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堤防
田家庵圈堤是主要堤防,建国前仅有一道小坝。1950年汛期临时抢筑小堤325米,顶宽1米左右,堤顶标高21.5米,当年冬季又向东延长700米,堤顶高程提高到22.6米,顶加宽为3米。同期成立淮南市工赈治淮总队部,以工代赈,结合建设田家庵船塘工程,向西筑堤至姚家湾。1954年汛期,田家庵水位高达23.7米,由于水势过猛,原筑小堤标准太低,无力抗御洪水,只得放弃,集中力量抢筑第二道堤防(西自船塘东至电厂)。汛后在淮委统一规划下,核定田家庵圈堤第一期防洪工程以1954年最高洪水位为设计标准,全长为5.4公里(西自金郢孜东至杨郢孜以东高地),其中4.6公里为甲种断面(顶宽6米,临水坡1:3,背水坡堤顶以下3米为1:3,留2米宽平台,以下坡度1:5),其余为丁种断面(顶宽3米,内外坡均1:3)。中途因经费核减,全长改为4800米,原甲种顶宽改为4米,高度不变。后因受大雪影响,直至1955年7月下旬方才竣工。1956年提高淮河中游干堤标准,田家庵圈堤顶高为27.16米,东西两端堤防共延长1255米,由于窑河流域方案和西边的城市规划未定,故两端封闭处理。实际全线顶高为27.5米,堤长6055米。1960~1961年完成堤防迎冲面干砌块石护坡护岸加固工程1540米。1965年田家庵圈堤与窑河堤形成封闭。1970年由曹嘴孜向西至林王家高地,形成完整的圈堤设计,全长7550米,顶宽分别为10米和6米。沿堤有涵、闸9座,立交旱闸4座,排涝站5处。块石护坡总长1540米,护岸1119米。1959年在堤顶加做碎石路面,1972年自龙王沟至杨郢孜改为沥青路面,长4118米,宽6米。
二、船塘建设
田家庵船塘位于淮河南岸,龙王沟东北侧,与龙湖公园一堤之隔。解放前田家庵港口的船只,每遇汛期高水位,狂风巨浪袭击船只无法停泊,危及船民生命财产安全。1950年结合冬修水利,以工代赈兴建船塘工程,以使船民洪水期船只安全停泊。
船塘工程由省交通厅设计,市生产救灾总队下设船塘工程队负责组织施工,后由市政府建设科负责施工技术。工程设计呈马蹄形,全长1340米,可容2000吨级船只2000艘,底宽最大40米,口宽最大82.54米,深度10米,底纵坡为二千分之一。1950年冬至1953年春,组织民工利用冬春之际施工修建,共完成土方4671万立方米。工程进入尾期时,淮水上涨倒灌,内坡坍塌严重,又临时动员了3000名民工历时4个昼夜抢险,补填土方5.08万立方米,始化险为夷。由于工程属以工代赈性质,无严格质量验收要求,每逢汛期,泥沙淤积严重。1955年组织清淤一次,以后既未清淤又无管理。
三、排涝站
1954年前,市区无固定的排涝设施。1950年夏,内涝严重。田家庵小站台、港口一路北端、淮河路(原纬二路)西端、王郢孜至龙王沟(西洼子)一带积水严重,临时安装抽水机排涝。是时,每台抽水机只有15~30马力(11~22千瓦),排涝能力很小,雨量集中时,大雨大涝,小雨也涝。1954年洪水之后,城市工矿堤防进行了加固建设,各堤段统筹规划扩建和新建排涝涵闸23座,机械排涝站13处。主要有龙王沟、港口一路、小站台3处。
〔港口一路排涝站〕位于田家庵圈堤内坡、港口一路北端,占地总面积567.9平方米,其中泵房建筑面积86.7平方米,泵房地面高程23.62米,主设备为2台混流泵、1台污水泵,总动力65.56千瓦,日排总能力3.36万吨。因吸水池较小,1982年汛期泵房进水,被迫停机,附近居民受涝。
〔小站台排涝站〕位于圈堤内坡脚,六号码头西侧,此处原是蓄水塘,周围有盐业仓库、农资仓库、粮食加工厂、火车站堆货场,汛期易涝。1968年建站,装机2台。因排涝能力不足,1983年进行了扩建,占地面积614.5平方米,其中泵房建筑面积96.6平方米,增装更换机泵3台,总动力95.5千瓦。由于泵房室内地面标高为23.48米,故在降水量集中时,机泵易受积水的威胁。
