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初期,合肥市郊蔬菜品种多为传统的地方品种,单调短缺。随着合肥城市的发展,消费者迫切要求蔬菜花色齐全,品种配套。80年代起,陆续从外地引进大量优质品种,经多年淘劣择优,现有蔬菜品种12大类,95种,200多个花色品种。同时,逐步摸索出大宗蔬菜品种的高产优质栽培方法和各种蔬菜均衡上市的规律,基本上满足了市区吃菜的需要。
根菜类
根菜类蔬菜共有3大种类,16个品种。其中,萝卜的栽培历史较久,种植面积较大,约占蔬菜面积的20%左右。在13种萝卜品种中,早熟的扬花萝卜、火车早,中熟的象牙白,晚熟的界首青等品种,产量高、品质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胡萝卜栽培较广的品种是70年代由烟台引进的红胡萝卜和当地的黄萝卜。芜菁甘蓝又名“洋大头菜”,系50年代后期自山东引进的品种,病虫害少,适应性强,易栽培。
白菜类
合肥蔬菜品种以白菜类栽培面积最广,供应期长,一年四季均有上市,对调节市场,保证均衡供应起重要作用。市郊菜农种植的白菜品种有4大类,21个品种。其中,大白菜在秋冬季节市场上供应面最广,供应期最长。
其他白菜品种尚有二乌一慢、荠菜、慢菜、矮脚黄等,复种指数多,产量大,也是调节市场的重要品种。
20世纪30年代,合肥城郊就有少数农户种植大白菜。建国初,大白菜种植面积200余亩。亩产1500~2500公斤,亩产值210~350元。60年代,合肥自山东引进的福山大白菜,由于产高质优,很快推广到500多亩。1985年,郊区菜农栽培大白菜面积4043亩。亩产4000~5000公斤,亩产值560~700元。
甘蓝类
合肥城郊菜农栽培甘蓝,始于20世纪40年代。最初引进的是南京小平头甘蓝和苤蓝,系早、中熟品种,由于品质优良,经济效益高,直至80年代,郊区菜农仍延续大面积栽培。50年代后期,从山东、福建、上海等省(市)和日本国相继引进小牛心、黄苗、大平头等3个甘蓝品种和60天、80天、100天、120天、旺心等5个花柳菜品种。
绿叶菜类
合肥绿叶莱类包括芹菜、菠菜、莴笋、茼蒿、苋菜、蕹菜、芫荽、苦买菜、牛皮菜、茴香等品种,栽培历史较久,多为地方传统品种。多采用间种、套种栽培方法,以缩小占地面积,增加产量。50年代,合肥蔬菜种子部门从河南、宿县、南京等地,相继引进白芹、阔叶和圆叶菠菜、白花、空心菜等4个品种。80年代初,芹菜、莴笋等菜类改变季节性栽培方式,逐步进入保护地栽培,延长了供应期。
葱蒜类
合肥葱蒜类蔬菜,主要有韭菜、大葱、分葱、洋葱和大蒜。
韭菜分大麦韭和小麦韭2种。大麦韭叶片宽,早熟,亩产在500公斤左右。小麦韭叶细窄,早熟,但产量较低。自韭黄引进推广后,菜农收入相应增加。
大葱包括大格桐葱、鸡眼葱和大葱等3个品种,产量高,品种佳,适合合肥地区消费者习惯。菜农一直栽培较多。
分葱包括大管洋葱、小管洋葱和蒜瓣葱3个品种,均系地方品种。
洋葱又名元葱、葱头。其中红皮洋葱系中、晚熟品种,亩产达1500公斤左右。50年代中期,又从南京引进了原产于美国的黄皮洋葱,产量高于当地的红皮洋葱,受菜农欢迎,被迅速推广。
大蒜合肥传统的大蒜品种分舒城大蒜和狗牙大蒜2个品种。以后又从淮南引进了高产晚熟的洋大蒜,每亩可收蒜头7500公斤左右,现已全面推广。
茄果类
包括番茄、辣椒、茄子3个种类,23个品种。
