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征收
1949年1月肥西解放后,为支援过境大军和干部南下作战,由民主政府向农民和集镇粮商借粮草,可以抵缴公粮。1950年下半年,对筹借小本粮商的大米全部归还。
1949年9月,皖北行署制订的本年度公粮征收条例。午季公粮负担标准,按亩计算:即每人平均1亩以下免征,1~15亩,按每亩7~11公斤征收。同年又修正公粮合理负担,以固定产量标准,分6个等级,最高225公斤,最低100公斤,负担标准,每人平均收获量75公斤以下免征,75.5公斤~750公斤,负担6%~35%,每个级差为75公斤。对租佃田负担的规定,三、七分租者,对半负担;四、六分租者,东六佃四负担;对半分租者,东七佃三负担。私立学田、祠堂、庙宇等公田,一律按产量18%计征,谁种谁收谁负担公粮。
1950年11月,执行《皖北区1950年农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实行大差额累进税制,废除民国田赋制。税率定为40级,按每人平均常产75.5公斤起征,最低一级税率为3%,最高40级,税率为42%,地方附加按正税15%分别计算。
1951年土改后,实行评产人均累进征收,税级调为23级,起征税率最低8%,最高30%。
1953年至1957年,为了稳定生产,实行小差额累进税制,税率调为24级,起征税率7%,最高30%,平均税率14.7%,五年计税产量101161.5万公斤,计征公粮16173.5万公斤,平均每年3234.7万公斤,占15.89%。
1958年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废除累进税制,实行比例税制。按正常年景产量,评定计税产量,依率计征,依法减免,按实征收,当年公粮正税4345万公斤,平均税率15.8%,实征4143.5万公斤。其中:正税3368.5万公斤、附加775万公斤,依法减免正税976.5万公斤。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缴纳公粮单位,按包产到队的产量计算,计征税率最高不超过15%,最低不低于7%。全民所有制的农场、苗圃、园艺场、企业、机关、部队、团体、学校等单位耕种的非农产品的熟地,按当年产量8%计征。专业蔬菜队所生产的蔬菜,按全年包产产值6折,略高于当地农产品税率。对依法耕种的河床、河滩、湖洼地、塘堤地以及引蓄洪等无固定收入,而未包产的土地,按当年实际收入8~15%计征。当年全县应征正税1750.5万公斤,平均税率9.9%,实征1522万公斤,减免237.5万公斤,占实征13.1%。
1963年至1977年,平均计征率一直稳定在11.9%的水平。15年计征公粮32812.5万公斤,平均每年2187.5万公斤,减免2449.5万公斤,平均每年163.3万公斤。
1979年后农村相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常年产量,公粮分户交纳,到1985年平均征率稳定在5.5%的水平上,平均每亩年征公粮18.5公斤。
以1958年到1985年28年计算,计征产量平均每年23288.5万公斤,平均征率9.28%,每年依率计征2161万公斤,减免235万公斤,占实征10.89%,平均每年实征2159.5万公斤(其中:正税1855.5万公斤,附加304万公斤),占农业实际产量6.19%,平均每亩每年实征17.75公斤。
公粮征收,历年都是按常产依率计征,依法减免,以征粮为主,午季小麦,秋季稻谷,按照先征后购的原则,送交粮站入库,粮站接收公粮后,填写“财政公粮入库收据”,财政部门凭据向粮食部门结算价款。
1985年4月1日起,粮食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农业税征收由过去以粮为主,折征代金。是年完成540万元,即等于实征粮食2293.5万公斤,占农业实产4.5%,减免127.5万公斤,占实征6.3%。
二、减免
建国后,农业税减免,分灾情减免和社会减免两类。灾减,1950年到1985年36年间,旱、涝、风、虫、雹等灾害,几乎年年有,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一年几次,不过地区之间受灾程度不同,有的年度,甲地受灾,乙地丰收,通称插花灾。根据国家规定的减免标准,歉收二成以下不减,歉收六成以上免征,重灾重减,轻灾轻减,保障农民生活,据统计36年因灾情减征公粮10724万公斤。
社会减免,一是无劳力或因缺乏劳力而生活困难的农户,以及烈军属、鳏寡孤独或因残疾生活困难的,一般都据实酌情给以减免。1955、1956年两年,就给全县困难户减免公粮340万公斤。1981年至1985年,全县有7592个贫困户减征公粮折款2.5万元。
肥西县历年农业税征收与减免情况表
表16—1单位:万公斤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工商税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