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初期,县境定期集市有下塘、吴山、庄墓桥、双墩、罗集、陆桥、兴隆、横塘、马厂、车王、义井、罗塘、邵集、杜集、柘塘、造甲、岗集、埠里、高塘、杨庙、朱巷,朱集等地,每日集有水湖、杨公、夏店、孔店、哑叭店等。集市贸易的主要特点是成交品种多,价格随行就市,浮动性大。上市经营品种以粮食、蔬菜、豆制品、猪、禽、蛋、鱼为多,竹、木制中小农具和家具较少。1950年,贸易成交额120万元,随后逐年增加。
1958年“大跃进”期间,集市贸易被取缔。
1960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和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通知,县境集市贸易重新开放,成交额开始回升。
1965年建具时,全县有农村集市28个,年贸易成交额179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2.3%。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集市贸易被视作“复辟资本主义的阵地”受到限制,全县传统集市日被硬性规定为逢五、逢十,在午秋农忙季节,下令供销社、粮站、食品站等单位,停止营业,硬性关闭集市。但群众自发到集外成交,贸易额仍逐年上升。
1977年后,逐渐恢复集市,并放宽了上市的物资种类。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农村集市贸易,上市品种范围放宽到凡属社员自产和分配到的农副产品,都允许上市,集市贸易日趋活跃,上市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基本与国家派购,超购价持平。到1985年,全县集市发展到57个,其中定期集市44个,每日集市13个。集市名称、集期如表: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全县设61个集市服务部,10个集市贸易信息网点,有服务人员400多名。每个大中集市都按粮油、牲畜、禽蛋、肉食、水产、蔬菜、竹木、家俱、小商品等分行就市,专业交易,上市物资、商品多达2900余种。1985年,全县赶集人数日平均15万人(次),年成交贸易额达5984万元,是1965年的30.4倍,是1978年的4.66倍。几个主要年度集市贸易成交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如图:

农村牲畜交易市场一角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