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南地区历史悠久,历史上以“淮南”命名的建置由汉代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直到两宋。上溯历史,市境夏商时期为“淮夷”之地,并先后为夏、商王朝所征服;西周时期分封诸侯,属州来子国地;春秋末期,楚国势力东渐,蔡国在楚逼迫之下,向吴国求救。为便于吴蔡的互相援助,蔡昭侯自新蔡(今河南)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后蔡被楚所灭,市境即为楚国所有。战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迁都于寿春(今寿县),改寿春为郢。市境成为楚国的京畿之地。秦始皇帝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市境属九江郡(郡治在今寿县)。凤台县境属泗水郡地。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寿县)。汉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
汉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为淮南王。此时淮南国辖地缩小至九江郡大致范围,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国除,复为九江郡,治寿春。西汉时期,市境为淮南国和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
东汉沿用西汉建置,市境及辖县凤台均属九江郡,分别为寿春县、下蔡县地。汉末,袁术据寿春改设淮南郡。入魏仍称淮南郡,治寿春。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明帝青龙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淮南市境及凤台县均为淮南郡所辖。西晋初年,淮南郡迁治于寿春,市境为其所辖。永嘉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东晋初因避郑后阿春名讳,改淮南郡治寿春为寿阳。由于战乱,江淮郡县大批废弛,北人南迁,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寿阳境则侨置南梁郡。遂出现淮南郡侨置于江南,南梁侨置于淮南的现象。
南北朝期间,刘宋、南齐、梁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范围内先后为侨置的豫州梁郡等建置,凤台县一度成为侨置的汴州州治。北魏、北齐、北周、隋均置淮南郡于故地,治所寿春,市境属淮南郡寿春县,凤台属汝阴郡下蔡县。
唐置淮南道,治所在扬州,市境为淮南道寿州所辖,凤台县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五代十国时期淮南道称谓不变,寿州、下蔡先后为吴国、南唐所有,后周改寿州治于下蔡,遂有南北寿州之称。
北宋置淮南路,治所在扬州(江都),市境属淮南路寿州,州治在下蔡。熙宁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淮南西路治寿州(下蔡),政和六年(1116年),升寿州为寿春府。此间,市境及辖县凤台分属寿春府寿春、下蔡两县。南宋淮南西路移治合肥。宋金对峙初期,市境仍属寿春府寿春、下蔡二县,府治下蔡。后宋金和议达成,以淮河、大散关为界,淮河以北为金国所有,金国在下蔡置寿州。宋乾道三年(1167年),寿春府移治寿春;此后,淮南为宋地,凤台属金国。宋亡,淮南路废。
元代置行省,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也称河南行省)安丰路,治寿春,市境分属寿春、下蔡县。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怀远县,今市区东部属怀远所辖。
明代置南京,直辖中书省,市境属南京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包括凤台全境)、怀远县。
清初,市境属江南省凤阳府,分属寿州、怀远县所辖。雍正十一年(1733年),寿州分置寿县、凤台二县,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凤台县迁治下蔡(今凤台县城)。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市境分属寿县、凤台、怀远等县,其中有“淮南三镇”之称的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均为怀远县辖地。
淮南市是成立于建国后的一座新兴工矿城市,建国之前不是独立的行政区域。清末,近代煤炭工业在此出现,大通煤矿公司创办。民国19年(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创办淮南煤矿局,官商两矿开始持续、规模经营,逐步形成田家庵、大通、九龙岗这淮南三镇。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同年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从寿县、凤台、怀远3县各划出部分地区设立一个独立的行政区——皖北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这是今天淮南市最早的行政建置。
1949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撤销皖北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皖北淮南矿区;1950年9月,撤销淮南矿区,改设淮南市(县级);1952年6月改设省辖淮南市,沿续至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