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不少农家无力养畜,只饲养极少量的家禽。1949年统计,境内大牲畜饲养量为3万头,其中役畜2.6万头,存栏猪8.7万头,羊0.2万只,家禽71.4万只,畜牧业产值113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03%。建国后,政府动员农民成立护牛小组,打击宰杀力牛、盗窃耕牛的犯罪行为,鼓励农户搞好畜禽繁殖。到1952年,大牲畜存栏3.8万头,比1949年增长26.7%;生猪存栏10.3万头,增长18.4%;家禽74.4万只,增长4.2%;牧业产值1284万元,增长11.5%。合作化时期,畜禽饲养量迅速增加。1957年底,大牧畜存栏4.8万头,比1949年增长60%;生猪存栏13.6万头,增长36%;家禽85.8万只,增长20%;畜牧业年产值1864万元,增长62%。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耕牛由生产队统一饲养,不少地方办起了养猪场。这一时期,受“左”倾思潮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欠收,畜禽业亦随之骤降。1961年,大牲畜比1957年下降31.3%,生猪下降62.5%,家禽下降95.6%。1962年以后,畜禽饲养量有所回升。到建县时,全县大牲畜存栏3.5万头,生猪12.4万头,羊0.8万只,家禽63.3万只,均低于1957年。1965年,县农林局下设生猪配种站。1966年6月设立畜牧兽医组,各区、公社都有兽医院、站,加强了畜禽的疫病防治,畜禽生产得到发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对畜禽实行禁养、限养,阻碍了畜牧业发展。70年代初,畜禽生产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合肥市拨出专款选购种公牛20余头,在县境设立7个耕牛配种点,为防止牛种退化发挥了作用。在实现粮猪双超“纲要”的口号下,县采取公养、私养并举的措施,大力鼓励集体养猪,牧业发展较快。1976年,全县大牲畜存栏4.3万头,比1965年增长22.9%;生猪存栏19.7万头,增长58.9%;家禽97万只,增长54%;畜牧业总产值2255万元,增长298.4%,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9.8%。1980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粮食连年增产,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中出现了一批养殖专业户,其中,养鸡养鸭千只以上的专业户有数百家。1982年,县在杜集建立狮头鹅养殖场,目前,狮头鹅已在朱巷区普养。1983年,朱巷区推行的耕牛冻精配种和猪的人工授精,杂交后产牛犊数十头,产杂交仔猪10万头。1984年,县种猪场饲养种公、母猪100多头,年产仔猪约2.5万头。县水利局在朱巷乡兴建的种鸭场,养祖代和父母代种鸭2300多只,年繁雏鸭15万只以上。仔猪、雏禽自给有余,开始向外输出。到1985年,全县大牲畜年末存栏69568头,比1965年增长98.8%,繁殖牛犊6808头,繁殖仔驴14头;羊存栏18595只,比1965年增长133%,年繁羊羔17741只;生猪年末存栏265834头,比1965年增长66.1%,年繁仔猪917350头;家禽年末存栏227万只,比1965年增长260.3%;年养兔3万只。畜牧业产值5371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9.8%。
几个年度畜牧生产情况表

朱巷种猪场

县种鸡场一角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