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1952年,市人民政府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式主要是组织生产社或生产小组。生产实行“五定”,社(组)员实行工资制,享受一定的劳保福利待遇。
1953年,合肥市贯彻执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3000余户私营工商业进行登记管理,组建成立铁器、棉布、针织、牙刷、被服、木器、篱器、皮革等6个生产社22个生产小组。1954年上半年,对有条件的私营工业实行公私合营,帮助百货、棉布、新药等3个行业中的27个商业户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帮助、引导13家商业户转向工业生产。下半年,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引导私营工商业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颜料、纸张、铁锅、陶瓷、新药产品实行由国营商业经营。9月,对棉布实行统销,有109户棉布商被分别转为代销、经销或转业。对资本主义工业继续采取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包销等形式进行改造。是年,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的商业户营销额在零售商品流转额中,由1953年的0.24%上升到11.02%,资本主义工业经改造后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53年的3.04%上升到11.92%。
1956年1月10日,市人委发出布告:1.所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必须在政府的全面规划和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分期进行。严禁擅自并厂、并店、停产、停业;2.所有生产资财、帐册必须严加爱护,不得挪移损毁;3.已进行改造的各行各业,必须积极协助政府作好生产和经营上的必要改组工作,不得借故抗拒和破坏;4.没有改造的各行各业,必须照常生产、营业,所有实职人员不得解雇,不得乘机虚设人员或提高薪给;5.所有店员、职工和爱国工商业者,必须提高警惕,加强对抗拒改造的不法分子进行斗争,严厉打击造谣破坏活动。自此,全市掀起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不到半月时间,基本完成私营工商业全行业合营和合作任务。全市120户私营工商企业(工厂43户,商店77户)实现公私合营。到1957年11月,合肥市公私合营工厂33户(包括上海内迁企业),公私合营商店811户,合作商店1058户。有1643户小商贩参加合作小组。在对私营工商业改造中,合肥市计有私方代表333人,其中有49人被安排为正、副厂(场)长,47人被安排为国营公司和公私合营商店正、副经理,有233人被安排担任工厂、公司以及公私合营商店科、股长、车间主任、门市部正、副主任等职务,另有4人被安排担任市工商联负责人和科长。私营工商业经改造后,生产力普遍得到发展。根据当时对19个公私合营厂统计,这部分企业1956年上半年生产总值比1955年同期提高558.54%,劳动生产率提高40%。大多数私方人员享受公费医疗,从业人员工资比合作化前平均增加50.3%。
工业“大跃进”运动
1958年春,合肥市提出在3年内把合肥建设成为以机械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城市,工业投资规模膨胀,结构快速转向重工业。下半年,合肥市又提出“以钢为纲,大办钢铁”、“要高炉转炉遍地开花,钢水铁水到处奔流”的口号。到10月22日,合肥市建成炼铁高炉428座,其中8立方米以上高炉88座;建成坩锅炉1248座,坩锅20多万个;另建成炼钢转炉和土炉112座,耐火材料砖窑50座,炼焦窑1876座。
合肥市在组织工业“大跃进”中,一方面向省争项目,争投资;一方面高积累,高投入,搞“人民战争”。在1958~1960年的几年间,合肥市累计新建扩建工程项目459个,总投资5.09亿元,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投资总额增加1.86倍。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失调,生产水平大幅倒退,市场供应紧张。“大跃进”给合肥市工业生产造成的被动局面,直至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才逐步得到扭转。工业学大庆运动
1971年9月2日,大庆报告团应邀来合肥市介绍创业经验。由此全市掀起“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1973年,全市评出18个学大庆先进单位。1975年3月,合肥市召开1974年度工业学大庆、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号召工业战线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把工厂企业办成大庆式企业,把职工队伍建成“铁人”式队伍,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像大庆那样革命化领导班子。
1976年7月11日,市革委会提出深入揭批“四人帮”,加快步伐学大庆,为普及大庆式企业而奋斗的任务。要求全市272个县、区、局直属企业本年度建成20个大庆式企业,到1980年要有190个企业建成大庆式企业和进入学大庆先进行列。自1977年11月到1979年12月,市革委会先后发出4次通知,对全市工业学大庆、普及大庆式企业群众运动进行全面检查。合肥市在工业生产中大力开展学大庆群众运动,到1979年渐停止。
加强企业管理
1971年,市革委会开展加强企业管理的群众运动。当年12月,市革委会召开全市工交企业管理经验交流大会,提出:1.以革命大批判开路,推动企业管理工作;2.各企业要组织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小组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革方案;3.以大庆为榜样,抓好典型,以点带面,迅速建立各种主要规章制度。全市所有企业必须在1972年一季度内把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劳动力管理等制度建立健全起来。
