等,对提高混凝土强度,改善混凝土质量,节约水泥都起很重要的作用。
〔钢筋张拉〕从1970年开始推广“先张法”工艺,主要采用直径4毫米冷拉钢丝长线张拉,生产常用民用构件,如多孔板、桁条等。随后逐步发展到生产大型屋面板、大孔板、多孔板等。大型板多采用Ⅱ级钢材作预应力筋,以长线张拉工艺施工,至今仍普遍使用。1971年以后在安徽造纸厂造纸车间、化机厂装备车间、印染厂涂层车间等工程施工中,采用“后张法”工艺生产18米、24米、30米屋架、吊车梁等预制构件。
钢筋加工由过去的手工操作,逐步改变为半机械化、机械化加工,以冷拉调直机代替人拉手调,以焊接代替人工绑扎,钢筋切断、弯曲、张拉、冷拔、点焊、成型等工艺逐步实现机械化。1975年,市建筑公司采取集中加工钢筋的做法,形成加工“一条龙”的流水作业,工作效率、钢筋利用率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显著。但一些施工企业钢筋加工机械化程度发展缓慢。
〔模板〕开始使用木模板、木楞、木支撑、木拦杆和木顶撑等,是按结构的外形规格、尺寸、式样装订而成。50年代中期,为节约木材,使用定型模板,制成多种规格的矩形木模板或竹片木框模板。1979年开始使用钢制定型模板,其规格多,相互配用,省工省时,节约木材,现普遍使用。“整体滑模”和“井架倒模”施工已在80年初使用。1984年,首次在市粮食局万吨圆筒仓库工程实施整体滑模施工,为市内民用建筑首次使用,获得成功,节约了投资和施工时间,保证了工程质量。1987年的田东热电站工程又成功地施行了井架倒模工艺。
模板的支承,五六十年代普遍使用杉木条作顶撑,后吸取外地经验,采用架梁支模,其种类有:桁架、三角支架、异型扒钉、钢管支柱、连接模板定型卡具等。
四、装饰施工
〔内装饰〕50年代,一般采用泥灰打底、麻刀(或纸筋)石灰粉饰面层。少量工程用石膏花纹装饰。60年代以后,用炉渣石灰打底、麻刀(或纸筋)粉饰面层。70年代改用黄砂石灰打底,纸筋石灰粉饰面层,墙裙和踢脚线采用水泥砂浆粉饰。80年代以后,各种类型建筑增加,分别采用过蛭石,珍珠岩,防水、防火、耐酸、耐碱等性能的砂浆粉饰。地面普通为水泥砂浆粉饰,较好的有整体水磨石、彩色分格水磨石、预制块贴面、各种面砖贴面,高档者有瓷砖、陶瓷锦砖、大理石、花岗岩贴面、木地板等。墙面采用各种吸音板装饰、辊花墙面、印花塑料布、墙纸、木质板面喷塑等装饰,并逐年翻新。装饰施工机械化水平也随之提高,如射钉枪、喷涂抹灰机,铝合金加工机等各种风动和电动工具。微机设计、绘图开始应用。
〔外装饰〕50年代建筑物以清水墙为主,刷浆(土红或青灰)、勾缝即可。有的建筑物外墙用1:3黄砂石灰浆抹面,外墙裙、窗台、沿口线等用水泥砂浆粉饰,较高级的建筑常有水刷石、斩缎石、拉毛、水磨石、马赛克饰面,一般仅用于整立面点缀性装饰。60年代普遍采用水泥石灰砂浆粉饰外墙面。70年代出现干粘石、喷涂饰面、彩色水刷石等。80年代较多采用各色锦砖、缸砖、瓷砖、釉面砖、花岗岩、大理石、预制水磨石块等外装饰。
五、结构吊装
1958年市建筑公司首先组成起重吊装班,吊装的对象是组合好的木屋架。在此前,木屋架吊装、安装完全由瓦、木工用绳子向上拉,既费工、费时、费力,又不安全。起重吊装班起初用独脚木扒杆和磨车,人工推转磨车,将构件吊起就位。随着吊装任务的增加,逐步使用电动卷扬机等机械设备,配合木扒杆、人字扒杆、金属扒杆、台灵扒杆等,完成大量的预应力桁架,钢筋混凝土梁、柱、大型屋面板,槽板等安装工程。
1970年吊装班扩建为吊装队,添置了塔吊、5吨汽车吊、15吨履带吊车等设备,完成煤矸石大板建造5层住宅楼的安装等任务。
1979年将机修厂、吊装队和机械抹灰班合并,成立机械施工公司,拥有汽车、履带吊车、塔吊等运输安装设备,先后完成安徽造纸厂、化肥厂联碱、化工厂、煤矸石发电厂、龙湖电影院、淮南啤酒厂、淮南电厂礼堂等工程起重吊装任务。
六、工业设备安装
市建筑公司于1958年成立水电安装队,能安装民用水电、热风炉、变压器和小型水闸。三年困难时期,人员下放,安装队解散,1963年恢复安装队。1964年为九龙岗机务段吊装了30吨龙门床,为西山变电所安装变配电设备。1970年由安装队扩建为安装处,增至400人,购置和自制了卡车、汽车吊、行车、龙门行车、桥式行车、卷管机车床、刨床、铣床、钻床等设备,具备承担水、电、卫、气、暖通设备,给排水、变配电设备,工业设备等安装能力。市安装公司1970~1990年先后承担安装大通水泥厂37吨球磨机,淮南搪瓷厂18吨压力机,东风、前进化肥厂600立方米煤气柜、寿县化肥厂1000立方米煤气柜,用“气顶升”法安装了市电化厂电石炉烟囱,洞山10000立方米煤气柜,安装4~6.5吨散装锅炉5台,安装电梯7台。还承担了丁家山6千伏高压设备和电化厂35千伏变配电设备的安装。并能制作低压开关柜等电器设备。其中1985年承建田东54000立方米煤气柜,顶凿人字梁整体吊装成功,在省内尚属首次。
此外,从50年代陆续承担了市第一自来水厂等3个水厂的全部制水设备和管道,淮南纺织厂供排水和通风空调设备、前进化肥厂、电化厂、肉厂等的供排水、制冷设备、净水装置等安装任务。
其他各类建筑企业目前也能承担一般水电安装任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