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推广省草灶
本县境内田少、山少、林更少,又无煤炭资源,农村燃料主要依靠稻草、麦秸和杂草。1983年以来,全县每年可收农作物秸杆约6亿公斤,其中修房屋、作饲料约用去40%,只有3.6亿公斤作燃料。以每个农业人口每天需烧草2公斤计算,年需6.45亿公斤,因此每年有60%农户燃料不足,有的农户缺烧时间长达四五个月。农村长期沿用旧式锅灶,虚耗和浪费柴草,这是造成燃料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1983年,县成立了农村能源领导小组,着手推广省草灶。1984年2月,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改灶节草试点县之一。当月集中7名技术人员,在山王乡太平村搞试点,并研究出适合本县农村燃料以烧草为特点的“肥东I型”省草灶,这种灶型热效率最高达33.44%,比老灶省草40~50%。1984年至1985年,先后举办了81期改灶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3824人次,依靠这批技术骨干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同年,在全省首次优秀省草灶评选会上荣获三等奖。1985年底,全县农村改灶158865户,占总农户的90.5%,有90%的新灶热效率在20%以上(老灶的热效率只有10~15%)。同时,安装节能热水器25243只。据测算,通过改灶和安装节能热水器,平均每户每天可省草2.5公斤,全县每年可省草1.65亿公斤,使农村缺草户减少。
二、利用沼气
1953年,县在三十埠乡三十埠生产队建造全县第一个沼气池,体积为30立方米,产气可供全队20多户照明、烧水。组织全县基层干部来此参观学习,使全县出现办沼气热,后因受材料、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而中断。1974年,县成立了专门机构,重新开展沼气工作。西山驿磷肥厂、西山驿公社小邓生产队、古城公社秦阳大队知青点、古城麻风病院、青春大队养猪场和县水稻良种场率先建立的沼气池,起了示范作用。1975年,国家沼气办公室向全国推广水压式、圆小浅混凝土结构的沼气池,这种池型质量高,寿命长,产气旺,出料方便。1976年6月,在店埠公社中心大队碾湾生产队试验后向全县推广,从此利用沼气工作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到1985年底全县共建立沼气池1733口,使用率达82%,但因材料缺、成本高,普及率很低,仅有山王乡大韩村和分散在其他各乡的23个生产队普及沼气。
本县多数属膨胀性土质地区。这种土质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对沼气池破坏性极大。以往未能掌握这一点,出现许多病池。1982年开始,县推广沼气办公室协同安徽农学院、安徽工学院,根据省科委下达的“膨胀土地区沼气综合利用”的科研项目在三十埠公社粉坊郢进行实验,最后筛选出4种适合膨胀土地区的池型,即现浇混凝土沼气池、夹层水密封沼气池、分离浮沉缸沼气池、干发酵与红泥塑料混合池,并测试筛选出与这4种池型配套使用的灯、炉具,该项科研成果于1984年12月3日通过省级鉴定,获得合肥市科技进步四等奖和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荣誉奖。
三、太阳灶试验
1984年,县能源建筑安装公司在山王乡太平村、大韩村安装太阳灶各一台,进行试验示范,效果良好,夏季的中午每11分钟就可烧开水两公斤。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