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种类与饲养量
猪有皖北猪、巴克夏、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大约克、汉普夏、杂交猪等,以皖北猪和杂交猪为主。皖北猪是传统品种,适应性强,耐粗饲,以农家混合饲料喂养,一至一年半成肥,体重100至150公斤,日增重0.25至0.3公斤,出肉率70%左右,瘦肉率40%上下。杂交猪以皖北猪与上述其他猪种交配的杂交后代为主,体形大于当地猪,以农家混合饲料喂养,一至一年半成肥,体重150至200多公斤,平均日增重0.4公斤左右,瘦肉率50%上下。1949年全县农民家庭饲养20.5万头,平均每户1.29头。1957年发展到31.6万头。1958至1961年粮食紧缺,除少数社队猪场保留少量种猪外,肉猪几乎绝迹。60年代中期,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养猪业,要求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为鼓励农民多养猪,对养猪户按饲养量分给饲料地,社员向国家出售肥猪,生产队补贴粮食,国家奖励布票,回销饲料、猪油。为加快发展步伐,还动员发展集体养猪,社队猪场得到恢复和发展。1976年,集体养猪有10万多头,占饲养总量的20%。从1971年至1978年,个体和集体饲养量平均每年40万头,1980年至1985年,由于农业持续发展,粮食丰足,国家又取消了生猪派购制度,农民养猪积极性更高,平均每年饲养量49.7万头,其中1985年达62万多头,为1949年的3倍多,从1972年至1985年,生猪出栏数连续14年超过15万头,其中每年向国家交售10万头以上,居全省第二位,为全国27个养猪重点县之一。
牛有耕牛、乳牛两类。耕牛中有滨湖水牛,淮北黄牛,印度摩拉牛与滨湖水牛杂交后代,滨湖水牛占90%以上。乳牛饲养始于1958年,由国营县红旗农场购进4头,1960年因撤场而停养。1981年,店埠镇新庄一户居民买1头荷兰乳牛,1985年发展到7头。全县耕牛饲养量,1949年有31252头,1956年增到40229头,1957年起,特别是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耕牛属公社所有,任意平调,生产队对耕牛漠不关心,使役不当,饲养管理不善,1960年春又缺草断料,造成大量死亡。1963年至1978年,耕牛所有权虽下放给生产队,但仍属集体财产,饲养、使役不善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渴、饿、冻、烧、累、胀、中毒致死的不断发生,饲养量一直没有恢复到1956年的水平。农业实行责任制后,耕牛分到户,使役、饲养大有改善,农民又从外地购进,饲养量骤增,1985年达52148头。
马、骡、驴均为当地品种,主要用于拉车、驮运。1949年,全县共养1596头,大多为私养。当时机动车辆少,骡马驴在运输中起重要作用,故饲养量逐渐增多,1956年达2349头。其中含100多头试作耕畜的哈尔滨马,因本县土壤质地多粘重,拉力不适应而淘汰。农业合作化后,个体运输业受到干涉,饲养量骤减,1967年只有100多头,随后骡马相继绝迹。80年代初,农村发展多种经营,驴子被广泛用于拉平板车搞短途运输,饲养量回升,1985年有1300多头。
家禽以鸡最多,鸭次之,鹅较少。鸡有当地黄鸡、澳洲黑、洛岛红、来杭、白落克、希塞斯、星杂288、星布罗等,以当地鸡为主。鸭有当地麻鸭、巢湖麻鸭、昆山鸭、北京鸭等,以当地麻鸭为主。鹅有吴山庙白鹅、雁鹅(灰鹅)、狮头鹅、四季鹅等,以吴山庙白鹅为主。1949年全县养家禽103.8万只。平均每人1.5只。1957年增到565万多只。1958年至1960年逐渐下降,到处少见。1961年开始回升,但从60年代后期至1978年间,农民饲养家禽被作为资本主义倾向,限养或禁养,大多数年份饲养量在200万只左右。80年代初,国家号召发展多种经营,取消家禽家畜派购制度,饲养量激增,1985年达599万只。
羊有山羊、绵羊,山羊为主。以梁园、八斗两区的回民聚居区饲养较多。1949年,全县有700多只。1960年前后,因粮食、肉类紧缺,部分山区农民也开始养羊,饲养量骤增,1961年达5000多只。以后因发展猪和家禽,而羊毛、羊皮价格又不高,以致饲养渐少,1985年只有200多只。
兔解放初至70年代,农村有少量菜兔。1981年,从阜阳、江苏宜兴购进长毛兔1000多只,当年发展到5400只。后因兔毛价格下降,饲养渐少,1985年毛兔只有670只。
几个年份主要畜禽饲养数量表


二、繁殖
猪1949年有当地种猪500头(含公猪),1956年增到11900头。1960年前后,饲料严重紧缺,采取保护措施,保留了7000多头种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社队猪场以饲养种猪为主,为社员养猪提供猪源。1977年,县建立良种猪繁殖场,繁殖优良种猪。80年代初,国家奖售养猪户饲料。养一头公猪,一年供应平价饲料粮360公斤;养一头母猪,一年供应议价菜籽饼160公斤。1984和1985两年,种猪饲养量达26000头以上,仔猪自给有余。
