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组织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合肥市委员会(简称“市民革”)。该组织于40年代中期始在合肥开展秘密活动。民国36~37年,余亚农(1938年初任皖北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五路指挥官,后去职,流亡于苏、鲁、豫、皖之间)在合肥地区领导建立了一个民革地下小组。其后,李海(又名李荣康,时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机要秘书)和王汉昭(时任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司令部服务队队长)等也在合肥秘密建立了一个民革(原称民联)小组。这两个小组各自与民革中央领导人李济深、朱蕴山联系,在安徽地区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1950年,民革中央决定在安徽正式建立组织。当时,安徽省分为皖南、皖北两个行政区,为了便于接受中共地方党委的领导,与行政机构配合工作,民革中央决定在皖南(芜湖)设民革安徽省级组织,在合肥设支部。同年3月,民革安徽省分部筹备委员会在芜湖成立,同时决定在合肥建立民革合肥支部筹备委员会。召集人由省分部筹委会召集人余亚农兼任,常驻合肥,负责皖北地区民革工作。6月28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合肥支部筹备委员会成立,会址在市区前大街66号。1952年6月底,民革安徽省分部筹委会迁至合肥,民革合肥支部筹委会撤销,其工作由省分部筹委会兼办。
1959年6月14日,召开首次民革合肥市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民革合肥市委员会。会址初设民革安徽省委员会内,1960年迁至淮河路302号。
1966年,“文革”运动开始后,市民革组织受到冲击瘫痪。1977年12月,成立市民革临时领导小组,着手重建组织工作。1980年6月13日,召开民革合肥市第三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至此,市民革组织恢复。
市民革成立之初,有党员56人。按党员分布组建成市民革机关、中教、社会3个支部。民革组织发展是以原国民党及与国民党有历史关系的人士为主要对象,以中上层人士为主,范围以大中城市为主。民革合肥市组织在发展中贯彻执行“三个为主”的组织路线和方针。1983年11月15日,民革中央下达《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问题座谈会纪要》。根据《纪要》精神,民革组织发展对象确定为:1.从台湾起义归来或回大陆定居的原国民党人士;2.去台人员家属中的中上层知识分子和有一定代表性、对台工作能发挥一定作用的人士;3.特赦、宽释人员中政治上表现好的,特别是对台工作有一定作用的人士;4.其他与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人士。至1984年11月,市民革组织历经四届,党员由最初56人发展至120人,基层组织由3个支部发展到11个支部和3个小组。
1985年合肥市民革党员构成情况一览表

主要活动
民国37年前后,合肥民革地下小组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利用与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的私人关系,开展策反和动员起义工作。当年,朱子帆、陈天任、王贯之结合在一起,与民革中央领导人朱蕴山直接联系,并接受华东局国区部上海工作组方向明领导,各自利用其社会关系,在合肥、芜湖、南京之间进行革命活动。民国36年春,余亚农即去山东日照县坪上,与当时的皖北军区司令员曾希圣、皖北行署主任郑抱真商洽兵运工作。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余亚农、朱子帆、陈天任、王贯之在中共地下党组织指导下,于1949年策动国民党安东军舰在南京笆斗山起义,策动驻浦口的国民党九十六军肖师起义,并利用和国民党的关系推荐郭坚任安徽省保安第十团团长。经过共同策划,1949年5月,保十团在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军领导下,开赴湖北黄石港就地起义。为便于传送情报,朱子帆等还与刘格非(时任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保安副司令)、谢汝昌(时任国民党芜湖县长)联系,由刘、谢签发过江通行证,掩护地下工作人员往来南北。同时,动员谢汝昌起义,保护物资,迎接解放军。王汉昭、李海在工作上接受皖南地委书记胡明领导。1948年冬,王汉昭任国民党保安第五旅旅长,与朱子帆、陈天任、王贯之在合肥、芜湖、南京等地秘密联系,在朱子帆等帮助下,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指示,冲破阻力,率部由江北移驻皖南,于1949年4月22日在绩溪通电起义,策应解放军渡江。朱子帆、陈天任、王贯之和李海(时任保五旅参议)在沟通情报、策划起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1950~1955年期间,合肥地方民革组织按照统战工作的任务分工,开展对原国民党员及与原国民党有历史关系的人士,进行团结、教育、改造工作,领导民革党员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等运动。1950年民革支筹会负责人先后在《皖北日报》和皖北人民广播电台发表文章、讲话,积极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三大号召,支援朝鲜前线,并成立“民革抗美援朝捐献委员会合肥分会”,发动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同时,协助合肥市工商界各行业代表讨论改善经营管理,增加生产,努力完成捐献计划。1951年,市民革支筹会负责人参加皖北土改工作检查团,前往颍上、凤台两县检查土改、防汛、春耕等工作;选派工作人员参加“皖北各界土改参观团”,赴巢湖专区参观芜、巢、含三县土改工作,了解土改后农村新面貌。参观结束,向合肥市各界作了传达报告,并派5名工作人员参加土改工作队,分别在阜阳、宿县、六安等专区工作。同时遴派负责干部担任合肥市郊区土改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和人民法庭陪审员,配合主持土改工作。同年,市民革支筹会负责人参加在皖北人民广播电台举行的镇压反革命广播大会,表示拥护政府惩治反革命的措施,帮助政府彻底肃清反革命分子。选派工作人员两次参加合肥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讨论镇压反革命和继续镇压反革命的处刑问题;选派工作人员担任合肥市反革命案件审查委员会委员和皖北清理积案委员会委员,协助政府清理积案及参加审查反革命案件。1952年“三反”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市民革支筹会与民盟皖北支部临时工委会联合组成增产节约委员会,领导所属成员投入运动,开展党内民主检查。
1954年,市民革在中共合肥市委统战部领导下,组织力量参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协助合肥市工商业联合会组织工商界人士学习总路线,进行爱国守法教育,开展反偷税漏税的自查补报、行业调整,推销经济建设公债,改善经营管理以及全面安排改造市场的工作。次年,又调派于部参加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工作,帮助小商小贩申请实行合作化,协助推动私营工商业者进行清产核资、经济改组和人事安排等具体工作。
