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76~1985年工业发展规划
70年代,按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在工业方面,必须先抓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因为这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农业机械化和国防力量的基础”的指示,合肥市对工业十年(1976~1985)发展规划作了初步设想:工业总产值1980年达到19亿元,(其中通过挖潜增加3.5亿元,在建项目投产增加1.8亿元,新建项目投产增加1.7亿元),比1975年增长58.3%;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比1980年增长57.9%。
冶金工业:在发展工业“以钢为纲”精神的指导下,合肥市狠抓合钢的在建项目和技术改造工程,迅速扩大生产能力。“五五”期间,重点建设18平方米烧结机2台,255立方米高炉1座,15吨氧气顶吹转炉1座,10万吨线材车间1个等。在抓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质量,扩大品种、规格,增加各种优质钢、高级合金钢的生产比例,大力发展板、管、丝、带和各种型号的铝材生产,提高本省、本市所需材种的自给率。经过10年建设,使合肥钢铁公司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
电力工业:重点扩建合肥电厂,新建和扩建送变电装置。1985年前,合肥电厂再建5万千瓦发电机组和12.5万发电机组各1个,使发电能力提高到25万千瓦。
机械工业:合肥市机械工业缺门多,配套率低,需要大力发展,积极填平补齐。要求10年期间,在进一步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布局,加速农机工业建设;通过改造挖潜,努力扩大矿山、冶金、化肥设备和汽车、铲车、轴承、电机、电线电缆、标准件、电焊条、电器仪表、液压件、量刃具、电影机械等老产品的生产能力,尽快把“三七”高炮工艺装备搞上去,并形成生产能力。
化学工业:根据合肥市具体情况,主要是大力发展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以及为农业服务的化工产品,并结合“三废”治理,大搞综合利用。10年期间,重点扩大合成氨、化肥、烧碱、纯碱、电石、树脂、医药等产品的生产能力。
电子工业:贯彻以民用为基础,军工为重点,军民结合,互相促进的方针。主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抓元件促整机,增加短线产品,发展新品种。10年期间,拟新建电子计算机厂,为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轻纺工业:10年期间,要大搞技术改造,充分挖掘现有企业潜力,进一步提高轻工市场的自给水平,争取有较多的产品出口。
建筑材料工业:对砖瓦窑厂进行技术改造,推广新工艺,降低煤耗,提高质量,逐步实现常年生产。结合“三废”处理,积极发展以粉煤灰、炉渣、铁渣为原料的大型砌块等建筑材料生产,将新建的大兴砌块厂抓上去,使其早日形成年产5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
1976~1985年农业发展规划
1975年,合肥市农业生产形势较好,郊区连续3年亩产超千斤;长丰自建县以后,农业也有较大发展。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机耕面积逐年扩大,并建成了一部分旱涝保收农田。为进一步发展农副业生产,1975年市计委编制了《合肥市十年农业生产发展规划》。
《规划》总体设想:10年期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搞好水利配套和当家塘,努力实现农田稳产高产、旱涝保收;积极发展农村电网,逐步实现电气化;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安排好农、林、牧、副、渔业生产。
农业:认真抓好粮食生产,进一步扩大水稻面积,增加复种指数,改良土壤,改造低产田;扩大优良品种,扩大“一油两稻”或“一麦两稻”,认真抓好棉花、油料、蔬菜、烟叶、茶叶生产。其中粮食,1975年总播种面积110.7万亩,总产4.06亿公斤;1980年,总播种面积110.4万亩,总产4.83亿公斤;1985年,总播种面积109.7万亩,产量为5.88亿公斤。棉花,1975年总产496万公斤;1980年总产830万公斤,达到《纲要》指标;1985年,总产达到1996万公斤,超过《纲要》指标。油料,1975年总产1125万公斤,到1985年总产达到2435万公斤。烤烟、蔬菜、水果,1985年分别达到625、10075、422.5万公斤。
林业:认真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栽树的“三自”方针,狠抓造林,搞好“四旁”绿化。到1985年,努力使“四旁”、荒山、荒岗绿化率达到90%以上。
牧业: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实现生猪饲养达《纲要》。生猪饲养量,1975年为47.48万头;到1985年达到84万头,每农产平均4.16头。积极繁殖大牲畜,发展羊、牛饲养业。
副业:到1985年,副业年产值达到6368万元,水产产量达到500万公斤。
农业机械化:耕作机械,到1985年每个生产大队有大中型拖拉机2台,每个生产队有手扶拖拉机2台,全部实现机耕;排灌机械,1980年总动力达到4.5万千瓦,到1985年达到7万千瓦,实现排灌机械化,逐步实现插秧、拔秧、收割机械化。相应发展脱粒机械、运输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植保机械。
农村供电网建设:到1980年初步实现农村电气化,力争使每个社队都用上电。
农村沼气:到1980年建沼气站3000个,使全市农村有1/3的农户用上沼气,使郊区全部农产基本上都能用上沼气,实现农村沼气化。
社员房屋建设:国家在建房材料方面给予社员必要的支援,逐步改善社员的居住条件。
为实现上述规划,市计委提出以下几项措施:1.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2.坚决落实党在农村中的各项经济政策,提高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调动广大社员群众的积极性;3.进一步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4.加强农机管理,坚持为社会主义农业服务的方向;5.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制订出县、区、社队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奋斗目标。
