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
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于1978年10月正式成立,院址在合肥市西郊蜀山湖北侧的董铺岛。
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是中国科学院设在合肥地区的科研领导机构,负责管理合肥地区的中国科学院所属4个科研所: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激光、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8月,是国家主要的核聚变研究基地之一。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和受热核聚变工程及其有关的单元技术等。该所有10个研究室。物理方面有等离子体理论、托卡马克实验、磁镜实验、波加热和中性束注入加热等5个实验室;工程技术方面有强脉冲电源、强磁场、直空技术、计算机应用、机械设计等5个研究室。此外,还拥有研制能力较强的附属工厂和收藏专业图书及期刊的图书馆以及为全所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的技术中心。主要设备有输出总功率为80兆瓦的育流脉冲发电机4台,储能达200兆焦耳的电感线圈、储能8兆焦耳以上的电容器组,每小时能生产20升液氮和液氦的低温制冷机组,每小时可生产80吨离子水的纯水站和240万人卡的冷冻站氨压制冷机组等。1985年,全所有职工500余名,其中科技人员290多名,中级以上科技人员近200名。
至1990年,该所已拥有进行受控热核聚变研究的实验设施,包括大型实验厅5座,中、小型实验室30多个。有向国内外开放的强磁场实验室等,建成并已运行的聚变实验室装置有HT—6m托卡马克、热电子环(HER)磁镜和MPT—X环形多极器托卡马克装置。围绕这些装置,配备有近30种测量高温等离子体参数的诊断系统的计算机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为进行等离子加热实验,建立有大型强流离子源实验台,研制7厘米与15厘米双潘宁离子源和两套40~50千瓦的毫米波电子回旋共振加热系统。另有1兆瓦的长脉冲离子回旋共振波发射机和能达到“近点火区”D型截面的托卡马克装置以及完全轴对称的强磁场串级磁镜。在理论研究方面,该所在等离子体的能量和杂质输运、撕裂模的演化及控制、大破裂的突变研究、碰撞对波驱动电流机制的影响、一维半等离子体模拟、物理体系中的混沌现象及聚变一裂变堆的概念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外线性电阻用于大功率电机组的天磁和过电压保护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承担了国家重点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三种磁铁的制造及中国科学院下达的超导攻关任务,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Wigglcr超导磁体以及固体物理、光学研究用的超导和常规脉冲磁体的研制。研制成功20多项高温等离子体诊断设备,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诊断系统。
该所建立以来,先后向外国派遣访问学者多名。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日本等同的科学家,也曾来该所参观和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1979年10月成立。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华东自动化元件及仪表研究所。座落在合肥市西郊三里庵。1985年,有职工153人,其中专业研究人员103人(内有高级研究人员16人)。内设5个科研室和1个附属加工车间。拥有陶瓷及半导体敏感元件研究用的设备及振动、力、温度等参量标定设备,机器智能研究用的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各种通用电子仪器等。
研究方向和任务是信息检测,尤其是传感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敏感元器件和新型传感器、检测技术、机器智能及其在检测技术中应用,图像处理系统、专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该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30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获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获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获科技成果奖、国家经委新产品奖4项。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大口径超声气流量计;各种力敏传感器;石油、纺织品、建材等试验仪器;心血管功能测试仪等医用测量仪表;机器人传感器和触觉判别系统;土壤施肥专家系统及微机应用系统等。该所的科研成果已在国防、科研、高教、医疗、建筑机械及其他专业等方面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建于1970年7月。当时从北京、上海、长春等院内研究所调集了一批从事大气光学、激光技术、电子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充实了该所科研力量。该所以应用激光光谱学、大气光学、遥感技术、新型激光器、激光技术应用、激光材料和薄膜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全所设有9个研究室:激光光谱研究室、大气光学研究室、气体激光与新型激光器研究室、激光与非线性结晶体研究室、激光技术与激光应用研究室、光学与激光光谱仪器研究室、光学薄膜研究室、情报、图书资料研究室、遥感基础研究室。另有1个所属光学精密机械试制厂,承担所内外光、机、电的试制加工和激光器、光学元器件和光谱仪的小批量生产任务。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1982年3月成立,研究系统设有内耗与固体缺陷开放研究实验室、金属玻璃研究组、金属与合金表面研究组、固体高温力学性质研究组、与力学性质有关的电子过程研究组、固态高聚物复合材料力学性质研究组、疲劳和脆性以及断裂物理研究组。技术系统设有电子技术组、电子显微镜实验室、表面分析实验室、X衍射实验室、热分析实验室、材料制备实验室、力学性能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和机械加工站。该所研究方向及任务是:以新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笔实验,研究材料科学中的固体物理问题,如“晶界”设计、金属玻璃的结构稳定性、高温材料的损伤机理和寿命预测、弹性到范性过渡的物理机制、材料力学性质与电子过程、高耐磨性高抗蚀性薄膜形成与生长机制,以及发展内耗与超声衰减的微观探测手段、同步辐射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指导具有高强度、高阻尼、高韧性、超塑性、高弹性等特殊性能的金属、合金、金属玻璃、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的研制。
