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2年(公元1923年),县人陶淮、胡萍舟(允恭)、胡宏让在上海大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陶淮回陶楼一带宣传马克思主义,鼓励青年参加革命,推翻剥削制度。次年,胡萍舟等人回到家乡,以办学为掩护,发展党、团组织。
民国15年10月,崔筱斋、曹广化、胡济,自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回安徽,在双河集(今属造甲乡),建立了中共合肥北乡支部,崔任书记,直属党中央领导。并同时成立以崔筱斋为主任委员的安徽省农民运动委员会,开展农民运动。
民国16年7月至12月,参加北伐战争的共产党员王影怀、胡苹舟、陶秉哲等,受党组织派遣,陆续从武汉、上海回到汤王(今属杨公乡)、杨庙、吴山,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开展建党工作。在学校、农村发展程东方等12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共汤王、姚皋、董庄、吴山庙4个支部委员会。次年夏,成立中共汤王区委员会,书记王经德(进之)。
民国18年8月30日,中共凤台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姚皋店小学召开,参加会议代表20余人。大会以举手表决方式选举刘启元、程东方、廖明中、程西俭四人组成中共风台县委员会,书记刘启元,县委驻地姚皋店。12月,中共阜阳中心县委决定,解散凤台县委。
民国19年初,崔筱斋受党组织指派,从红军33师回双河地区,恢复、发展肥北地区党的组织,发动农民抗捐抗税,开展罢工、罢佃斗争。并与民国21年4月组建了党领导下的肥北游击大队,率领农民公开举行以扒粮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暴动。是年夏,在中共寿县中心县委联络员张如屏的积极组织下,成立了中共杨庙区委。到民国23年春,县境有中共支部以上党组织22个,党员123名。双河、杨庙、吴山、下塘、汤王、姚皋等地,还相继建立了共青团、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由于国民党右派加紧对共产党人的“围剿”、捕杀,是年下半年,中共寿县中心县委和皖北游击大队为保存革命力量,避免损失,决定由张如屏、曹广海、曹云露等率部向合肥转移。年底,县境党的组织均遭破坏,先后停止了活动。民国24年初,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了中共皖西北特委和特委领导下的皖西北游击师,在皖西北地区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民国26年,按照党中央指示,曹云露、张如屏等人赴延安学习。
民国27年(1938年)1月,在延安中央党校和抗大学习的曹云露、张如屏受中共中央派遣到达杨庙,成立了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隶属中共河南省委,曹云露任书记。工委内设组织、宣传、统一战线工作部。工委成立后,组织领导抗日救亡活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建立地方党的组织。2月,工委收编了杨庙地区张焕亭民团,并动员组织一部分地方民枪,成立皖北抗日游击大队;5月在杨庙建立了中共河东工委(区委)。此时,中共寿县县委和合肥中心县委又陆续在杨庙、造甲、孙桥头、吴山、兴隆、仇集等地建立党的区委和支部。
民国28年夏,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组织的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省动委会)的第五、十六、十七工作团来到寿县东南地区(今属长丰县),广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集镇和村庄到处书写抗日标语、散发传单、举行集会、演讲、唱歌演戏,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群众参军参政,抗击日本侵略军。同时还整顿保甲、抵制日伪蚕食。次年春,国民党消极抗日,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8月,党为了保存实力,把工作团中党组织负责人和已暴露身份的党员转移到淮南路东抗日根据地,留下的共产党员继续坚持斗争。
民国30年6月,中共津浦路西区党委指派杨效椿、马曙、杨刚等组成淮西(指淮南铁路以西)军政委员会,带领新四军十八团四连到县境,在禹庙岗重建中共寿县县委,先后任县委书记的有马曙、陈世新、杨效椿。县委内设组织、宣传、敌工(后改为城工)、民运等部。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和统一战线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扩大地方武装。次年4月,成立淮西独立团,与区、乡游击队一道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和“清乡”,拔除了一些日伪据点。8月,县境形成以禹庙岗为中心的根据地,建立了县、区、乡抗日民主政权,同时,相继建立中共寿县一区(驻王集)、二区(驻徐庙)、三区(驻涂拐)、四区(驻合豸铺)、寿怀区(驻益城)和隶属中共定合县委的合五区(驻造甲)、湖塘区(驻水家湖、下塘一带)等7个区委,共有党员706人,其中民国27年至34年8月入党的新党员583人,占党员总数的82.5%。
