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合肥学塾源远流长。清末,私塾遍布城乡。民国期间作为学校的补充,学塾仍大量存在,直至解放初期才渐湮灭。
合肥学塾按建馆形式分为三种:一为塾师在自己家里招收学童进行教学,称为设馆;二为塾师受聘于有钱的仕宦商贾人家进行教学,称为东馆,塾师誉为西席;三为地方上聘请塾师在某公共场所(如祠堂或寺庙)教授贫寒子弟,称为义塾(亦称义学)。按教学内容和学生程度来分则可分为二种:一为蒙馆,这种学塾只教才入馆的或学业程度较低的儿童;二为经馆,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私塾,学生年龄稍长或是成年人。合肥学塾多为设馆,次为东馆,义塾甚少,清未有周氏义塾和文昌宫识字义塾。
清末民初,合肥城内几乎每条街巷均设有私塾,计约百余处。其规模视塾师声誉大小而定,有名望者上课,学生有四五十名,一般的有学生十几人或二十几人,少的三五人。最著名的有马通伯、张子开以及“南国九老”等塾师。马是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家,曾任北京国史馆总裁。在合肥李经羲(李鸿章之侄)家任西席8年。张子开长于古文,善书法,尤崇尚“三苏”及欧阳修散文,曾任庐州中学堂坐堂监督和合肥教育会副会长,合肥历任县长莅任都首先前往拜望。江孝潜、王曜庭、李渭川等塾师也都是饱学之士,在合肥颇有影响。20~30年代,由于学校兴起,政府又制订一些限制私塾的办法,私塾数量逐渐减少,全城约有50余家。抗战期间,合肥仅存三两家,抗战后略有增加,至解放初全城私塾约十数家。1951年2月,一批塾师转为学校教师。郊区1950年有私塾40余家,1951年有的自动停办,有的转入学校,仅存10余家。1953年,全市所有私塾停办。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合肥学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多少年来率由旧章,自有一套模式。幼童初进私塾,先习坐、习静,并认“字干”。一年下来可认识一、二千字。这是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识字。然后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韵语读物,意在巩固集中识字成果和进一步识字,并使幼童学会一些历史、地理、伦理方面的知识。大约3年之后读经书和读范文,为写作打好基础,达到“修身”目的。通常是以短篇散文故事如《书文故事》、《日记故事》等为先导,然后再学《四书》、《五经》(取一二种)、《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史记》、《战国策》等(多用坊间出售的节本)。教旧体诗一般是从第二阶段开始,与学习韵语读物同时进行,选用的课本多是《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续千家诗》等。习作主要是属对和作文,作文的文体有记叙文、策论。这样大约读10年时间(所谓“十年寒窗苦”)就可以被认为学有成就了。但在合肥一般学生都不能读完全部课程,众多家长只希望子女到私塾识几个字,会写信、会记帐,回家学个生意、手艺就可以了,只有少数学生读了蒙馆又读经馆。在教学方法上私塾具有下列几个特点:一、个别教授。除经馆塾师采用讲学形式外,一般学塾都采用个别教授法。学塾内学生大部分程度参差不齐,塾师就因材施教一个个教授,很少几个人同上一个内容。二、注意循序渐进,集中识字后用韵文读物巩固识字;读古文以前用短篇散文故事作过渡;属对时先教一字对,再教二字对,再教三字对、四字对。三、重视背书、理书。学生每学一段课文都要熟读成诵。一日读三、五段后再从头复读背诵,名曰“理书”。理书有一日一理、十日一理、一月一理、一季一理、一年一理、一本书一理之分,每个阶段都要按时从头理起,不得疏漏。
合肥学塾的教学程序,一般是上午教读基本教材,让学生朗读背诵,然后教师逐一检验;不熟再读再背,直到一字不错背诵如流为止。午后功课先是练习书法。学生入学之初,先习大楷。练习的程序是仿影、空影、临摹。临帖是先临柳(公权)体,再练颜(真卿)体,然后临摹其他名家楷书。大楷练习初见成效之后,再学小楷,兼习大楷。习字之后,复读背诵上午所读课文,开讲者讲授诗文。傍晚时分,读诗约半小时,然后放学。东馆学生,春秋两季另有晚课,名曰“念灯书”。教学程序多年不变,颇为呆板。
私塾改良
私塾教学陈腐守旧,摧残儿童身心健康。清末民初新风渐开,私塾弊端渐为人所知,有识之士主张改良私塾。清宣统元年(1909),学部颁布《私塾改良章程》,合肥私塾按兵未动。民国4年,督学陈光谱视察合肥教育后曾指出:“私塾改良教授者,百不获一”。民国18年,省教育厅训令各县进行私塾登记,实行私塾改良,并规定私塾除读经书外,应增加三民主义、算术、常识、体育等新学科,采用新课本。合肥私塾虽经登记,但多虚与委蛇,我行我素。民国21年,省教育厅再次命令私塾改良,并派督学检查,合肥私塾才作了一些整顿,并增设新课程,采用新课本。但为时不久,因部分学生家长不支持改良,多数塾师亦苦于无力教授新课程,于是大部分私塾准备新旧两套课本,新的应付督学检查,旧的实际使用。私塾改良,遂半途而废。民国25年,省视导员杨瑞才视察合肥教育后指出:“该县私塾业经辅导改良者虽有数所,但其塾舍狭小、内容腐败者尚多”。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旧式私塾之外,合肥又兴起另一类新式私塾,通称为补习社,其教师多受过中等学校以上教育,教学内容有语文、数学、理化、英语等。范巷口“大志学社”的数学、英语等科教学质量较高,学生多达百余人,名噪一时。柳木巷内的“进修学社”既开新课程,又教古诗文,颇受市民欢迎。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