牛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对耕牛饲养员繁殖幼畜取得成效的给予奖励,有奖现金、奖工分、按比例提成(折价付款)等办法。为改良种性,普遍选择体形大、健壮无病的公牛配种,避免自然交配和近血缘交配。1974年,引进一头印度摩拉公牛作种牛,与当地母牛配种,繁殖30多头杂交后代,分布于店埠镇、路口埠等地。
家禽解放后,共引进10多种良种鸡、鸭、鹅,繁殖各种纯种或杂交种。1983年,王集养鸡场从江苏如皋、如东等地购进2.5万只希塞斯等良种鸡饲养繁殖,县良种猪场饲养2000多只星布罗鸡,为各地提供种源。为扩大孵雏能力,除传统的母鸡、母鹅孵化外,又推行火孵、电孵、水孵、煤油灯孵等办法。1985年,有各种孵坊136个,共孵雏禽340多万只。
三、饲料
饲草全县有成片草场4.6万多亩,零星草场35.5万亩,年产鲜草3.5至4亿公斤,可载畜6万多黄牛单位;有年产几亿公斤的农作物稭草可以利用;还有多种水生植物、野菜、饲菜等。解放初,干稭草利用量很少,晚秋、冬季、初春饲草紧缺,阻碍了饲养业(主要是猪)的发展。60年代,饲草粉碎机的应用,扩大了饲草的利用范围,成为发展养猪业的突破性措施。70年代,部分地区使用鲜草打浆机,为广泛利用水草带来方便。
精料传统的有麦、稻、山芋、糠麸、油饼、糟渣、黄豆、豌豆、玉米、高梁、稗子等,以大麦、山芋、糠麸为主,使用带有季节性、单一化,饲养畜禽增重慢、成熟期长、经济效益低。1984年,县饲料公司生产配合饲料,有猪、乳牛、鸡3类共7个配方,年产量110万公斤,约占全县饲喂畜禽精料总数(2000万公斤)的5%左右。经在店埠、西山驿等地试喂肉猪,料、肉比为4比1,受到饲养户赞赏,产品供不应求。
四、疫病防治
(一)主要疫病猪有猪瘟、猪丹毒、猪副伤寒、猪肺疫、猪气喘病等,猪瘟为最主要疫病。50年代前期,猪瘟病死亡的猪只占饲养总数的15%左右;猪丹毒、猪副伤寒、猪肺疫、猪气喘病死亡的共占饲养量10%左右;其他多种疾病死亡的占饲养量5%以下。牛有炭疽病、锥虫病、牲畜5号病等,炭疽病危害较重。1953至1985年,发现7起,发病牛18头,死亡12头。还感染猪33头、驴2头、犬7只,死猪9头、驴1头、犬2只。人因剥食病畜受感染的29人,其中残2人,死1人。牛锥虫病于1982年在新河公社发现3头,以后迅速蔓延,1983年在各地抽查144头,阳性反映44头,占抽查数的31%。1982年冬,在八斗区食品站还发现危害猪和牛两类家畜的牲畜5号病。1984年4月,普查25万头猪和2万多头牛,查出病猪300多头。家禽疫病有鸡瘟、禽霍乱、球虫病、鸭瘟等,以鸡瘟和禽霍乱危害严重。50年代前期,鸡约有30%左右死于鸡瘟,10%左右死于禽霍乱,其他疾病死亡的只占5%左右。
(二)防治
医疗1953年前,畜禽疫病由个体兽医串乡医治。1954年,各地相继成立兽医联合诊所,划定区域,分工负责,按规定标准收费。1965年,实行合作防治,对耕牛实行“三包”,即包防、包治、包阉割,每头每年收费1.6至2元。1979年,马集、古城两公社一度实行猪、牛四包、一扶持,即包防疫、包治病、包阉割、包药费,治病、阉割不善造成死亡的,适当赔偿。
防疫1953年起开始猪防疫,1956年和1960年又分别进行耕牛、家禽防疫,每年分春秋两季注射猪瘟、猪丹毒、猪副伤寒、猪肺疫、牛炭疽、鸡瘟、禽霍乱等疫苗。一般预防性注射由各地分头进行,发现严重疫病流行时,由县组织力量,封锁疫点,焚毁死畜,对活畜普遍注射药剂,以及时彻底扑灭。80年代初,猪瘟病死亡率降到5%左右,鸡死亡率降到20%左右,其中半数死于禽霍乱。
检疫1954年开始市场活畜(主要是猪、牛)检疫,1984年进行市场白肉检疫,1985年又开展畜禽运输检疫。
由于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各种畜禽病已获得有效控制,80年代初,鸡、猪死亡率分别降到20%以下和5%左右。
(三)兽医
组织解放初,县政府农业科设畜牧组,配备兽医,担负全县畜禽疫病防治的有关工作;1962年,设畜牧兽医站;1984年,增设家畜检疫站。1954年,区设兽医联合诊所,后改为兽医站。1965年,乡设兽医站。1985年,全县有8个区(镇)站,56个乡站。区、乡站属集体组织,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
人员1953年,参加兽医协会组织的民间兽医有80多人,此后,把没有加入兽医组织的比较优秀的兽医,通过培训陆续吸收到兽医组织中来。1981年,兽医组织转为大集体,有181名兽医转为非农户口。其中有中专水平的6人。另外,县局及区、镇畜牧兽医站有畜牧技干29人,其中畜牧兽医师6人,助理畜牧兽医师7人,技术员16人。各乡共有不脱产畜禽防疫员350人。
上一篇:第三节 林业
下一篇:第五节 副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