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银、铜币
从已出土的铸币来看,本县流通最早的金属币是公元前400年楚国的蚁鼻钱。蚁鼻钱系铜质铸币,币上文字形似人面,故俗称“鬼脸钱”。流通较早的还有公元前175年西汉文帝时的半两等,以后各朝代的铸币时有发现。
清代实行银两制,白银、铜币(铜钱、制钱)并行流通。晚清时期大量外国银圆流入,俗称“洋钱”,清政府开始自铸银圆,一枚重7钱2分。还有库平1两,以及3钱6分等多种。
1898年改方孔铜钱为机制铜圆,流通额有10文、20文、50文、100文等4种。1910年规定银圆为本位币。1914年,北洋政府亦规定银圆为国币,但政府机关及民间大宗交易,仍以银两为计算单位。1933年宣布“废两改元”,从此结束了银本位的双轨制。
民国时期,本县境内常用的银圆,有正面为龙图的光绪通宝、大清银币等,俗称“龙洋”;有袁世凯头像的“袁洋”(大头);有孙中山头像的“孙洋”;有从墨西哥流入正面为鹰图的“鹰洋”。其次还有黎元洪、曹锟、段祺瑞洋,亦有按正面为站人图、双旗图,称“站洋”、“旗洋”等。
二、法币
1935年,民国政府宣布法币为法定货币。同时禁止银圆流通。因银圆为贵重金属,故禁而不止。法币开始最高面额为10元,并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4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1942年8月,改由中央银行独家发行。
1943年3月,政府将原来专供交纳关税用的“海关金单位兑换券”,投入市场流通,称“关金券”。1关金折合法币20元,后于1948年9月3日和法币同时停止使用。
1948年,法币最高面额为500万元。是年9月3日,政府规定发行金圆券,以法币300万元兑金圆券1元,以取代无法维持的法币。金圆券标榜为金本位货币,原定含金量0.22217公分,初期面额最高10元,2元等于1银圆;发行不到3个月,面额最高为100万元,已贬值同废纸。
抗日战争时期,汪伪“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与法币同值,亦曾在本县沦陷地区流通。
三、人民币
1949年2月,三河民主市政府受巢湖专署委托,在三河进化印刷厂印刷一批大额(5元以下)“皖西流通券”,与市面原有的以银圆为计算单位的小额(5分、1角、3角、2角5分、5角)“皖西流通券”、以及华中币、北海币、渤海币等和第一套人民币也称“旧币”同时流通。5月,各地方发行的币、券停止使用。1955年3月1日起,全国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也称“五三版”人民币(于1953年度印制完成而得名)收回旧人民币。同年4月1日起停止使用“旧币”。5月1日起银行停止收兑。新旧币的折合比率为新币1元等于旧币1万元。新币面额,主币为1元、2元、3元、5元、10元5种;辅币为1分、2分、5分、1角、2角、5角6种。
1957年12月1日起,人民银行发行1分、2分、5分3种金属币,与同面额纸币相等,在市场混合流通。
第三套人民币也称“五九版”人民币,于1959年确定设计而得名。这套人民币计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种面额。于1960年至1972年之间陆续发行。
1980年4月15日起,人民银行发行4种金属币,即1元镍币和1角、2角、5角3种铜质辅币,因发行量少,多为群众收藏。
1982年人民银行重新发行“五三版”1分、2分、5分3种纸币。这3种纸币与1955年发行的区别在于只印冠字不印号码。
四、投放与回笼
1949年至1985年,全县投放人民币184876.6万元,回笼161329.2万元,净投放23547.4万元。其中:1981年至1985年的5年总投放87497万元,净投放24197.4万元,与前5年(1976年至1980年)总投放26980.3万元,净投放1415.3万元相比,分别增加2.24倍和16.1倍。货币流通量1984年为4996万元,与1979年1394万元相比,增加2.58倍,均大大超过工农业生产增长幅度。市场货币流通量激增,高档商品短缺,建筑材料全面紧张,价格哄涨。
历年投放渠道,主要是农副产品采购支出,占51.15%,信用支出(储蓄和信用社提现)占18.44%。回笼则以商品销售和信用收入为主,分别占65.2%和17.3%。
肥西县主要年份现金投放与回笼统计表
表17—1单位:万元
下一篇:第三节 存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