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震测防
(一)地震区划据国家地震局1978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载:肥东处于以郯庐断裂带、肥中断裂带为界的华北、华南地震区接壤地段,也是华北地震区的许昌——淮南地震带和华南地震区的扬州——铜陵、麻城——常德地震带交界地段。又据国家地震局1978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危险区划图》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表》载:肥东梁园以南地段属合肥——庐江——铜城5.5——5.75级危险区东北端,地震烈度属七度区,预计在今后百年内有发生中强震的可能,是地震监测、预报和防震、抗震的重点地区。
(二)地震活动据《安徽省历史地震目录》记载,肥东地区自西晋元康四年(294年)以来没有发生破坏性地震。本县自1970年开始有地震记载,至1985年底共发生小震24次,最大的一次为1976年6月14日发生在高塘集的3级地震。
省内发生的中强地震对本地波及最大的一次是民国5年(1916年)1月24日霍山6级地震,波及本地烈度为六度。邻省大震波及本地的是清康熙七年(1668年)七月二十五日山东莒县——郯城8.25级地震,本地受到烈度约7—8度。这两次地震对本地的破坏程度均未记载。
肥东县1973~1985年地震录



(三)预测预防从70年代开始,本县根据中央制定的“在党的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测预防工作”的方针开展防震工作。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县发生7.3级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又发生7.8级的大地震,本县接收唐山地震伤员250名在撮镇治疗,当时本县成立“防震抗震指挥部”。防震机构建立以后,即向群众宣传防震抗震知识,先后印发《地震知识问答》、《辽南地震》、《唐山地震前兆》、《动物与地震》、《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地震来了怎么办》、《房屋抗震基本知识》、《地震与宏观异常》等防震资料,还放映了《溧阳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和《蓝光闪过之后》等防震科教电影片。同时,在梁园中学、长临中学、352工程处、县气象站等处建立29个群众业余防震测报站,并安装简易的测震仪器,有测报人员70余人,成为本县观测地震预兆和宣传地震科学知识的一支骨干力量。1979年后,由于防震技术和设备的提高与改善,对测报点进行了整顿和精简,保留了郯庐断裂带的梁园中学、八斗中学两个测报点,1980年,按苏、鲁、豫、皖4省防震联防区地下水网点统一布局,在路口小学建立一个地下深水位观测站,在定光4201通讯工程处设立地下深层水氡气含量测定点。1983年,省地震局在我县桥头集乡的龙泉山麓建立了肥东地震形变台。1984年,在县地震局内安装76型测震仪,以加强对地震的观察。
为适应防震抗震的需要,本县自1979年起,对部分工厂、桥梁、水库和房屋采取了加固措施,至1985年底共投资18.4万元。
二、气象测报
1959年8月,在县城三房郢始建县气象站,1973年改为气象局,现有干部职工15人,内设测报、预报、服务3个股和1个资料室。初建时设备简陋,近年来日趋完善,观测地面气象要素的常规仪器有气压、气温、湿度、日照、降水、风向风速、蒸发、冻土等仪器。在收录高空气象方面有79—1型短波光频接收机2台和123型气象传真机2台,每天可以接收远东地区和东亚地区高空的天气形势图象。
本县气象测报任务是为党、政、军、科研、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为各级领导决策和指挥工农业生产当参谋。由于本县是农业县,故气象测报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一是通过多年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对本地的降水、蒸发、日照、地温、冻土、积雪、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积累了大量数据,揭示出规律和特点,并逐年编印成册,供各级领导参考;二是根据传真机收录的图像,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记录,进行综合分析,向全县发出天气预报。预报分为3种:有24小时的短期预报;48小时的中期预报;一旬、一月的长期预报。在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内还作专题预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