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航道
县境南有江淮分水岭横贯,北有舜耕山脉绵亘,境内自然河道短小,无舟楫之利。县东北的高塘湖和西北部的瓦埠湖是天然航道。高塘湖的船只向北经窑河节制闸可入淮河,与外埠通航,水盛时,向南溯窑河可至陆桥。瓦埠湖的船只向北可驶至寿县城,经五里闸可入淮河,与外埠通航;向东溯沿河可达庄墓集;水涨时,可抵达车王集。60年代,寿县城至瓦埠有定期小客轮航班,中途停靠朱集的老孤堆口岸,后停航。高塘、瓦埠两湖的航运均未开发利用,两湖的船只除少数作渡口交通工具外,多为捕鱼捉虾的生产工具。近年来,少数外埠的个体船只运竹、木等货物至县境庄墓集。
滁河干渠是县境唯一的人工航道。兴修于1958年,1968年竣工通水,是淠史杭灌区工程中重要的一支。水源来自磨子潭、响洪甸、佛子岭三大水库,全长103公里,流经县境47公里。干渠底宽10至16米,渠面宽60米,水深2至3米,100吨级的轮驳船可以从六安的横排头直驶双墩港口,符合六级航道标准。1970年通航。
二、港口
双墩港是县内唯一的港口,位于双墩集西约1公里的滁河干渠旁。1969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视察双墩,要求综合利用滁河干渠,开辟合肥至六安水运,减轻合六公路汽车运输的压力,为六安地区人民生活和三线建设服务。省革命委员会以计字(69)309号文件批准兴建双墩港。由省港航中队规划设计。除铁路专用线由蚌埠铁路分局施工外,其他工程由省港航中队负责施工。1969年底成立双墩港基建工程指挥部,采取边建设边生产的方法。1970年1月开工,到4月,完成土方工程、直立式码头和斜坡式码头、职工宿舍和食堂的工程,即行试航。到12月,又陆续完成了栈桥式码头、铁路专用线、仓库、变电所、机械、电器安装、道路等工程,港口初具规模。共投资100万元,其中铁路专用线投资51.22万元,其他工程投资48.78万元,年吞吐量为48万吨。到1985年,又陆续投资135.64万元,用于续建、扩建及设备更新。1985年,港池面积为67200平方米。设计最高标高水位(按吴淞口起点)45.55米,最低标高水位43.5米。
建港初,港口的口岸线总长534米,其中自然岸坡125米。建直立式码头1座,长400米,栈桥式码头2座,长各9米。1985年,又将自然岸坡延伸38米。现口岸总长572米,全部建为直立式和栈桥式码头,其中直立式码头563米。码头前沿水深之米,洪枯水位差1.8米,共有18个泊位。在通航期间,可停靠长27.5米、宽5.7米、吃水1.2米、100个吨位的船只。枯水期不通航,也不停泊。
港内有铁路专用线3条,长2260米,月台长95米。一次作业,可装卸货物2000吨。并建有仓库、宿舍、招待所、水泥货位、煤堆场、港区道路、煤栈桥以及机械维修车间等附属设施。
双墩港

1970年,设六安地区航运局双墩航运站。1975年1月,为六安地区航运局双墩分局。1975年4月,改为合肥市航运局双墩作业区。1981年5月,改为合肥市航运局双墩航运管理站。1982年1月,称为安徽省双墩港务处,仍属六安地区航运局。
三、运输
双墩港属货运港口,不办理客运。1971年,双墩港参加营运的拖轮有8艘,645匹马力,驳船3646吨位,拖带化仅占46%。1982年,有轮拖14艘,机驳1艘,挂机143只,驳船195只,总马力1892匹,总吨位5937.8吨,全部实现拖带化。1982年以后,由于轻便灵活、行动自如、周转期短的挂浆机出现,逐步取代了拖带化。1985年,参加营运的船只已达442艘,总马力为5332匹,载重量13361吨。其中,拖轮5艘,640匹马力;驳船46只,载重量2334吨;挂浆机391只,4692匹马力,载重量11027吨。比1971年载重量增长2.66倍。
