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土地资源
1953年,本县土地面积28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6万亩。此后部分地域划出,1959年第一次土壤普查:全县总面积2618平方公里,耕地180.8万亩。1965年岗集区划出后,土地总面积减小到2491平方公里,耕地为122万亩。1978年义城区部分社队划出后,本县土地总面积为2168平方公里,耕地为111万亩。1981~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合325.2万亩。其中:耕地179.96万亩,占总面积的55.3%,比原统计亩多出61.39万亩,主要因岗区开荒等原因所致;全县实有人均耕地2.16亩(按统计数人均耕地1.47亩);非耕地145.24万亩,占总面积的44.7%,分项为:园地(果、茶、桑等)1.11万亩,林地18.85万亩,草地10.09万亩,城乡居民点35.83万亩,工矿用地1.84万亩,道路3.28万亩,水域52.35万亩,难利用地(圩埂、田埂等)21.89万亩。另外,在土地总面积中省、市及驻军单位用地0.5万亩。
本县日常使用的耕地面积数,主要以统计亩(统计局数)为准,历年耕地统计亩数详见第四章《农业》。
二、土壤类型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土壤共划分4个土类,9个亚类,19个土属,57个土种。分类如下表:

△巢湖滩地(派河口)
肥西县土壤分类系统表
表2—16

三、土壤分布
中西部山地,绝大部分为坡积、残积母质。主要土壤类型,林地有薄层紫沙土,薄层砾质土,中层紫沙土,夹沙粘盘黄棕壤;农地有紫沙泥田,夹沙马肝田、夹沙粘盘马肝土,并兼有马肝田、马肝土,零星分布有薄层猪血沙土,中层猪血沙土,厚层猪血沙土。
岗地土壤,母质较单一。主要为下蜀黄土及呈鸡窝状分布的沟壑堆积物。土壤类型以淹育马肝田、淹育黄白土田、马肝田、黄白土田薄层白土田、马肝土及黄白土为主,并夹有弱次潜马肝田及面积较小的粘盘黄棕壤等。
沿河湖圩畈田土壤,主要母质类型为河流冲积物,下蜀黄土。主要土壤类型为麻沙泥田、沙底沙泥、沙泥田、淤泥土田。畈区为黄白土田、马肝田及薄层白土田。
四、土壤性状
质地偏粘,大部分为重壤土。从第一层至第五层,大于0.01毫米的物理性砂粒含量分别为50.04±14.74%、49.74±14.06%、46.44±15.41%、45.05±17.50%和40.39±22.26%。从表层至底层,砂粒含量渐低,变异幅度渐大,质地渐粘。
土体构型复杂多样,主要有上下质地差异不大的“马肝土”类型,上轻下重的黄白土类型;剖面含粉沙较多的“沙泥土”、“麻沙土”类型;剖面层次中常出现白土层、沙土层、粘盘层、铁盘层、潜育层、次生潜育层等障碍层次构型。其中,马肝土和黄白土类型是较好的土体构型。也是本县主要的土体构型,其通透性良好,水、肥代谢正常,土壤生产水平较高。其他类型或漏水漏肥,或泥湿闭气,较差,所占比例较小。
容重与孔隙度容重一般偏高。表层容重平均为1.39±0.14克/厘米3,总孔隙度47.55%。反映出本县土壤表(耕)层结构较好,松紧适度,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从表(耕)层至底土层,容重逐渐增大,孔隙度逐渐减小。
土壤耕层、犁底层厚度据11393个标本剖面统计,耕层厚度10~20厘米范围占99.5%,其中15~20厘米范围占67.2%,水田土壤耕层犁底层比旱地明显加厚。
土壤养分较贫乏。对照全国分级,本县土壤表(耕)层有机质含量为4级(指标1.2%,实际含量1..52%),丰缺程度“一般”;全氮含量为4级(指标0.075~0.10%,实际含量0.095%),丰缺程度为“缺”;全磷含量为0.035%,速效磷为5级(指标3~5ppm,实际含量4.8ppm),丰缺程度为“缺”;全钾含量1.61%,速效钾含量为3级(指标100~150ppm,实际含量111ppm,丰缺程度为“较丰富”。
土壤代换量本县土壤表(耕)层土壤代换量15.8±4.76m·e/100克土。保肥性能中等。
土壤酸碱度多呈微酸(PH值5.5~6.5)和中性(PH值6.5~7.5)反应。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剖面层次间PH值变化不大。同一土类的剖面层次,自上而下,大致趋势是酸性减弱。
上一篇:第六节 植被
下一篇:第四节 气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