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初期,普通物理学在合肥大、中学校得到充实。60年代初,已出现了理论物理学、无线电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金属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铁磁学和近代光学等深层次的分支学科。在此期间,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学院、安徽医学院等一些高等院校都加强了物理学深层次的分支学科的研究工作。1963年,安徽省物理学会和合肥市物理学会相继成立,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1970年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迁到合肥市,设有近现代物理学等专业及物理学研究所,合肥的物理学科研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文化大革命”后,相继恢复和重建理论物理学、磁学和无线电电子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机构,建立了正常的科研秩序,并创建了凝聚态物理学、宇宙射线物理学、材料科学、超导技术、离子束技术和电子束技术等新的分支学科及研究机构。1978年,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领导管理合肥地区的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中国科学院所属物理研究机构,1979年后,增加了智能机械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和一个分院直属计算中心,建立起一个以基础科学和新兴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基地。合肥的物理学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物理学研究
中国科技大学阮图南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研究的“陪集空间纯规范场理论”,提出了陪集空间纯规范场的概念、理论和应用,在理论物理研究上取得了新的成果,获1980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和合肥无线电四厂等单位完成的“44—3型多用闪烁γ强度仪”,采用塑料闪烁体计数、固体小立体角方法,配合专门设计的分频线路和数字显示线路,实现对放射性强度的测量。该仪器于1979年6月由安徽省科委组织进行了国家级鉴定,并由合肥无线电四厂进行了小批量试产,该项成果获1980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安徽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独立设计的“1000×1500mm2大型多丝正比室及计算机实时数据处理系统”,在国内首次使用,其大室灵敏面积大,能分辨多种事例,实时数据处理系统功能齐全,实时性强,并具有系统检查、功能扩充等特点,获1981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基础物理中心在科学研究中完成了“具有可发辨子源类星体的演化和减速因子的确定”,获1980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与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对“同步辐射装置”进行预研制及物理设计。其中预制研究含4项成果,物理设计含25项成果,经全国性会议审定,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获1981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力学研究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伍小平等的“空间散斑场的运动规律”,从基本的费涅尔一基尔霍夫积分出发,导出3个关于散斑场变化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从而再推导出散斑运动与物表面之间的一大解析关系式,导出的空间散斑场运动规律的一般公式,已为大量实验所证实,从而澄清了国际上散斑干涉计量中,对散斑运动的混乱看法,在理论上和应用上做出了贡献。经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学术委员会审查评定,该项成果使干涉法具有更可靠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1979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近代力学系开展对“弹性元件的理论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达到国际水平,可直接供精密仪表弹性元件设计时应用,获1980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韩肇元等关于“弱运动激波与尖锥头激波斜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运用新的实验方案,可以同时获得平面运动激波与尖锥头激波斜相互作用的流场照片和锥面瞬态压力曲线,获1983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朱兆祥等的“弹塑性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是固体力学、爆炸力学中难度大、内容新的前沿工作,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上都作出了贡献。
光学研究
1970年底,在合肥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要从事激光光谱学与光谱技术、新型激光器及其应用的研究等。开展了高分辨率饱和吸收光谱、双光子光谱、光电流光谱、荧光光谱、微微秒光谱研究。研制成功的“JVG型激光微区光谱仪”是以激光为光源的新型光谱仪器,可对被分析物几乎无损地进行发射光谱分析,具有极高的分析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
晶体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喻先铎等的“提拉法生长全息用高功率激光红宝石的研究”用高频感应加热提拉法生长了红宝石单晶。
殷绍唐等的“提拉法生长激光红宝石晶体研究”突破了晶体质量关,掌握了用提拉法生长优质的红宝石的工艺技术,为研制高标准的激光器提供了质量优良的工作物质,广泛应用于全息照相、月球测距及人造卫重跟踪上。
敖贵平等研制的“数字显示晶体生长程序控制仪”,既可对生长炉的温度进行精确控制,又可按需要进行一定的程序变化。
无线电电子学研究
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余翔林等的“8毫米半主动式地物相参动目标检测静态试验系统”,经实验检验,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是国内第一次研制成功的静态实验系统,对国际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获1982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和电子工业部16所共同研制的“8毫米波段可调接收前端”,满足了国产雷达的实战要求,使雷达性能和可靠度得以提高,为实现国产雷达接收组件的固态化和各种用途的毫米波整机研制开辟了道路,填补了国内空白,获1986年度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工程热物理研究
中国科技大学工程热物理系与肥西县木器厂合作,研制出“太阳能木材干燥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首创性的具有系统理论计算的科研成果,获1982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上一篇:第一节 数学
下一篇:第三节 化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