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队伍设备
建国前,境内无妇幼保健设施,缺医少药,小儿麻疹、天花、百日咳、软骨病及妇女经病、月子病等发病率甚高。许多妇女死于产后感染、出血、子痫;新生儿则多死于破伤风(俗称七天风)。
1950年,全县始开展推广新法接生。1965年,区和公社一级卫生院均配专职保健医生,先后培训接生员360人,每人配备一套产包器械。至此,全县基本上普及新法接生。
1971年,县成立防疫保健站。1975年4月,县妇幼保健站分立,配员8人,设儿科、妇保科室。1984年1月,增设以防癌为主的常年妇科病检查门诊、儿童保健门诊和计划生育指导门诊。1985年,人员增至2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人。主要设备有显微镜1台、妇科检查床2张、电冰箱1台、医疗器械10套、手术包3个以及常用药品、药柜等。
1978年后,县保健站派6名医士助产士到各区驻点,开展基层保健工作。区乡设保健组,村配不脱产保健员。1979年后,全县计划生育、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实行三位一体。到1985年底,全县43个乡镇均建立计划生育、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服务网络。500多个行政村配备了600多名亦医亦农的防疫保健员。这期间水湖区卫生院王庐生、杨公卫生院黄友兰开展计划生育门诊工作成绩显著,于1983、1985年受到省计划生育委员会表彰。
二、妇女保健
妇科病查治1974年,县卫生局、市医疗队共同组织小分队深入农村开展妇科病普查。实查83611人,其中妇科病患者37770人,患病率为45.2%。并针对不同病情给予治疗,同时进行卫生知识教育。
1977年,对严重危害妇女身体健康的子宫脱垂和尿瘘两种常见病开展查治。县、区社医疗小分队,逐村逐户边查边治。到1984年,全县共查出“两病”4737例。其中子宫脱垂4732例,尿瘘5例,治愈子宫脱垂患者893例,治愈尿瘘病人5例。
1979年后,水湖、下塘、杨庙、朱巷4区和水湖镇,相继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1981年,杨庙区查出子宫脱垂和尿瘘病患者2042人,有1842人得到治疗,治疗率为90.2%。1984年,水湖镇共检查970人,有630患有子宫脱垂和尿瘘病,全部得到治疗。1985年,杨公、下塘、左店三乡镇共检查1872人,患有子宫脱垂和尿瘘病的妇女为873人,有821人得到治疗。
妇女“五期”保护1975年县妇幼保健站成立后,配合县妇联、县工会组织,进行妇幼劳动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出对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的保护措施。建议工厂企业建立孕妇休息室、哺乳室、妇女冲洗室。要求农村社队安排经期妇女做轻便和不下冷水的农活。据调查,全县只有机关、学校和水泥厂、化肥厂等企事业单位落实较好。多数工厂,特别是农村社队基本上未建立妇女“五期”保护措施。
三、儿童保健
从1975年开始,县保健站于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均组织保健医务人员给水湖、下塘两镇入托儿童和散居儿童进行健康检查。此后,逐步扩大到农村。据统计,1979年至1985年,县保健站共给28918名0至7周岁儿童作了体检。其中有9731名儿童患有疾病,患病率为33.7%。有7931名儿童得到矫治,矫治率为81.5%。县保健站还配合防疫部门为40465名儿童接种卡介苗,并组织对2至7岁儿童进行一次全面服药驱蛔虫。眼药儿童人数达134328人,眼药率达96%。其次,县保健站还为城乡托儿所培训保育员137人,一年两次给县直机关幼儿园师生上保健课,讲授卫生常识。
长丰县0至7岁儿童健康检查统计表

长丰县妇女普查情况统计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