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市宿州路幼儿园
1954年,北大街幼儿园成立,园址在二郎庙巷内(现为合肥市向阳路第一小学校址),开设3个班,在园幼儿90余名,教职工9人。1955年迁入义仓巷31号新建的园舍,改名为合肥市宿州路幼儿园。全园有4个班,在园幼儿120余名,教职工12人。1958~1960年,增加到6个班,实行幼儿在园午餐、午睡制度,接收部分幼儿全托,配备了专业医务人员和总务人员。教学上坚持保、教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活动。1960年,该园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光荣称号,并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务院奖励。1961~1966年,该园重点抓管理,开展观摩教学、自制教具玩具、美化环境等活动,提高了教学质量,连续7次获省、市保教先进单位和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该园遭受严重破坏。1970年被改为宿幼小学,幼儿园只剩下1个大、中、小混合班。1976~1981年,小学班逐步撤销,幼儿园恢复。1979年参加省电化教育会议,获全省一等奖。1982年定为省电化教学试点单位。同年,新建教学活动楼竣工,全园增加到8个班,其中全托班1个;在园幼儿340人,教职工34人。
1985年全园有班级9个,幼儿440人,教职工33人。教职工中,教养员27人(有18人受过幼教专业训练),保育员6人。全园占地5.7亩,园舍建筑面积1525平方米。新建的三层教学楼有8个教学活动室,内部设施较齐全。活动室两侧都是走廊,便于幼儿活动;三楼东边有空地50平方米,可供幼儿早操、游戏和开展课外活动。
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
1950年,合肥市立第四小学幼儿班成立,收托幼儿20余人。1953年春,改名为合肥市三牌楼小学附属幼儿园,设大班、中班,收托幼儿70多人。1954年,增设小班,全园幼儿100多名。后又改名为长江路第一小学附属幼儿园。1958年,市教育局拨款48000元在长江路58号,建造了一座两层幼儿教学活动楼,设有5个班,招收幼儿500多名,按《幼儿教育工作指南》开设语言、计算、音乐、体操、美工等作业,重视户外活动和创造性游戏的开展。
1967年易名为育红小学附属幼儿园。1975年随着学校体制改革,更名为合肥市第四十二小学附属幼儿园。1980年,幼儿园独立设置,改为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
“文革”前,该园在教养工作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次出席过省、市先代会,两次出席全国群英会。毛泽东主席曾用汉语拼音字母给孩子们写信,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文化大革命”中该园遭受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该园得到省妇联的4万元拨款,维修和增建了教学用房;开办了午餐午睡;购置了大型玩具和电器设备。在参加省、市歌咏比赛、智力比赛、体操比赛、文明礼貌评比活动中都名列前茅。教学手段也走向现代化,1982年出席了省电教先进单位会议,列入省电教试点单位。1983年、1984年先后两次接待日本友人参观,受到好评。教师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编纂了长江路幼儿园教育经验汇编第一集和第二集。
1985年该园有班级6个,幼儿218名,教养员21名;教养员中受过幼教专业训练的13人。全园占地3.25亩,园舍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由市财政拨款兴建的三层教学活动楼正在施工。教具和大型玩具有钢琴、风琴、手风琴、滑梯、飞龙、滚筒、攀登架、平衡板、转马、转梯、铁环等。
合肥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幼儿园
1958年创办,招收了一个混合班,全是合肥师范教师子女,由教师家属带班。1960年对外招收学区内幼儿,正式分大、中、小3个班,每班教师2人。全园有教师7人,其中幼师毕业4人。1983年,新盖平房5间,作为午睡室,并购置了滑梯、转椅、转亭、攀登架、篮球架等大型玩具。1984年3月开办中餐、午睡,解决了部分幼儿家长后顾之忧。
1985年,全园有班级3个,幼儿138人,教师12人;教师中幼师毕业的9人。全园占地0.4亩,园舍建筑面积144平方米,设有教室3间、办公室2间、午睡室2间。订报纸4种,杂志10多种;几年来添置了各种动物图片、四季图片、幻灯片等教具,并有讲故事、诗歌朗诵各种磁带几十盒。
该园按照《幼儿园教育纲要》开展教育活动,每年接待幼师学生见习及实习,成绩较好。1985年开始进行幼儿英语口语教学试点,在5个多月教学时间内,幼儿学会了80多个单词,1~20基数,20多句常用语和礼貌用语以及7首英语歌曲。
合肥市红星幼儿园
1955年,市教育局拨款筹建梨花幼儿园,设在前进路26号。1956年正式开办。全园有大、中、小3个班,幼儿89人,教职工8人。1960年,梨花幼儿园和梨花小学合并,幼儿园改为梨花小学附属幼儿园。1962年,梨花幼儿园又和小学分开。“文革”中梨花幼儿园再度并入梨花小学,梨花小学改名为红星小学,梨花幼儿园也随之改为红星小学幼儿园。1979年经中市区批准,幼儿园与小学分开,正式成为独立的合肥市红星幼儿园。1984年初,由4个班增到5个班,入托幼儿由120名增到235名,在园午餐午睡幼儿增到228名。