皖西的大别山区,是木、竹、茶、麻及中药材等土特产品的产地。六安,既是山区物资的集散地,又是山区所需工业品的汇集点。自通航以后,运往六安地区的煤炭达135万吨,食盐22万吨,保证了山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双墩港的货物装卸,原由当地农民承担,至1975年才成立大集体性质的专业装卸队。1982年底有装卸工129人,1985年增至136人。1970年,仅有三吨固定吊车4台,500毫米移动式皮带机8台,机械化装卸不足装卸量的10%。1985年,已拥有三吨固定吊车7台,500毫米移动式皮带机9台,电瓶车1辆,一吨铲车1辆,推土机2部,煤炭机械作业线1条,长180米,三吨轮带式汽车装载机1辆,平板车60辆。机械化、半机械化装卸量占总装卸量的50%以上。
由于货运分流,大大减轻了公路运输的压力。到1985年,共运输各种物资257万吨,相当于4吨汽车64.25万辆次的运输量。双墩港至六安港的水运里程为113公里,每吨货物平均运价7.70元。合肥至六安的公路里程为82公里,每吨平均运价14.76元。两比每吨可节约7.06元,共节约运费1814.42万元,等于建港总投资的7.7倍。从1971年至1985年,共收运费281.98万元,上缴161.85万元。
四、渡口
县境共有大小渡口21处,渡船34只,其中分布在瓦埠湖水域的有10处,渡船17只。
郑埠渡口古渡,在孙庙乡境内。南通寿县仇集、大顺集,北通孙庙、朱集、史院。水面宽2000米,有木质渡船2只。
成湾渡口孙庙乡境内,有木质渡船3只。
陈岗嘴渡口古渡,又名余渡、邵家渡,在史院乡境内。南通寿县仇集、大顺集,北通史院、曹庵。渡口水面宽2000米,有木质渡船2只。
陈湾渡口古渡,在徐庙乡境内,南通寿县大顺集,北通史院、曹庵,东北通徐庙。水面宽2000米,木质渡船2只。
叶湾渡口古渡,在罗塘乡境内。南通李集,东南通庄墓、杜岗,北通叶集、禹庙、徐庙。渡口水面宽300米,木质渡船1只。
姚湾渡口古渡,罗塘乡境内。北通罗塘、戴集,东通姚大湾、朱巷、西通庄墓。水面宽150米,木质渡船1只。
陈户渡口古渡,罗塘乡境内。北通罗塘、戴集,东通朱巷、陶湖,西通车王、庄墓。水面宽100米,木质渡船1只。
三叉河渡口又名甄湾渡,古渡,在车王乡境内。渡口宽100米,木质渡船1只。
杨湾渡口在庄墓乡境内,有木质渡船1只。
扒扒桥渡口在孤堆乡境内,有木质渡船1只。
分布在高塘湖水域的有3处,木质渡船9只。
三里岗渡口又名官桥渡。古渡,《寿州志》载:“官桥渡在州东八十里。光绪二年文武官绅捐设船只,酌定条规,勒石渡口”。在水湖乡境内。渡口南通水湖,东南通定远炉桥、秦家圩,西通孔店。水面宽2000米,有木质渡船4只。
西湾渡口在水湖乡境内,有木质渡船3只。
伊湾渡口古渡,在孔店乡境内。渡口水面宽5000米,有木质渡船2只。
分布在瓦东干渠上的1处,即涂郢乡的古楼渡口,有水泥渡船1只。
分布在滁河干渠上的有岗集乡的西冯、庙庄、泗水、聂小圩、戴岗和五十头乡的河东等7处渡口,各有水泥渡船1只。
据《寿州志》、《定远县志》和实地调查,县境共有古渡口14处。除郑埠、陈岗嘴、陈湾、叶湾、姚湾、陈户、甄湾(现名三岔河)、三里岗、伊湾9处仍为渡口外,其余5处因年代久远,地理沧桑,已有名无渡。为保存史料,特据旧志记载,记以备考。
洛水渡,《定远县志》载:“洛水渡,县西九十里。”
殷家埠义渡,《寿州志》载:“殷家埠义渡,在州东六十余里。”
余洋埠渡,在州东南六十余里。
新桥渡,《寿州志》载:“新桥渡,在州东八十八里,水涨时与北炉桥相连,原名官义渡,有勒石条规。”
北炉桥渡,《寿州志》载:“北炉桥渡,清·道光八年知州朱士达捐设渡船4只,亦有勒石条规。”
上一篇:第三节 铁路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