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守备部队
庐州营康熙三年(1664),清朝将庐州驻军正式称为“庐州营”,隶属江苏狼山镇,设员额255名,专事庐州府守备,其兵力部署为:155名守备府城合肥,其余分驻各驿站和汛地(清代兵制,绿营兵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分别为:梁县镇,目兵30名;吴山庙汛,目兵15名;宗家店,目兵15名;西山驿,目兵10名;派河驿,目兵10名;店埠驿,目兵10名;护城驿,目兵10名。乾隆二年(1737),庐州营隶属江南寿春镇,增设千总、把总各1员,官兵员额共500名,除守备庐州各地外,增加无为州、巢县二汛。嘉庆八年(1803),庐州营隶属安徽巡抚,裁改营制仍防守合肥等地,设都司1员,把总1员,额外外委1员,外委把总1员,官兵员额共251名,其中马战兵24名、步战兵36名、守兵191名。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打庐州。庐州营在安徽巡抚江忠源指挥下参与守城,把守水西门,伤亡惨重。城破时溃散(后又恢复)。都司(相当于营长)陈步云、把总宁桂蟾(合肥人)等被击毙。
光绪末年,庐州营改为巡警营,平时缉捕盗贼,维持治安,战时协助陆军守御地方。民国元年(1912)裁撤。
巢湖水师营光绪九年(1883)设营,由管带统辖,下设哨官15员,各率炮船1只,全营共有官勇151人,分驻巢湖,专事巢湖水面巡逻查缉。其防区西至庐州营汛,包括现今肥东、肥西县沿巢湖地区。光绪三十三年(1907),驻守合肥的兵力为:第4号炮船1哨(每哨10人),驻三河镇护厘卡;第6号炮船1哨,驻长临河;第11号炮船1哨,驻丰乐河护厘卡;第13号炮船1哨,驻施口;第15号炮船1哨,驻新河口。驻合肥地区官兵共50人,炮船5艘。民国初年,该营改为水上警察局。
江防营宣统元年(1909)前后,李鸿章的后裔李国松为保护其资产身家,商请安徽巡抚朱家宝调来一个江防营驻守合肥县城。该营200余人,装备新式套筒毛瑟枪,管带为季光恩。主要任务是担任合肥城防。辛亥革命时,同盟会员王善达等做季光恩的工作,使其率全营倒向革命一边,加入了庐州军政分府军队。
城防设施
清代合肥城防,由于热兵器未广泛使用,故以城墙为主要的防卫工事。在此之前元代,官府为防农民起义军攻城,曾征用70多万人力,耗资10万贯,依原来斗梁城址筑城。明初,进一步开凿西北壕。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0),城周长4000多丈,城墙高2丈余,宽4丈余,有威武门、时雍门、南薰门、德胜门、西平门、水西门和拱振门共7个城门。各城门外为防攻城,又修夹城。金斗河横贯境内。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又征用皖属34州县的人力物力,耗白银114000两,将城全部改为砖墙。城外沿城墙有南淝河、黑池坝、石河、稻香楼河(现雨花塘)、包公池环绕,成为护城的屏障。整个城防设施非常牢固,有“铁打庐州”之称,在太平军与清军的攻守战斗中,城墙和护城河均给攻城方面以极大阻碍,太平军攻城,挖掘隧道安放大量炸药,将城西北城墙数处炸塌,才得以攻入城内。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