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采集、狩猎
采集种类有动植物药材、树种、山草、黄花菜、蕨菜、山胡椒、葛根、藤条等,而形成大批量商品生产的主要是药材。民国年间,中医中药业落后,只有少数人采作单方,采用量极少。解放后,随着中医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应用日趋广泛,医药部门设点收购,采集种类、数量逐渐增多。1965年收购品种25种,收购量约1万公斤;1984年,增加到170种,收购量5万公斤,价值10万元。大宗的有半枝莲、夏枯草、百蕊草、盆母草、百部、苦参、南沙参、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蜈蚣等40种。
狩猎猎物有野兔、野鸭、野鸡、黄鼠狼、狼、獾、狐狸等,以兔和黄鼠狼为主,野鸭次之,其他较少。
野兔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和北部丘陵区,猎取方法有枪击、叉捕两种,以枪击为主,全县有猎枪300支以上,年捕获量2至3万只,产值10万元左右。
黄鼠狼分布于各地村野,丘陵区较多。捕具主要是篾制弓夹,少数用木制关笼,都以食物诱捕。年捕获量根据收购皮张资料,50年代年平均为4358只,60年代为8076只,1970年至1984年平均为9901只,收购量最多年份为14533只。平均年产值4万元左右。
野鸭栖息于大塘坝、水库等较大水面,猎取方法主要是在水中暗置翻网,以媒鸭引诱入网,拉动机关,使网合拢而捕获。王铁、龙城两乡有人在赤沙塘、陷湖陂水库以翻网猎捕,年捕获约1000只。
二、作坊、编织
作坊解放初,全县有豆制品坊142家,面坊254家,粉坊60家,糖坊140家,漕坊278家,油坊56家,染坊50家。1949年下半年漕坊被禁止。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糖坊停业;豆制品坊、面坊、粉坊以加工、兑换方式经营;染坊因市场上精美色布日多被自然淘汰。农业合作化时,豆制品坊、面坊、粉坊、油坊受到干预,有的纳入集体,有的停业。1979年起,除油坊已为油厂代替外,豆制品坊、面坊、粉坊逐渐由集体经营转为个人承包经营,进而转为个体独立经营,并不断增加新的个体经营户。1985年,一般乡都有“三坊”10户以上。王铁、马集、店埠3个乡镇共有63户,其中豆制品坊47户,挂面坊16户,年营业额30多万元,纯利润13万多元。全年年利润总额约70万元左右。
编织马集、阚集两乡沿山的北山陈、小李、山郑、上杜等村庄约200户农民,利用杂树藤条编织粪筐、箩筐、包装箱、菜篮等产品,一般户年收入300元左右,多的超过1000元,年总产值5万元左右。店埠、高亮、复兴等地有30多人以白藤编制、修补坐椅、躺椅。80年代初,各地出现以化纤或塑料为材料编织的粪筐、稻箩、菜篮、靠椅等产品,美观、轻便、耐用。
三、饲养蚕蜂
养蚕众兴、磨店两乡及沿山一带,部分农民素有养蚕习惯,饲料靠零星乔桑叶或柞树叶,饲养量不大,蚕茧除自缫、自织、自用外,1981年前出售量一直不到10担。1980年育桑树苗30亩,嫁接湖桑13万株。1982年,国家贷款并提供桑树苗,栽培成片湖桑600多亩,养蚕增多,年产茧15.5担。以后,由于本县收购部门无处理蚕茧设备,小批量不愿收购,有的被迫到外地出售,既不方便,又受到压价,经济效益差,影响了农民的养蚕积极性,有的毁桑种粮。1985年,全县桑园面积854亩,产茧19.5担。
养蜂县境有大量的油菜、红花草、刺槐和其他多种开花的草、木本植物,花期长,蜜源丰富,适宜养蜂。50年代有人试养少量中蜂。1971年,护城公社张岗村有一户养10箱意蜂,年产蜜1000公斤。1973年,西山驿乡林庙大队养蜂30箱,年产蜜1500多公斤。1984年,全县养蜂有50多户、1500箱,产蜜0.75万公斤,蜂王浆350多公斤。
上一篇:第四节 畜牧业
下一篇:第六节 渔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