1972年6月,市革委会召开合肥地区企业财务工作会议,针对企业中存在的财务管理混乱情况,提出:1.把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工作提高到路线斗争高度来认识,分清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与“修正主义管卡压”的界限,社会主义积累与“利润挂帅”的界限,发挥专业财务人员作用与“专家理财”的界限;2.所有企业要做到财务收支有计划,材料领发有手续,生产消耗有定额,工时利用有记录,费用开支有标准,产品成本有核算;3.建立群众性的经济监督组织,企业生产、财务计划和重大财务问题,交给职工讨论,发动群众加强定额管理;4.健全财务机构,充实财会力量。
1975年11月,市革委会在分析合肥市工业企业成本和亏损面逐步增加、积累水平逐年下降形势的基础上,就加强企业管理提出:1.按照《鞍钢宪法》原则,紧密依靠群众,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实行厂部、车间、班组三级经济核算。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检验、设备维护检修、安全生产等必要的规章制度。企业班组普遍设立政治宣传、技术质量、经济核算、安全保卫、生活福利5个工人管理组织,形成厂、车间、班组三级群众管理网;2.严肃处理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经费开支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执行,不准自行其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用公款请客送礼。坚决制止私人挪欠公款,已经挪欠的要限期收回;3.亏损企业要把亏损情况向群众如实公布,发动群众揭矛盾,找差距,提出扭亏措施,抓好经济核算、节约劳动力、原材料和提高产品质量等主要环节,限期扭亏为盈。上述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使企业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促进了生产发展。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后,合肥市国民经济进入第二次调整时期。企业管理被列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优先发展基础工业
1969年1月,市革委会制定合肥地区工业5年规划,提出扩建冶金工业,增加缺门品种;化学工业充分发挥设备能力,增加生产;机械工业按照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要求,生产农业排灌机械、机耕机械、运输机械、加工机械、工作母机和化学设备;轻纺工业实行填平补齐,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为市场服务。1971年和1972年的合肥市国民经济计划均提出,工业以钢为纲。1971年9月,市革委会专门召开日用工业品座谈会,确定恢复和发展191种日用品生产,要求立足于收旧利废和利用“三废”解决原材料不足问题。1973年4月,市革委会全委扩大会议确定年度工作任务是:狠抓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增加钢、钢材、生铁等产品生产,攻破轴承钢、带钢质量关。1974年3月,市委全委扩大会议继续提出坚持以钢为纲发展工业,并争取轻工业、基础工业、支农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工业基本建设首先保证合钢烧结车间、前铁矿工程和合钢、铝厂配套工程。
1968~1976年间,合肥市坚持优先发展基础工业,注意发展轻纺工业和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使得工业生产和水平在曲折中获得了发展。
合钢630会战
1968年,合肥市提出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方针。根据合肥市“四五”计划要求,1974年,合钢630轧钢车间生产需达到20万吨,1975年要达到25万吨。为此,必须对原有的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71年8月1日,由市革委会副主任、冶金建设指挥部指挥郑锐现场指挥,展开了630改造工程大会战。会战中全国各省市有158个单位支援会战,合肥市有35个单位6300人义务参加会战。630会战共拆除旧设备、辊道、管道等1000多吨,拆除2座加热炉,挖填土方2万多立方米,安装设备1000多吨,架设电线17公里,安装各种阀门1800多只。砌筑红砖、耐火砖1700多吨,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完成投资602.73万元。630大会战历时一个多月,至当年9月25日完成改造任务并开机投产。改造后的630车间建筑面积31660平方米,为全国同类车间之首,年产量提高到18万吨。
调整工业内部结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肥市积极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着力发展轻纺工业和建材工业。1980年1月,市革委会提出电子、化工、冶金、机械工业为轻工市场服务,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和建材工业。发展轻纺工业的主要举措是:1.集中力量把重点产品、重点项目抓上去。确定自行车、手表、电视机、收音机、染织、丝织、家具、服装、皮革、塑料、食品等产品为1980~1981年重点发展产品。组织专门机构负责落实啤酒、洗衣粉、刨花板、服装、电视机、纯碱、烧碱、塑料等项目的基建和技术改造;2.以主要产品为中心,组织成龙配套,实行专业化协作,成立自行车总厂、日用化工总厂、搪瓷总厂、电视机总厂、塑料公司、皮革公司等;3.补充劳力,开足机台,增加班次,扩大产量。安纺一厂、二厂、针织厂、丝绸厂、服装厂、家具厂、造纸厂、橡胶厂等企业实行四班三运转,增加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水平;4.区街、社队企业产供销计划列入市有关局计划,市属企业采取产品脱壳、加工定货和合营等办法为发展轻纺工业广开门路;5.