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四季特点
长丰县位居我国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过渡地带。东近海洋,西背大陆,受季风影响明显。冬季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的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来自太平洋面的东南风,气候炎热多雨。因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各具特色。
阴晴多变的春季。始于3月下旬,止于5月中旬(注:四季按气温标准划分)。这期间冷暖气流在江淮上空旋进旋退,时晴时雨,乍寒乍暖,天气变化无常。春季降水明显多于冬季,对农作物返青较为有利;如遇暖气流势力弱,冷气流迟迟不退,便会出现阴雨连绵的低温天气,给夏熟作物带来损害,甚至导致早稻烂秧、棉苗萎黄等现象。据气象资料记载,县境在1966年至1981年的15年中,有7年春季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少者4天,多者9天。
高温多雨的夏季。始于5月下旬,止于9月中旬,历时约118天。这期间,暖气团伸展到江淮上空,与冷气团形成锋面,阴雨天增多,湿度大,而且降水强度大,暴雨不断出现。因正当黄梅成熟季节,称为“梅雨”,又因这时物品极易发霉,也称“霉雨”。县境入梅的早晚和梅雨期的长短,差异甚大。平均入梅期为6月19日,最早为1971年6月1日,最晚为1969年7月1日;平均出梅期为7月13日,最早为1971年6月28日,最晚为1979年7月23日。平均梅雨期为24天,最多为1974年43天,最少为1976年14天;1978年没有出现梅雨,俗称“空梅”,这年大旱。梅雨期的雨量过少会造成夏旱;过多会造成涝害。梅雨结束后,锋面北移,县境转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往往降雨偏少,出现伏旱(见《历年天气灾害情况表》)。
天高气爽的秋季。始于9月中旬,止于11月上旬。秋季为冬季风取代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冬季风的特点是来势迅猛,很快占领江淮上空,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但有时受台风影响,出现秋雨连绵的反常天气,对秋熟作物的生长与收获造成灾害。县境自1967年以来几乎每年秋季都有3~5天的连阴雨天气。
寒冷干燥的冬季。始于11月中旬,止于翌年3月中旬,前期平均7~10天有一次北方冷空气南下过程。每次冷空气南下气温明显下降,常伴有大风雨雪,甚至出现暴风雪灾害性天气,影响人畜的正常生活。县境历史上这样的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二、气温与降水
气温据1967~1980年14年气象资料(下同)记载,县境年平均气温为各月平均温度曲线图15℃,以1978年平均气温16℃为最高,1969年平均气温14℃为最低,7、8两月为最热,平均气温27.6℃;1月最冷平均气温1.1℃。年气温较差为26.5℃。春秋两季气温升降率较大,平均每月以6度左右的幅度上升或下降,冬夏两季气温变化较小。极端最高气温,大多数年份在35℃到38℃之间,其中以1967年的40℃为最高;极端最低气温以1969年的零下17.8℃为最低。气温日较差,春秋两季较大,均为9.8℃,其中最大为10月份的10.5℃,最小为7月份的7.7℃。

降水县境年平均降水量为957.5毫米。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1974年降水1281.9毫米为最多;1978年降水478.1毫米为最少,最多年为最少年的2.7倍。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07天,最多1972年127天,最少1978年75天。其变化特征,用历年降水量,距平及距平百分率表示如下:以上14年中,降水量8年大于平均量,6年少于平均量。降水的月季变化也很大,全年降水46.9%集中在夏季,冬季最少,春季略多于秋季。月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的多集中在6—9月份;高峰期在7月份,平均达214.8毫米。元月、12月降水量最少,多年平均不足20毫米。
县境降水量的地区分布,从全年看,东部偏少(杜集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78.3毫米),西部稍多(杨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64.6毫米),两地相距20余公里,年降水量相差86.3毫米;南北降水量相差甚少。从四季看也有较大差异,春季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夏季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秋季降水分布和春季相似;冬季降水由南向北递减,每40公里左右,约减少10毫米。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以上14年中,降水量8天大于平均量,6年少于平均量。
降水的月季变化也很大,全年降水46.9%集中在夏季,冬季最少,春季略多于秋季。月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的多集中在6—9月份;高峰期在7月份,平均达214.8毫米。元月、12月降水量最少,多年平均不足20毫米。
各月降水量曲线图