部属科研机构
机械电子工业部第38所1965年6月在贵州成立,1985年1月迁至合肥,1986年9月改称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该所主要从事国土防空雷达、航空雷达、气象雷达、船用雷达以及工业自动控制、微波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应用、加速器配套设备、银行机具、保密电子等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并为国家和用户提供这些领域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有职工160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约占50%,其中高级工程师100多人,工程师和近几年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有500多人,技术力量雄厚。并拥有精良齐全的设备测试仪表。所内设有9个研究部、4个加工部,承担着多项电子专业预研课题和数个型号产品的研究试制任务。1978~1990年,共获得科技成果1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40多项。
机械电子工业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1956年建于北京,1969年迁至合肥,系部属面向全国的多专业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化肥、石油化工、军工、船用、核电通用机械与化工设备的单机开发、性能试验与成套技术设计。全所职工近千人,其中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600多人,有专门的试验工厂和检测中心(其中国家级1个,部级7个)。内设15个研究室和1个包装机分所。
建所30多年来共取得科研成果10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成果奖5项,部级成果奖130多项。科研成果多已用于生产,对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化学工业部第三设计院是直属国家甲级综合性化学设计单位,是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总公司成员单位之一,也是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和中国化工勘察设计协会理事会成员之一。1987年5月迁至合肥。
1990年全院职工76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32人,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479人。院内除设有专业齐备的设计室外,还设有技术开发室、电算站、水处理试验研究所和涂料装备开发中心,专门从事技术开发和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作。
经过长期的工程实践,该院积累了合成氨、氮肥、磷复肥、钛白、涂料、酸碱、无机盐、煤化石、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有机原料、工业污水处理、城市煤气、供热发电和民用建筑等行业工程设计经验,掌握了一些在化工行业中居领先地位的先进技术,形成了自己的专长。
该院主要从事技术咨询、技术开发、试验研究、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工程设计,还承担包括设计勘察、采购、施工、试车考核直至交付生产全过程的工程总承包任务。
1963~1990年,该院完成了各类工程设计250多项。该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开发的合成氨中压联醇技术、化纤钛白技术和氯化法钛白技术、以攀枝花钛矿为原料生产金红石钛白技术、盐酸浸取生产人造金红石技术分别获得国家化学工业部优秀设计奖、科技成果一、二等奖;该院承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油漆厂工程设计获得朝鲜人民委员会勋章和化学工业部优秀设计奖。近10年来获得国家、部、省级优秀工程设计奖、科技进步奖和优秀基础工作奖共33项。
1990年合肥市中央部属科研(设计)机构表

省属科研机构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1960年10月,该院在合肥以及淮北、沿淮、沿江和皖南等不同地区设立了作物、水稻、土肥、植保、园艺、畜牧、水产、蚕桑、茶叶、棉花、烟草、大豆、情报等13个专业研究所、1个试验中心和1个科技开发公司。其中建在合肥的科研机构有:水稻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园艺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水产研究所、蚕桑研究所和实验技术服务中心。
80年代末,全院在职职工1035人,其中科技人员547人。高级研究人员133人,占24.3%;中级研究人员占33.3%。主要任务是: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并结合进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若干宏观发展战略研究,为发展安徽农业生产服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1960~1990年,共获503项科技成果,绝大多数成果都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低芥酸410油被列入全国6个低芥酸油菜品种之一,推广180万亩,遍及14个省、市,占全国低芥酸油菜种植面积的45.4%,增收5000多万元。近年相继育成的杂交粳稻当优C堡、当优9号、早籼陆伍红、中籼E164、皖粳1号等10个新品种,累计推广近千万亩,增加效益1.6亿元。选育的家蚕华合×东肥,桑树新品种7707、华明桑,茶树新品种安徽1号、3号、7号,皖系长毛兔,瘦肉型猪等,也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农作物主要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淮北砂姜黑土区综合治理开发技术、果蔬和鱼类新品种的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安徽省化工研究所位于合肥市阜阳北路,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1990年有职工480人,其中有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62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176人。内设农药、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化学分析、环境保护、情报资料等研究室,另有中间实验室、动力机械、印刷3个车间和安徽省化工技术情报中心站、《安徽化工》杂志编辑部。该所成立于1962年,是国家化工部定点的农药剂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农药合成、农药剂型、高分子有机合成、精细加工、无机化工等专业的应用开发研究。1966年前,该所陆续开展科研课题120多个,取得科研成果近20个。
