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据县气象站1959~1985年资料(本志除注明者外,皆同)雨量:历年平均为1020.6毫米。日照:历年平均为2013.4小时。无霜期:历年平均为240天。气温:历年平均为15.4℃。
一、四季气候
按气象学标准划分:本县春、秋季分别始于3月26日和9月21日,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夏季始于5月26日,气温大于22℃,冬季始于11月16日,气温小于10℃。冬季最长,持续130天左右;夏季较长,持续118天;春、秋两季最短,各持续60天左右。
春季入春以后气温回升较快。冷暖空气互为争强,天气冷暖多变。雨水增多。3月下旬到清明节(4月5日前后),常有低温阴雨天气出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年份占7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初日,多年平均为4月8日。清明后,气温回升快,是春播和越冬作物生长有利时期。春季雨量:历年平均151.6毫米,占年雨量的14.9%。
夏季初夏气候温和,气温不断升高,雨水逐渐增多。盛夏七、八月间,气候变化无常,一天中气温相差可达7.5℃。极端最高气温个别年份可达到40.6℃,绝大多数年份最高气温在36℃~38℃之间。夏季阳光强烈,对流旺盛,雨量丰沛而集中。夏季雨量:多年平均568.9毫米,占年雨量的55.7%。常有暴雨和干旱等灾害天气。
秋季短暂,仅50多天。大气逐渐受干冷空气控制,气温逐渐降低,雨水不断减少。北方较强冷空气不时南下。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终日为9月18日。秋季雨量:历年平均122.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2.0%,天高气爽,为秋季特征。夏末秋初,有时形成“夹秋干”。
冬季处于北方冷空气控制下,气温寒冷,天气晴朗干燥,雨雪量少,偏北风占优势。1月份气温为全年最低,平均2.1℃;最低气温多数年份在-6℃到—10℃之间。冬季降水量:多年平均177.7毫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17.4%;月平均降水量为全年最少。时有冬旱、冬暖现象,对农作物不利。
据群众反映:近几十年来气候有明显变化,现在夏天没有过去热,冬天也没有过去那样冷。过去冬雪常下得很大,池塘冰冻能行人,草屋檐下“冰冻溜子”(冰柱)二三尺长(0.5~1米)。近30年来这些情景极少出现。
肥西县热量资源表
表2—5单位:积温℃

二、温度
气温历年平均气温15.4℃,特冷年(1980年)平均气温14.8℃,特暖年(1961年)平均气温16.6℃,冷暖年平均气温相差1.8℃。全年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2.1℃,年极端最低气温—16.0℃(1984年1月),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7.8℃。年极端最高气温40.6℃(1959年8月23日)。
累年各月气温(℃)表
表2—6

本县气温日较差以春季4月、5月和秋季10月、11月最大,昼夜气温平均相差9℃;6月~9月,气温日较差较小,在7.1~7.7℃之间。
地温县气象站(县城北郊)累年平均地面温度17.7℃,地面极端最高平均29.5℃,极端最低平均10.6℃。地下5厘米和20厘米平均温度皆为17.4℃。
累年各月地温表(℃)
表2—7

霜期平均初霜日在11月11日,平均终霜日在3月14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40天,最长无霜期273天,最短无霜期195天,最早初霜日是1972年10月22日,最晚终霜日是1980年4月14日。
三、降水
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历年平均值为1020.6毫米,自南向北递减,大于等于1000毫米等值线在莲花圩、苏小店、丰乐、柿树岗、河西、林场、官北、小柏、孔大、高店一线。即本线西南部雨量较大,平均1000毫米左右,东北部平均雨量在900毫米左右。悬殊不大,雨量基本适中。年最大降水量1578.4毫米(1954年,桃溪水文站),年最小降水量582.2毫米(1978年)。
由于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量在季节分布上也大致与季节盛行风相应。夏季东南季风控制,水汽充足,雨量集中;冬季干冷北风控制,降水量少。
本县5~9月雨量集中,为河湖汛期,这5个月累年平均雨量637毫米(上派站),占年雨量的62.4%。累年各月平均、最多、最少雨日及最长连续雨日、量见表2—8。
附:肥西县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见45页)
累年各月平均、最多、最少雨日及最长边续雨日、量表