长丰县境抗日战争时期区以上党组织示意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加紧抢夺胜利果实,派重兵对淮西根据地发动进攻。县委集中区乡干部配合淮西独立团开展反清剿斗争。为避免摩擦,减少损失,10月,奉中共津浦路西地委指示,县委和淮西独立团转移到淮南路东藕塘。民国35年1月,为牵制国民党兵力,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正面作战,中共津浦路西四地委决定,成立寿六合霍工委(又称寿六舒合),赵凯任书记。工委内设组织、宣传、民运三个部。3月,赵凯等率领党政军80多人进入淮西,领导开展游击战争,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建立红色政权。1947年秋,在高塘成立了中共四区委后,又成立了中共三区委(驻涂拐),并同时组建区乡武装。次年春,成立中共淮东工委(驻造甲)后,又在徐庙、曹庵、史院一带成立了中共二区委。中共寿六合霍工委改为中共寿六合县委,将所属武工队扩充为县总队。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根据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发展形势,提出转变作风,转变思想,克服过去只坚持不发展的保守思想。民国37年5月,中共肥东北工委成立,驻造甲、青龙一带。自此,党组织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反清剿,拔除了几个国民党地方顽固派据点,于民国38年元月中旬,接管了淮南铁路北段和境内的大部分区乡政权。21日县境全部解放。此时,县境已有中共区级党组织10个。
1949年1月下旬,成立中共寿合县委员会(原寿六合县委解散),由董吉贤、黎岚、杨刚、邹云龙、冯道生、孙祝华组成,书记董吉贤,副书记黎岚、杨刚。县委设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地点下塘集李圩。辖瓦埠湖以东,淮南铁路以西地区。县委成立后,即成立以县长董完白为主任的支前指挥部,组织万人担架队,80名水手,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支援渡江战役。继又抽调公安干部,发动群众配合解放军九十师,开展剿匪反霸斗争。6月,中共皖北区党委决定,寿合县与寿县合并,称寿县。是月,县境设中共曹庵、庄墓、下塘、杜集、造甲、双墩7个区委,39个党支部委员会,共有党员1095人。
长丰县境解放战争时期区以上党组织示意图

1949年10月至1952年,县境各中共区委和农村党支部的干部、党员和积极分子配合工作队发动群众开展生产救济、反匪反霸、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3年至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各区委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通过宣传、学习,坚定了广大党员带头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决心,推动了互助合作的开展。至1956年县境普遍建立起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完成了土地、耕牛、大农具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此时,县境设中共水湖、朱集、杜集、岗集、双墩、三义、下塘7个区委,建立基层乡党委36个,乡党总支5个。
1957年9月至次年9月,县境开展“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全民整风运动,结合整风对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11月,整风运动转入反右派斗争,次年上半年结束。由于“左”倾思想的指导,造成反右扩大化,有近500人被错定为右派分子和错划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中右分子、疑似右派分子。1958年7月,城乡宣传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开展“大跃进”运动,9月,撤区建社,县境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50个,导致了后来的“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瞎指挥盛行。年底,县境有水湖、三义2个区委与合并后的18个基层人民公社党委。1960年2月,撤销水湖、三义区委。
1960年8月,县境农村开展整风整社、反“五风”运动。在县派工作组的指导下,对1958年以后出现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生活特殊化风,进行纠正。1961年7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加强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建设,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并同时推行农业生产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责任田”办法。1962年至1964年,贯彻中共安徽省委关于纠正“责任田”的决议,改正了“责任田”,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并根据中央扩大会议精神,对“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进行了纠正,甄别平反错定的部分右派分子,纠正错定疑似右派和思想右倾者。
1962年2月,先后恢复、建立8个中共区委,次年6月撤销庄墓区委,到1964年底,县境设中共水湖、下塘、杨庙、杨公、双墩、岗集、杜集7个区委,50个公社党委,592个党支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