番茄50年代有短红金和小五子2种。前者抗病力差,后者易落果,产量均不高。60年代中期,先后引进真善美、济南粉红、大黄皮、北京早红、加拿大8号等5个品种。其中真善美结果多,抗病力强;大黄皮长势快;北京早红易早熟,抗寒耐湿;加拿大8号结的果大。70年代中期,引进强力米寿、玛拉配尔、瓦尔特等17个新品种;其中以强力米寿栽培面积最广。
辣椒原有四叶椒、大五子、小五子等品种,产量均不高。其中四叶椒易早熟,较受欢迎。50年代,引进上海的茄门、南京的城隍椒、陕西的世界冠军等外来品种。70年代从黑龙江引进巴彦椒,从舒城引进了耙齿椒等品种,80年代引进杂交品种,产量较高,品质亦佳,逐步代替了当地的老品种。
茄子除传统的当地品种春茄子外,20世纪50~70年代,相继引进柴香蕉茄子、蚌埠春茄子、墨茄子、徐州长茄等外地杂交品种,在抗病、品质、产量等方面明显强于老品种。80年代,杂交茄子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
瓜类
合肥菜农生产瓜类蔬菜较久。主要品种有黄瓜、南瓜、冬瓜。此外还有笋瓜、瓠瓜、西葫芦、菜瓜、丝瓜、蛇瓜、苦瓜等7类13个品种。
黄瓜合肥黄瓜在瓜类中上市最早,对调剂“春缺”起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前栽培的黄瓜都是老品种,产量不高。70年代起,先后引进津研3号、津研4号、宁阳在刺、新春密刺、长春密刺等外来品种,其抗病性和品质较佳,已逐渐替代当地老品种。
南瓜合肥地区栽培面较广,但多为远郊和三县农产种植,它是供应市场解决“夏淡”蔬菜之一。南瓜的品种除早期从淮北引进的牛腿南瓜外,余均为当地传统的癞皮南瓜、枕头南瓜和墩子南瓜3个品种。
冬瓜现栽培的冬瓜除当地品种躁冬瓜和笨冬瓜外,还有50年代自广州引进的青皮冬瓜。
豆类
合肥豆类蔬菜有豇豆、菜豆、毛豆、扁豆、蚕豆、豌豆、刀豆等多种,以豇豆为主。
豇豆20世纪50年代以大青条、青皮兔子腿、白皮兔子腿为当家品种。60年代中期,郊区菜农引进了青岛的柴尾青。70年代引进了一点红.十月寒等品种。1982年,自杭州引进的豇28——2,经多次栽培,其产量高、品质好的优势更加突出,它比一点红增产59%,亩产可达1750公斤左右,其栽培面积约占豇豆总面积的65%以上。
菜豆均系外地引进的品种,主要有四季豆、美国供豆、萱子四季豆、白子梅豆等。
薯芋类
薯宇类蔬菜以马铃薯为主。早期种植的马铃薯,仅有红皮和红眼窝2种。以后陆续引进了丰收白、高原7号、78——21混1号、大金果等品种。70年代,上述品种均严重退化,种植逐年减少。合肥市场供应的马铃薯多从外地调入。
薯芋类还有芋头、姜、山药、豆薯、菊芋等5个种类。但均系零星种植,面积不大。
水生蔬菜
以莲藕、茭白为主,栽培历史悠久,是解决“夏淡”的主要蔬菜之一。20世纪50~60年代,菜农都是利用沟塘栽植。70~80年代,由于面积不断扩大,不少农户利用低洼水田和水塘进行栽培。另外,菱、水芹、荸荠、慈菇等水生菜,在合肥地区栽培较久但面积不大。食用菌类
20世纪60年代,合肥生产蘑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先后引进了银耳、草菇、平菇、香菇等多种,产量逐渐增高。
其他蔬菜类包括金针菜、香椿、菊花脑、黄秋葵、石刁柏、紫苏、荠菜、枸杞、木耳菜、茼蒿、马萱、马齿苋、小根蒜等,多为零星种植。其中有部分属野生或半野生。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生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