肥西县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降水保证率:年雨量大于或等于500毫米,出现25次,保证率100%;大于或等于1000毫米,出现14次,保证率56%;大于或等于1200毫米,出现5次,保证率20%。
降水量保证率
表2—9

四、日照
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2015小时,日照百分率46%;从4月起迅速增多,到8月日照时数达到最高点,日照百分率达55%;冬季各月日照最少。
各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表2—10

年辐射总量为115千卡/厘米2,4~9月份占全年的62.4%。各月辐射量如下表:
各月辐射量
表2—11单位:千卡/厘米2

五、湿度
蒸发量(县气象站20厘米口径蒸发皿测数)年平均值1414.8毫米。月最大蒸发量194.8毫米,出现在7月;月最小蒸发量46.8毫米,出现在1月。干燥度,在0.99~1.07之间,属半湿润区。
历年各月蒸发量
表2—12

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最高月为84%,出现在7月和9月份;最小相对湿度6%。累年各月平均湿度如下表。
累年各月湿度
表2—13

六、气压和风
累年平均气压1014.2毫巴(mb),冬季较高,夏季较低。极端最高气压出现在1月,为1046.6毫巴;极端最低气压为991.7毫巴,出现在7月份。
本县属季风气候区,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2月、3月和8月、9月、10月,均以偏东风为主,但2月和9月风向紊乱,常出现3个不同风向。
最大风速各月分布:以春季稍大,主要是寒潮大风,夏季主要是雷雨大风。
累年各月风速(米/秒)及频率(%)表
表2—14

七、灾害性天气
本县灾害性天气主要是旱、涝、低温阴雨、冰雹、大风等,尤以旱、涝为甚。
干旱发生较频繁,四季皆有发生。冬春季干旱次数最少,累年平均1次,程度轻微。大的干旱,10冬春有一次。夏季干旱次数最多,平均每年1.4次,其中中等程度干旱3年一次,大的干旱10年一遇。秋旱次数和夏旱次数接近,但大的干旱5年一遇。
洪涝由暴雨或连续降雨引起,主要出现在6~8月。35年来共发生14次,平均2.5年一遇。其中大洪涝5次,平均7年一遇。大于等于50毫米的暴雨主要在5~8月,7月最多,占全年暴雨总次数的30.2%。24小时最大雨量192.5毫米,出现在1984年6月13日;3天最大雨量219.6毫米出现在1974年8月;7天最大雨量223.7毫米和15天最大雨量410.6毫米均出现在1969年7月。
低温阴雨3月下旬和4月上旬,早春气温冷暖多变,气温下降或阴雨会影响春播。据统计:3月下旬出现低温阴雨的年份占80%,4月1日~5日出现低温阴雨的年份占65%,4月6日后(清明节后)的低温阴雨的年份为30%。
9月下旬,日平均气温显著下降到20℃以下,连续二三天,农村称“秋分寒”或“秋社寒”,影响双季晚稻扬花、授粉。持续时间越长,危害愈重。本县秋季气温稳定下降到20℃以下,一般在9月18日,双季晚稻在此之前抽穗扬花,其保收率为80%。据统计,本县历年秋分寒不出现机率为70%,轻度机率为22.2%,较重的机率11.1%。
冰雹俗称“冷子”,持续时间不长,区域不大。主要路线有4条:一条从六安县双河镇进入本县西部洪桥向东北聚星至官亭;一条经县西部界河、袁店,向东南四合至花岗;一条从寿县西南部进入县北青山,向南至高刘、将军岭,一条从寿县、六安交界处生起进入县西北部,向东南到高店、长镇一带。发生年代:50年代少见,60年代和70年代接连出现几年,后又连续间歇几年。1949以后的36年来本县共发生冰雹9次,平均4年一次。其中危害严重的2次,平均16年一次。发生月份多在6月和7月。
大风本县常见为寒潮大风和雷雨大风两类。寒潮大风多出现在冬、春季,当强冷空气南下,即出现偏北大风。持续时间稍长,影响区域较大,但造成灾害不甚严重。雷雨大风多发生在夏季,持续时间短暂,影响范围小,但危害较严重。
大雪1954年和1984年冬大雪,平地深0.5米左右,压塌房屋各万间以上。
肥西县历年各主要气象要素表
表2—15
上一篇:第五节 土壤
下一篇:第三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