1957年7月,合肥市民革所属基层组织(社会支部除外),在所属单位中共党组织领导下,开展以反“右派”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民革组织和所属党员在运动中经受了严峻考验。
从1955年到1960年,市民革组织配合合肥市政协,组织所联系的人士开展政治学习,并组织他们参观访问,听政治报告,举行座谈讨论,对其中年高体弱者,实行个别联系,送书上门,帮助他们自学自教,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1960年11月,市民革组织开展“神仙会”学习活动,这一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进行形势教育,推动思想改造。参加活动的有市民革党员42人和所联系的社会人士38人。活动历时70天,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势教育;第二阶段是世界观教育;第三阶段是关于民革的组织方针和任务教育。学习方法是:引导参加学习的人士,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先敞后议,敞议结合,实行自我教育。
1963年,市民革组织继续采用“神仙会”方式,组织所属党员和所联系的社会人士,开展“三个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1964年12月,又在上述人员中开展了专题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一步调动他们改造与服务的积极性。
1977年12月,市民革组织恢复工作。1981年10月6~8日,市民革召开为“四化”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从1982年7月起,市民革先后创办合肥市中山业余学校(初名为合肥市中山文化补习学校)、合肥市中山中学、合肥市中山业余学校长丰县分校。至1985年底,参加上述学校学习,并经考试获结业或毕业的学员有4683人。另外,市民革还创办了安徽省中山科技咨询公司合肥服务部和中山会计服务社,开展会计业务辅导和咨询服务活动。
在此期间,市民革贯彻执行以促进祖国统一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发动老龄党员及所联系人士,先后写文史资料121篇,帮助去台人员亲属和台湾、香港、澳门同胞亲属查找离散亲人,帮助他们撰写寻人启事、亲人信箱专稿及有关广播稿件174篇(则),并配合有关部门,先后接待回肥探亲、旅游、定居的“三胞”达16人次,欢送台属出境会亲14人次。1985年,市民革配合市政协、中共合肥市委统战部,先后召开关于贯彻“一国两制”大政方针讨论会、合肥地区黄埔同学座谈会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座谈会,为实现祖国统一开展工作。此外,市民革还参加市委统战部和市政协联合召开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见听取会,围绕合肥市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献计献策,并就机关管理工作提出书面建议。
历次党员大会
第一次党员大会1959年6月14日召开,会期一天,与会民革党员56人。会议要求民革党员和所联系的人士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加强自我改造,实现“推动服务,继续改造”任务。大会选举7人组成市民革第一届委员会。当天召开市民革一届一次委员会议,推定冯宏谦为主任委员,杜训臣、孙靖松为副主任委员。
第二次党员大会1962年8月24~28日召开,与会民革党员41人。会议对民革党组织3年来贯彻服务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在基层组织方面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中心,结合民革党员的岗位工作和社会服务,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等方面工作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会议提出要继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进一步调动民革党员和所联系人士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并作出决议。会议号召全体党员和所联系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道,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为实现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十项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继续奋斗”。大会选举9人组成市民革第二届委员会。会后即召开市民革第二届第一次委员会议推定冯宏谦为主任委员,孙靖松为副主任委员。
第三次党员大会1980年6月13~15日召开,与会民革党员52人。会议明确民革的中心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调动民革党员和所联系人士的积极性,为实现四化和统一祖国而共同努力。大会作出决议,号召全体民革党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共合肥市委和民革安徽省委领导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起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大会选举产生市民革第三届委员会,委员9人,候补委员4人。经市民革三届一次委员会议,推定冯宏谦为主任委员,孙靖松为副主任委员。
第四次党员大会1984年11月7~10日召开,与会民革党员109人。会议对市民革4年多来,贯彻执行民革中央确定的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祖国统一为重点的工作方针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并明确了今后的任务。与会人员在会议期间,集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大会作出决议,号召全体民革党员“要继续认真学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文件,加深理解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在行动上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自觉地投身于改革的行列”。大会选举产生市民革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7人,候补委员2人,经四届一次委员会议,推定冯宏谦为主任委员,孙靖松、钱允昌、李海、高国裕为副主任委员。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