根据市场需要,各行各业建立科研机构,研制新产品,发展高档名牌产品,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初步规划2年内研制发展新品种157个;6.计划、财政、银行等部门加大轻纺工业投资比例,用于工业的投资,尽可能多地用于发展轻纺工业。物资、电力部门对原材料、燃料和电力优先保证供应。劳动部门保证劳动力需要。发展建材工业的主要举措是:1.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建材工业发展,及时帮助解决建材生产、基建中遇到的资金、材料、技术设备和劳动力等方面问题;2.1980~1981年集中力量打好生产水泥、石料和墙体材料3个硬仗,争取建材工业有较大发展,使供需矛盾得到缓解;3.积极扶持农村社队大办砖厂,尽快做到每个公社办一座小窑厂。兴建一批新材料厂和狠抓老窑厂挖潜增产;4.狠抓节约代用,积极推广大板、砌块、大模板建筑,努力缩小建材供需缺口。上述重大举措的实施,使合肥市轻纺工业和建材工业蓬勃发展。1985年,合肥市建材工业总产值达到12376万元,是1978年的4.69倍。轻纺工业总产值达到185738万元,是1978年的2.45倍。其中:纺织工业总产值为41761万元,是1978年的2倍;食品工业总产值为53213万元,是1978年的2.74倍;皮革工业总产值为2634万元,是1978年的3.2倍;文教艺术品工业总产值为8950万元,是1978年的3.08倍。
推进技术进步
1980年,市政府部署各工业企业大搞挖潜、革新、改造,发动群众搞小改小革、发明创造。1981年,市经委、计委、建委、财政、税务、人民银行、建行、建筑工程单位和供电等部门采取不定期联合办公形式,共同审定技术改造项目,研究解决技术改造项目中存在的问题。1982年,市政府对重点技改项目实行“定投产项目,定责任到人,定投产日期,定经济效益”办法,加强领导和管理。1983年10月,市政府就推进技术进步作出部署:1.各行业、企业重新修定技术改造规划,排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抓几个大的骨干项目,做到改造一项,见效一项。技术改造以内涵为主,从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做好发展新产品、新品种、新花色的开发计划,组织力量认真实施,促进技术进步;2.组织工业企业与大学、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移植技术、转让科研成果活动并聘请学者当技术顾问,以促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加速开发新产品,推动技术进步。3.大面积、小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加快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合肥市通过“六五”期间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生铁、钢材、水泥、烧碱、聚氯乙烯、纯碱、外胎、农药、黑白电视机、纯棉、棉布、手表、塑料等一大批产品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获得很大进步,为“七五”、“八五”期间合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企业管理体制
1980年,市政府提出积极稳妥地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决定将安徽拖拉机厂、矿机厂、变压器厂、安纺一厂和二厂、安徽印染厂、丝绸厂、日用化工厂、合肥化工厂、制药厂、橡胶轮胎厂等12个企业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试点企业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可以组织展销会、设立门市部、试行厂店挂钩,销售计划外产品和试销新产品,实行产销直接见面。
1981年7月,市政府决定在工业企业中推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全市列为预算管理的100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除38家实行扩大自主权改革试点和28家亏损企业实行利润包干外,其余34家企业逐步实行各种形式的包干责任制。
1985年3月,市政府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提出措施:1.进一步简政放权。企业的产供销、机构设置、人事安排、自留资金使用等,由企业在国家政策和计划指导下,自主进行;2.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和企业自愿互利原则,逐步把有经济技术联系、有共同利益的企业组织成松散型经济联合体;3.总结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经验,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任期制,建立统一、高效的生产指挥和经营管理系统;4.逐步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完善以承包为主的多层次、多形式经济责任制;5.建筑企业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和工程招标责任制;建筑安装企业推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等承包责任制度;6.国营小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办法,企业在交足国家税收,留足发展基金后,内部分配由企业自主决定;7.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自主经营。1980~1985年期间,合肥市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工业经济管理体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上一篇:第一节 农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