1976~1985年基本建设规划
此规划的初步设想是:基本建设投资9.7亿元;建设项目340个,其中新建、扩建项目242个。
按部门按行业分:
农田水利建设:投资2956万元,支农工业建设投资8680万元,工业(除去支农工业)建设投资67000万元,非工业建设投资23364万元。按时间分:1976~1980年投资4.2亿元,1981~1985年投资5.5亿元。
房屋建设:建筑面积共计437万平方米,其中“五五”期间完成197万平方米,“六五”期间完成240万平方米。在新建的88个项目中,工业53个,民用35个。
农田水利和支农工业建设:计划10年内用于农田水利和支援农业的建设投资6636万元。完成瓦东、滁河两大干渠的收尾配套工程,增加装机容量;兴建瓦埠湖、高塘湖沿岸的排涝工程,续建魏老河、陶老坝、双河坝等。
冶金工业建设:计划用于合钢公司(包括有色金属工业)建设投资40782万元。新建的项目有氧气顶吹转炉3座、255立方米高炉2座、300立方米高炉2座等。通过建设,使合钢的年炼钢能力1980年达到40万吨,1985年达到60万吨。
机械工业建设:计划投资8260万元。继续扩建安徽拖拉机厂、合肥手扶拖拉机厂、农机二厂、矿机厂、标准件厂。
化学工业建设:计划投资6412万元。续建合肥制药厂、橡胶轮胎厂,尽快完成制药厂青霉素、四环素生产车间工程;在“六五”期间内,新建年产乙烯2万吨的石油化工厂。
轻纺工业建设:计划续建安纺配件厂、合肥自行车厂、手表厂,新建磷酸盐厂、罐头厂、啤酒厂、柠檬酸厂。
建筑材料工业建设:下决心搞建筑设计革命,进行墙体改革,利用工业废渣生产各种空心砌块和板材,特别要大力发展轻质、高强的新型材料。其他建设:投资2916万元,新建、改建干道及桥梁;给排水防洪工程投资1551万元,自来水工程投资2802万元,住房建设投资8904万元,新建和改造职工住宅127万平方米。除将现有园林绿化面填平补齐外,另计划开辟大蜀山公园。投资6137万元,扩建交通运输公司,增加车辆投入。投资2454万元,新建中小学校舍42万平方米。给卫生、文化事业投资1137.5万元,商业网点建设投资4000万元。
1981~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982年10月,中共合肥市委四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作出决定,要求各区、局、各部门立即组织力量编制1981~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计委在分别听取各区、局汇报后,编制了此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
基本任务: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市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以上,即由1980年的19.13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6.15亿元。前10年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加强内涵改造,求得经济的稳步增长;后10年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实现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
具体要求:1.工农业生产,前10年年均递增8.35%,后10年年递增8.4%;2.大力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轻纺产品和日用工业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使消费品工业的增长与购买力的增长相适应;3.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和产品结构,逐步实现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4.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完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5.狠抓节约能源,使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降低3%,“七五”期间平均每年降低4%,后10年平均每年降低5%;6.力争在1990年前基本完成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任务;7.组织科技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普及小学(在城市普及初中)义务教育,抓紧中等专业人才培训;8.通过发展生产和加强财政管理,使市级财政收入有较大的增长,使经济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开支逐步有所增加,保证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9.发展多种经营,广开生产门路,妥善安排城镇劳动力就业;10.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逐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综合指标:1.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达到42.8亿元,2000年达到96.15亿元,2000年比1980年增长402.5%;农业产值,1990年达到6.6亿元,2000年达到10.5亿元,2000年农业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0.9%。2.为实现经济效益与速度的统一,要求工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要求达到如下水平:工业产品质量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逐步增加优质名牌产品比重;每万元工业总产值总能耗(折合标准煤)由1980年的7.87吨,下降到2000年的3.08吨,平均年节能率4.3%;每百元工业产值利税,1990年达到22.3元(其中利税总额8.07亿元),10年平均递增10%。3.国民收入,2000年达到39.8亿元,年均增加1.58亿元,人均达到1980元(按1982年换汇率折合美元1118元)。4.财政收支,1990年财政收入达到5.37亿元,年均递增5.9%;1990年财政支出8804万元,比1980年增加4289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