1985年,全园有班级5个,幼儿240个,其中,小班92人,中班48人,大班93人。有教职工17人。在15名教养员中,经过幼教专业训练的13人。有平房一幢,开设5个活动室、1个午睡室。教具和大型玩具有钢琴、风琴、手风琴、显微镜、录音机、幻灯机、大滑梯、飞龙、荡椅、飞机等。
近几年来,该园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多次受到市、区表扬,多次在市、区各项比赛中获得奖励。1980年获市幼儿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1981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
合肥市滁州路幼儿园
1980年9月,滁州路幼儿园建立,设在滁州路77号,有2个班级,50多名幼儿。
1985年底,全园有4个班,155名幼儿,10名教职工。全园占地4.44亩。
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
1951年创办,附属于合肥市实验小学,全园有班级3个,幼儿110名,教师8~9人。以后逐渐发展,班级、学生数逐渐增加,成为市重点幼儿园。“文革”期间,附属于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1981年,独立建园,从四十五中迁至安庆路271号安庆路第一小学内,改名为安庆路幼儿园,由安庆路一小代管。1982年,西市区政府任命了幼儿园正、副主任,并分配两名幼师毕业的教师到该园任教。1983年,安庆路一小合并于安庆路二小后,该园与安庆路一小分离;班数由3个增至4个,在园幼儿达150人左右,教师12名。同年9月份起,有95%的幼儿在园午餐午睡。
1985年,全园有班级6个,幼儿212人,教师17人。有98%以上的幼儿在园午餐午睡。教具有幻灯机、录音机、照像机等,并有许多大型玩具,供幼儿游戏之用。
合肥市大西门幼儿园
1959年,合肥市龚湾巷小学附属幼儿园建成,有平瓦房两间,草房一间,开设大、中、小3个班,入园幼儿170余人。1961年开办全托班。1963年,新建两间教室,增添两班新桌椅,全托由3个班增至4个班(2个小班、1个中班、1个大班)。1967年开办全托班。1963年,新建两间教室,增添两班新桌椅,全托由3个班增至4个班(2个小班、1个中班、1个大班)。1967年改称永红路小学附属幼儿园。1981年,幼儿园独立设置,迁至大兴巷并改名为大西门幼儿园。共有4个班(其中1个为学前班)。1983年,幼儿全部在园午餐午睡,地区入托率100%。
1985年,全园共有班级6个,幼儿212人,教职工16人;在16名教养员中,受过幼教专业训练的9人。
全园占地2.3亩,园舍面积467平方米,设有教学活动室6个,幼儿午睡室、办公室、伙房、储藏室、卫生间各1个。
教具和大型玩具有风琴、手风琴、录音机、转亭、飞机、滑梯、小摇船、爬龙、跷跷板等。
安徽省委机关幼儿园
中共安徽省委机关幼儿园位于长江路省委大院内,创办于1949年。以后逐年扩大。1958年,全园占地近30亩,在园幼儿近千名,工作人员近百名;园内辟有果园、菜地、小动物园、露天游泳池、石雕喷水泉等,环境优美。“文革”初期,幼儿园被“砍掉”,人员下放,房屋场地被瓜分占用。1970年底,幼儿园恢复,全园只有1个班。1975年,开设全托班2个,日托班5个,恢复了幼儿食堂。1982年,撤销全托班,开设9个日托班。1984年,新盖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1幢。
1985年,全园有班级9个,幼儿312名,教职工39人;教职工中,教养员18人,保育员10人,保教人员中受过幼教专业训练的27人。该园受省委办公厅领导,设备较为齐全;幼儿食堂条件较好,有水箱、烘箱、打蛋机、包饺子机等设备,可以自制点心。
安徽省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
安徽省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创办于1954年4月。建园时,在园幼儿30名,分大、小2个班,工作人员4人。1955年,在园幼儿80多名,工作人员6人。1956年扩大了收托面,收托地区由原来的省人委宿舍内扩大到附近的林业厅、卫生厅等单位的职工宿舍,收托最低年龄由4岁降到3岁,入园幼儿增加到4个班,116人。不久又增加到8个班,幼儿280多人,工作人员14人,并配备了专职园主任。
1958年,省政府机关幼儿园又办起全托班和哺乳室,保教人员增加到28人,开设13个班,在园幼儿400余名。
1961年,开始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省政府机关幼儿园的规模基本未变,主要是抓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经常性的政治、业务学习,致力于师资水平的提高;认真制订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积极开展观摩教学活动;认真做好保健工作,从而提高了保教工作的质量,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好评。
1969年,幼儿园被迫撤销,教职工随省政府干部下放。
1971年1月,幼儿园恢复,在园幼儿90余名,教职工6人。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下放的教职工陆续调回,开9个班,幼儿246名,教职工24人。1982年搬入有4幢楼的新园舍,并逐步配备包括各种挂图、钢琴、电子琴、电脑娃娃机在内的各种教具与大、小型电动玩具。逐步健全完善了各种岗位责任制;抓紧了师资的培养提高;开展了教学改革试验;加强了保健工作,教养工作的质量正在不断提高。
安徽省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1985年开设13个班,在园幼儿466人。全园教职工52人,其中教师23人,有16人受过学前教育的专业训练。
