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疫病
据1982年牧业区划调查,县内猪病共有34种。其中: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传染病有11种,消化系统疾病、有机磷、亚硝酸盐中毒、创伤性外科疾病等有23种;大牲畜疫病有水牛卡地热、伪狂犬病、破伤风、焦虫病、锥虫病等48种;羊病有肝片吸虫病、风湿病、肠胃病和中毒等13种;家禽疫病有鸡瘟、鸭瘟、禽霍乱等6种。
在猪病中,猪瘟病发病率较高,其中以杨庙、朱巷、水湖三区最为突出。1981年,全县死猪27205头,其中因猪瘟病死亡的18154头,占66.7%。大牲畜疫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伪狂犬病多发生于下塘区;破伤风多发生于杨庙区;焦虫病多发生于杨公、水湖两区;锥虫病多发生于双墩区。禽病中,禽霍乱病、鸡瘟、鸭瘟危害最为严重。1981年。全县死禽1174315只,其中因瘟病死亡的有1113317只,占94.8%。禽霍乱每年都有发生,造成大批家禽死亡。
二、防治
建国前,农家畜禽发病后,多采取隔离措施,无力也无处医治,任其自然。1952年,境内先后建立兽医领导机构,各区成立兽医协会,把民间兽医组织起来,负责畜禽的阉割和疫病防治。1953年,各区成立兽医站,兽医队伍初步形成。1956年,农业部门为提高兽医的业务能力,对兽医进行1至2个月的业务培训。各区亦对兽医进行1至2个月的业务培训。同时,组织兽医深入基层逐户宣传注射猪瘟疫苗的好处,对注射疫苗发生反应的猪由兽医站免费治疗,死亡的由兽医站负责赔偿,开始了畜禽的防疫工作。建县时,全县有水湖、杜集、杨庙、下塘、杨公、双墩、岗集7个区兽医院和50个公社兽医站,有兽医200余人。1968年,撤区并社,设23个公社兽医站,在有条件的生产大队选配不脱产兽医。1969年,县委托“104”干校举办了一期农业技术培训班,讲授兽医知识,成绩优异者被选入兽医队伍。1970年,县建立兽药厂,生产中草药针剂和西药制剂,解决了全县兽药紧缺问题。经过多年的宣传动员,畜禽的疫病防治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疫苗的注射密度逐年提高,鸡新城Ⅰ、Ⅱ系疫苗除兽医站集中注射外,不少群众能自行注射、滴鼻。1975年,公社兽医站增加到40个,有兽医250余人。兽医除坐站治疗外,还轮流下乡巡回治疗,畜禽的常见病一般都能得到及时治疗,降低了畜禽死亡率。80年代,畜禽防疫和常见病的防治知识逐渐为群众所掌握,饲养专业户和群众大多自购疫苗防疫,对畜禽的常见病已能够自行治疗。1982年,全县开展以乡为单位的兽医防疫承包责任制,部分地区改一年两季防疫为常年防疫,有效地控制了畜禽疫病的发生。1985年,全县有朱巷、杨庙2个区兽医站和40个乡(镇)兽医站,有兽医270余人。其中畜牧师、畜牧兽医师各1人,助理畜牧兽医师8人。全县注射猪瘟、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等疫苗50万头剂,防疫密度达70%;注射鸡新城Ⅰ系疫苗150万只剂,新城Ⅱ系疫苗滴鼻150万只剂。在兽医队伍中,大多数只能医治一些常见病,对大牲畜的疑难病症无法医治,医疗水平和设备有待提高和改善。
县内畜禽的检疫工作早期流于形式,80年代后确定了专职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实行岗位责任制,市场和运输检疫工作逐步走上正规。1985年,开展了白肉检疫工作,减少了畜禽疫病流传。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