县境降水量的地区分布,从全年看,东部偏少(杜集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78.3毫米),醅稍多(杨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64.6毫米),两地相距86.3毫米;南北降水量相关甚少。从四季看也有较大差异,春季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夏季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秋季降水分布和春季相似;冬季降水由南向北递减,每40公里左右,约减少10毫米。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长丰县1967~1980年分月平均降水量分布
单位:毫米

三、干湿度与蒸发
根据张宝堃公式☆计算,县境干燥度为1.00,由于气候差异,历年干燥度变动很大。
长丰县干燥度

县境年平均相对湿度,用百分数表示为76%。4—10月为77%,其中7—9三个月均大于80%,7月最大为82%;冬季为73%,其中12月最小为72%。
县境年平均蒸发量为1573.8毫米。其全年变化为: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季又次之,冬季最小。历年平均各月蒸发量为1月53.2毫米,2月64.2毫米,3月111.8毫米,4月146.7毫米,5月182.6毫米,6月225.5毫米,7月189.3毫米,8月196.3毫米,9月134.1毫米,10月125.9毫米,11月84.8毫米,12月60.1毫米。
(☆张宝堃公式:
四、日照与太阳辐射
县境年平均日照数为2162.6小时,1967年日照最多,为2457.6小时;1980年最少,为1903.7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49%,4~10月份日照时数为1412.2小时,占年平均日照数65.3%。
县境太阳辐射总量为118.7卡/厘米2。居全省中等偏上,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是:夏季最多,7月份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农作物生长活跃期的4到9月份,太阳辐射总量为73.9千卡/厘米2,占全年总量62.2%,有利农作物生长。

五、无霜期积温与风情
县境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24天,最长年份(1984年)259天,最短年份(1980年)194天。
县境日平均稳定通过0℃的积温为5498℃,持续日数为333天;大于或等于5℃的积温为5235.2℃,持续日数为264天;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为4885.9℃,持续日数为226天;20℃以上的积温为3213.1℃,持续日数为124天。
县境风向春季多东南风,夏季多南风和偏南风,秋季东风多于西风,冬季多偏北风,年多为东南和南风。平均风速为2.8米/秒,春季2.8~3.5米/秒、冬季2.6~3.5米/秒、夏季2.7~2.8米/秒、秋季2.6~2.7米/秒,无风多出现于夏季。
六、物候
元月(农历十二月),梅花开放,俗称梅花为腊梅,故曰腊月;池水封冻。
2~3月,蛙、蛇、蟾蜍等冬眠动物开始复苏;小燕从南方飞回营巢,产卵;春雷动。
3月(农历二月),杏花开放,俗谓“九尽杏花开”,曰杏月;冻终止,百草萌发。
4月(农历三月),桃花、梨花开放,俗称为桃月;万物竞秀。
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杜鹃(俗称“喳呼郎”)、布谷(俗称“麦黄哥哥”)、黄莺等候鸟陆续从南方飞来。
6月(农历五月),石榴花开放,俗称榴月;6月下旬至7月上旬,蝉鸣于树。
6~7月,物品进入发霉期。
8月(农历七月),荷花开放,俗称为荷月。
9月(农历八月),桂花开放,俗称桂月;小燕等候鸟开始陆续飞回南方;万物渐萎。
10月(农历九月),菊花开放,俗称菊月;大雁开始在县境出现,次年3月陆续飞回北方;寒蝉收声。
11月,冬眠动物逐渐蛰伏,有霜或霜冻,开始降雪,水始结冰,雷始收声。
12月,植物停止生长。
附:物侯谚语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池边插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尽杏花开,寒气永不来。
△清明断了雪,谷雨断了霜。
△清明泡稻家把家,谷雨泡稻普天下。
△清明见麦穗。
△芒种田里无青麦。
△八月(农历)初一雁开门,孤雁头上带霜来。
△秋分不分(指豆荚分粒),拿刀割根。
△九月(农历)重阳,散罢牛郎(田事已过)。
上一篇:第二节 地貌
下一篇:第四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