合肥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1952年9月,市人民政府创办合肥市托儿所。地址在大西门,属市政府卫生科领导,收托幼儿40名,分大、小2个混合班,都是全托。1954年迁至四湾巷。1958年迁至市人民委员会宿舍内,即由市人委行政科领导,定名为合肥市直属机关幼儿园,并扩大范围,收托幼儿200名,分全托、日托两部分。
市直机关幼儿园现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领导,有新盖的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的三层楼1座。内有教学用房、图书室、游艺室等,并配备有电子琴、收录机等教学用品。设13个班,收托幼儿582名。教职工49人,其中受过学前教育专业训练的26人。
安徽大学幼儿园
安徽大学幼儿园设在安徽大学内,创办于1958年,有保教人员6人,幼儿近百人。1985年,全园有班级7个,幼儿225名。教职工21人,其中教养员8人,保育员7人;教养员中受过学前教育专业训练的6人。
该园按照《幼儿园教育纲要》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实物观察、幻灯、木偶、小实验、参观、游戏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多次在市、区组织的文娱演出、幻灯比赛、普通话比赛等活动中获得奖励。1984年配合少儿出版社排演的童话剧《小花和小黑》已印刷出版。
合肥工业大学幼儿园
1953年,淮南煤炭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成立,位于淮南洞山,有4个班,幼儿130名,工作人员9名,以保为主。
1956年,幼儿园随煤专迁来合肥,改名合肥矿业学院幼儿园。有5个班,其中1个班是3岁以下的托儿班;幼儿160名。教师中开始有幼师毕业生,由过去以保为主逐步转为保教并重。
1958年,改名为合肥工业大学幼儿园。受“大跃进”、“大办钢铁”的影响,入园率大增,幼儿数达210名,办有80名幼儿的全托班,并分别在校模型厂和一号家属区成立了分部。由于幼儿多、房屋少、设备简陋、工作人员不够用,全托班工作量大,影响了幼儿园正常教养工作的开展。
1961年以后,调整充实了师资力量,修缮了房屋,添置了教学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幼儿园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65年,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有哺乳室、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综合性托儿机构。入托幼儿最多时达370人,每年约有40名大班结业的幼儿输送到小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园正常秩序受破坏,只能勉强维持,以看好孩子不出事故为主,教育质量显著下降。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幼儿教育工作获得新生。1978年,幼儿园搬进了建筑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室内外添置了大型玩具20多件。1981年认真学习、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开展观摩教学,自编儿歌、故事,自制教具、玩具等活动,经常参加市、区举办的教学活动,开办了幼儿午餐,教养工作质量显著提高,并进入了合肥市先进幼儿园的行列。1983年开始,在5岁以下幼儿中开展早期教育,效果较好,被列为市保健所开展早期教育的重点幼儿园之一。
合肥工业大学幼儿园1985年开设14个班,其中幼儿班9个,托儿班5个;在园幼儿550名,其中幼儿班380名,托儿班170名。教职工35人,在18名幼儿教师中,受过学前教育专业训练的10人。
安徽丝绸厂幼儿园
安徽丝绸厂幼儿园设在丝绸厂内,创办于1958年。哺乳班有房屋2间,幼儿班有房屋9间(在该厂北大门西边),全园除有小床外,别无活动场地和设备。1963年,迁至厂中心区,有平房12间,800平方米的水泥场地一个,设有哺乳班、爬行班、幼儿大中小班、全托班,共有幼儿400~500人。有工作人员35名,每班有教养员1人,保育员2人。对患传染病儿童,设有隔离室专人照料。1971年,开始有专职保健医生。
1985年,全园有大、中、小班各1个。共有幼儿123人,工作人员31人。教职工中,教养员2人,保育员7人,受过幼教专业训练的2人。园内草坪活动场地设有转亭、转马、浪船、双面滑梯、鱼钻洞、跷跷板、双龙戏珠等大型玩具和供幼儿体育活动的水泥操场。
合肥化工厂幼儿园
合肥化工厂幼儿园创办于1960年。工作人员都是家属工,其中文盲和老、弱、病居多。
1985年,全园有班级6个,幼儿218人。工作人员36人,其中,干部和教师6人,其余均是工人。
合肥化工厂幼儿园位于化工厂生活区,一部分在东区,另一部分在西区,东、西区活动室面积分别为450、582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分别为350、700平方米。
该园教学设备比较完善,大型玩具有滑梯、跷跷板、转椅、荡椅、水车、小自行车等。教具、图书和小型玩具各班都有。
1982年该园曾获市幼儿智力竞赛总分第二名。
1985年合肥市部分幼儿园一览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小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