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区划沿革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2月初,中共中央华东局在淮南矿区设皖北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下辖田家庵镇、洛河乡、方楼乡、大通乡(原名舜耕山乡)。2月下旬划寿县小孤堆、马厂、曹庵3区入淮南煤矿特区,3月下旬,小孤堆与马厂合并为三和区。
1949年4月21日,皖北淮南煤矿特区改设为皖北淮南矿区,辖田家庵镇、洛河乡、方楼乡、大通乡、三和区、曹庵区。春末夏初,在淮南矿区东部设舜耕区,西部设淮南区。淮南区所辖区域由凤台县划来。七八月间三和区、曹庵区划归寿县。同年11月,淮南矿区人民政府改称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田家庵镇改设为田家庵市,同时设立八公山镇、大通镇、九龙岗镇为矿区直辖镇。1950年2月,寿县三和区再划入淮南矿区,5月上旬,重又划回寿县。
1950年9月,淮南矿区撤销,改设淮南市(县级),田家庵市改称田家庵镇,同时撤销舜耕区和淮南区。11月,重设3个农村区,即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1951年3月,凤阳武店区大柿园、龙头坝、官塘、上窑、洪集、禹庙、尹湾等7乡划入淮南市,5月设立上窑区辖上述7乡。同年11月,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分别改称洞山区、洛河区、蔡岗区。是时,淮南市(县级)辖洞山、洛河、蔡岗、上窑4区和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八公山4镇。
1952年6月,淮南市改设为省辖市。1953年5月,撤销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八公山镇,改建为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八公山4区。
1954年3月,寿县的二十店、隗店乡划入淮南市。
1955年2月,撤销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八公山4个市镇区和上窑、洛河、洞山、蔡家岗4个农村区,改设田家庵、大通、八公山和郊区。5月,洪集、禹庙乡划入怀远县;大柿园乡划入定远县;尹湾、官塘、龙头坝、武烈(1952年6月,分别从大柿园、龙头坝各划一部分设置)乡划归凤阳县。
1958年,寿县析为寿县、安丰二县,12月,寿县划入淮南市辖,次年4月,又划归六安地区所辖。1959年3月,郊区撤销,所辖各公社分别划入田家庵、大通、八公山区。12月,凤台县高皇公社,古沟公社10个大队,潘集公社8个大队,怀远县常坟公社4个大队,唐集公社7个大队同时划入淮南市,重新置郊区辖淮河以北高皇、古沟、潘集、祁集、尹家沟、夹沟、陶王、耿集、朱疃9个公社;凤台县孔集公社另划入2个大队及9个小队入八公山区辖。1961年10年,八公山区分置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1964年4月,再撤销郊区,所辖地区重新划归凤台、怀远二县。
1972年,凤台县高皇、古沟、潘集、泥河、夹沟等5个公社和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二道河农场及所带2个农业大队划入淮南市,12月设置古沟区辖上述划入地区。1975年6月,凤台县芦集公社(不含胡庙大队)和丁集公社的5个大队划入淮南市古沟区。
1977年1月,凤台县由阜阳地区划入淮南市。
1980年,古沟区更名为潘集区。
二、现行区划
淮南市现行区划形成于1977年,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区和凤台县。
田家庵区,由田家庵镇、田家庵市演变而来,1953年5月建区。位于淮河以南,面积93.78平方公里,辖长青乡、洞山乡、安成镇和洞山、国庆、淮滨、公园、新淮、田东、泉山、龙泉、朝阳9个街道办事处。田家庵区是淮南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通的中心;市委、市政府驻地洞山,淮南矿务局、淮南发电总厂都驻在区内。
大通区,位于淮河以南,市区东部,是淮南煤矿的发源地,建国前是淮南矿区的中心。面积202.48平方公里,辖洛河、上窑2镇,大通、九龙岗2个街道办事处和淮丰、宫集、窑河3乡。1953年5月建区,市委、市政府、淮南矿务局50年代驻于区内九龙岗。淮南最早的大通、九龙岗煤矿,著名的大通“万人坑”位于区内。
谢家集区,位于淮河以南,是重要的工业区。1955年5月置八公山区,1961年10月,分置八公山区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谢家集区面积95.88平方公里,辖望峰岗镇,唐山、赖山2乡和李郢孜、蔡家岗、谢家集、立新、平山、谢三村6个街道办事处。区内名胜古迹众多。
八公山区,位于淮河以南,八公山下,是重要的工业区。面积92.55平方公里,辖孔集、毕家岗、新庄孜、土坝孜4个街道办事处和山王镇、沈巷2乡,区内名胜古迹众多。
潘集区,位于淮河以北,面积606.75平方公里。1972年,为适应潘集煤田的开发,由凤台划入淮南市,初名古沟区,1978年撤销,重新并入凤台县,1980年再度划入淮南市,10月更名为潘集区。辖袁庄街道办事处,平圩、泥河、芦集、潘集4镇和贺疃、架河、田集、古沟、祁集、夹沟、苏嘴、李圩、高皇、段湾10个乡。
凤台县,1977年1月由阜阳地区划入淮南市,面积1030平方公里,辖城关、大山、毛集、桂集、朱马店5镇及城北、刘集、李冲、钱庙、古店、顾桥、尚塘、杨村、肖集、关店、丁集、武集、兴集、夏集、董岗、曹集、焦岗、张集、观音庙、王集、左集、双湖、白塘、彭圩等24乡。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