〔龙王沟排涝站〕位于龙王沟排水涵闸东侧,田家庵圈堤内坡,南临龙湖公园北湖,泵房进水池与公园排洪二沟相通。公园内低洼面积30.5万平方米,人民路桥以东蔬菜洼地4.5万平方米,地面标高为18.5米以下,主要有大通路以西、舜耕山以北,计13.8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在外水低于内水位时,由涵闸自排;外水高于内水位时关闭涵闸,由机械抽排。是处1956年建闸,每逢汛期临时安装排涝机泵,无固定泵房。1968年建排涝站,安装机泵2台,总动力310千瓦,日排水量12万立方米,由于耗电量大,排水量小,不适于排涝。1983年扩建,占地面积7936.5平方米,其中泵房建筑面积101.1平方米,装机4台,总动力620千瓦,日排水量达35.1万立方米。
1981~1982年,龙湖公园建设南北湖隔堤,控制城市污水排入湖内,并从人民路涵西口,沿公园东侧至龙王沟修建一条排水沟渠,为防止污染湖水,又在沟东边另建成1米宽、1.5米深,浆砌片石钢筋混凝土盖板的排污暗沟(俗名二沟),南北湖形成后,汛期洼地不能蓄洪,1982年又在排涝站东侧增建4台机组,每台为155千瓦,日排能力达到46.66万立方米。
四、涵闸
1950年和1954年的洪水以后,城市工矿堤防进行了扩建和加固,结合自然地形排洪沟渠共建排水涵闸23座,立交旱闸4处,主要有田家庵圈堤内的曹嘴孜、金郢孜、姚家湾、龙王沟、港口一路、小站台、夏郢孜、杨郢孜涵等8座。
〔曹嘴孜涵〕位于田家庵圈堤段曹嘴孜以西、林王家以东曹洼孜,1969年随田家庵圈堤延伸工程兴建,最大流量12立方米/秒,主要用于农排。
〔姚湾四孔闸〕位于姚家湾与金郢孜之间,1976年5月为城市截洪沟所建的配套工程。市建筑工程总公司承包施工,箱式四孔,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孔高2.9米,宽3米,最大流量36立方米/秒,罗杆手摇电动两用启闭,平时主要排放城市工业污水入石姚湾,再经姚湾闸排入淮河。
〔港口一路涵〕位于田家庵港口一路北端,1955年6月在治理圈堤工程时建成,管式一孔,直径0.9米,最大流量1.59立方米/秒,钢闸门,手摇螺杆式启闭,主要排放市区雨水及生活污水,出口处为0.7×0.35米浆砌石箱涵,排水不畅。
〔小站台涵〕位于六号码头以西,港务处堆货场堤外坡脚下,1955年7月建成。工程规模与港口一路涵相同,涵底标高低于港口一路涵0.74米,主要用于城市排水,管式一孔,直径0.9米,出口处接暗管直径0.7米,排水不畅。
〔龙王沟涵〕位于姚家湾东侧龙王沟排水老沟底上,在治淮筑堤时,废龙王沟桥建涵,1956年5月完成。涵箱式一孔,高3米,宽2.6米,最大流量13.1立方米/秒,涵底标高16米,闸板为平面钢门,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担负舜耕山以北的14.3平方公里汇水排出,在正常情况下主要排放城市废水,汛期淮河水位高于内水位时则关闭闸门,内水靠机械排出。
〔姚家湾后涵〕位于橡胶三厂以东,1956年7月建成,箱式一孔,高0.6米,宽1米,最大流量0.71立方米/秒,螺杆式启闭,涵底标高22.03米,主要排除姚北地区雨污水入淮。
〔金郢孜涵〕位于金郢孜以北,1957年9月建成,管式一孔,直径1.2米,最大流量1.59立方米/秒,铸铁闸门,手摇式螺杆启闭。
〔夏郢孜涵〕位于安徽造纸厂东侧,1955年7月建成,管式一孔,直径0.9米,设计流量1.6立方米/秒,钢筋混凝土闸板,螺杆启闭,主要为城市排水。
〔杨郢孜涵〕位于淮南肉类加工厂以北,田家庵圈堤与窑河封闭堤接头处,1956年7月建成。管式一孔,直径1.2米,设计流量1.59立方米/秒,铸铁闸板,螺杆手摇启闭。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