“文化大革命”中,技术人员离散情况严重,科研工作处于瘫痪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所被列为安徽省科研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实行事业费承包和科研合同制,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1980~1985年,共开新课题130多项。已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00多项,有54项已陆续推广应用。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叔铵—氨法合成亚磷酸新工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水相悬浮法氯乙烯、新有机磷农药达净松,获部及省级成果的高浓度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拟除虫菊酯、久效磷颗粒剂、杀虫双颗粒剂、疏松型聚乙烯树酯、聚氯乙烯新型引发剂过氧二化二碳酸二苯乙基酯的合成、乙酰甲胺膦可溶性粉剂、香味增效剂——乙基麦芽酚等,都先后被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安徽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创建于1963年,1990年有职工135人,科研人员10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4人,工程师42人。1976年被机械工业部确定为全国茶叶机构科研、测试基地和情报中心。1981年后,被安徽省机械工业厅、省标准计量局确定为安徽省农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二级站;1988年被确定为机械电子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合肥分中心。
该所设有农机具、排灌机械、茶叶机械、动力机械和食品机械等专业研究室,在茶叶机械、水泵及小型柴油机等方面还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试验室,并拥有一批进口及国产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在茶叶机械、水泵、农机具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食品机械等研制开发方面多次承担国家、部和省下达的重大研制任务,均获好评。近年来在农用运输车辆的设计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1963~1990年,通过部、省级鉴定的主要科研成果110多项,有近50项科技成果获得部、省级科研成果奖。并主编发行《安徽农机》、《茶叶机械》及《科技信息》等刊物。为适应市场的需要,省农机所以中、小型农机具、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机械、食品机械、茶叶机械及排灌机械等为重点,开展了科研、开发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改造等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安徽省科委科研基地1978年后逐步建成,包括安徽光电技术研究所、安徽省生物研究所、安徽省合成材料研究所、安徽省计算中心、安徽省分析测试中心(含安徽省分析测试研究所)、安徽省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安徽省科技干部培训中心、安徽省科技印刷厂及安徽省科委四里河科研基地后勤管理处9个县团级建制单位。位于合肥市西北郊的四里河畔,占地209亩,总建筑面积53617.75平方米。并设有科研基地招待所。是一个科研、中试、生产和开发经营一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基地。1990年基地正式职工近700人,科研技术人员4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0人,中级职称92人,初级职称164人,还有一批年轻大学生。至1990年止,已完成科研项目130多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近30项,应用开发率30%左右。安徽省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并已生产近百台的智能化肾功能仪,获国家科委、经委联合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合格证书”,研制生产出“智能化多功能仪”系列新产品;该所研制的“XSG—A智能化儿童肾功能仪”是安徽省科委、国家医药管理局下达的计划项目,已被国家医药管理局订货。安徽省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异VC钠获1988年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银质奖,这项技术已转让外省多家,形成工业化生产,创汇达150万美元。安徽省计算中心在许多行业开展了微机应用技术的研究,并承担了国家科委“863”高科技项目。安徽省分析测试中心拥有一批进口的大型精密分析测试仪器,如价值140多万元的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已开展对多种物质进行可靠、快速的分析测试。安徽省科技开发中心多次成功地组织了国际、国内的科技交流和技术交易会,转让开发各项技术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安徽省科技干部培训中心已培训近万名科技人员,经它培训外语的人员中,已有近100多名被派到德国、日本和美国进修深造。具有先进设备的科技印刷厂,可以承担多种文字的科技文献的印刷。各科研所的中试工厂、车间,为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90年合肥市省属科研(设计)机构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