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店埠河
店埠河是南淝河的支流,属县内最长,最大的内河。其上、中游来水面广,支流多,水流落差大,下泄快,每降大雨,洪水奔腾直下。1954年3月和1962年7月,洪流量达700至800秒立方米。而店埠至撮镇段河道弯曲浅窄,群众形象地称为“鸡肠河”,排水能力只有300多秒立方米,泄洪能力不相适应,雨季常出现河水泛滥、淹庄稼、毁房屋、断交通的现象。而稍有旱情,上游少水或断水,下游无截流设施,河槽露底,两岸农田无水灌溉,又受旱灾。为改变店埠河两岸农田易旱易涝的状况,从50年代后期起,按兴利除害、蓄泄兼筹的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在上、中游区段,主要是兴建拦蓄水工程,蓄水防旱,控制洪水下泄,减轻下游洪害。1958年,在中段支流上兴建了余湾重点拦水坝。1959年,开始在上游河道上兴建大(二)型众兴水库。1961年,在上游支流上兴建了小(一)型程段水库。这些库坝拦水量近1.3亿立方米,在抗旱防洪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下游区段主要是疏浚工程,即将店埠镇大李湾至南淝河一段12公里长的老河道裁弯、取直、拓宽、加深。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于1972年10月动工,治理店埠通济桥至南淝河段,长19公里,取直为17.5公里。第二期工程是1976年春进行的。主要开挖通济桥至大李湾段2公里的新工程,同时完成第一期没有完成的工程任务。治理后的河道标准:河底高程4.5米,堤顶高程16—14.6米,河口宽度105米,河底宽度30至35米,河堤坡度1比3—1比2.5,排水能力567秒立方米,可排除20年一遇的洪水。土方任务由店埠、撮镇两区先后组织7万多劳力参加,共完成600多万方。
店埠至撮镇段新老河道示意图

店埠河上的通济桥,原为石砌三孔拱桥,顶低、面窄、孔小,治河中予以拆除,改建成钢筋混凝土三孔大双曲拱桥。
撮镇西北的淮南铁路老桥,跨店埠河老河道的弯曲处,桥孔小,桥底又高,多水时阻滞泄洪,少水时又阻碍引巢湖水和船只往来。新河取直后,老桥偏离河道,因此,通过铁道部门,于1984年结合改建淮南铁路,在新河道上建一座跨度为72米的三孔大桥,可排百年一遇的洪水,可使巢湖水自流到店埠,还使店埠至巢湖之间能常年通行民船。
二、滁河
滁河因来水面广,河道又弯曲,排水不畅,雨季常有洪水泛滥。1954年7月22日和1969年7月12日,洪流量分别达到1020和1040秒立方米,漫流两岸,水灾严重。又因河道原无节制闸,不能控水,少雨时沿岸农田又缺水遭旱。解放后,在该河流域上游各地兴建水库130多座(含大[二]型1座,中型3座),发挥了拦洪、灌溉双重作用。同时在河道上兴建刘桥、乌龙、民主、梁园等较大闸坝,调节水位,防洪防旱。此外,又在河水容易泛滥的刘桥坝、乌龙坝上端的两侧,筑堤十多华里,防止洪水漫流。但迄今主河道没有疏浚,排洪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大水年份仍难免洪害。
三、龙塘河
龙塘河下游通过龙塘乡西南部的圩区与南淝河汇合,由于唐安附近一段河道弯曲浅窄,泄洪量很小,遇到洪水就陡涨漫流入圩,造成灾害。1976年,龙塘公社党政领导人研讨治理办法,鉴于疏浚老河道工程大,不好施工,且难达到根治水患的目的,因此决定废弃老河道,发动群众自力更生,重开一条新河道,长2公里多,河底高程6米,堤顶高程14米以上,底宽8至10米,可有效的防止洪水入圩,又可通行木帆船至龙塘乡政府所在地的唐安,兼收防洪、通航之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