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代以前官府公文信函主要靠人力、马匹循水陆驿道运递。近代邮政除旱班(步班)外,逐步使用火车、汽车、轮船乃至航空班机传递邮件。构成水、陆、空立体交叉的邮运网路。
古驿路
据清嘉庆七年(1802)《庐州府志》和光绪十一年(1885)《续修庐州府志》及嘉庆八年(1803)《合肥县志》记载,合肥境内的驿站、铺递多重建或扩展于明代洪武初期或清代顺治之初。驿路分为省、府、县三级(驿路里程均为华里)。
省际驿路元、明、清三代行省通往京师的主干驿路,由怀宁县同安驿为起点,通过沿途接转,直达北京的皇华驿。途经庐州府境的舒城县梅心、三沟2驿,合肥县派河、金斗、店埠、护城4驿,去定远、凤阳、灵璧、宿州、永城、铜山(今徐州),再经山东中路、直隶(今河北)至京城,长达2820里。南京作为京城时,则由凤阳走滁州通道而达江宁府(今南京)。位于合肥县城的金斗驿为其重要腰站(两驿之间的换马处,紧差只换马不换夫,换后即行)。
府际驿路清初至中叶(1644~1803),庐州府先后建有11条府际间驿递路线,包括府城金斗驿至省城怀宁同安驿(360里),至无为州(260里),至和州(300里),至滁州(280里),至凤阳府寿州(180里),至湖北黄州府(800里),至六安州(120里),至凤阳府定远(130里),总长2940里(省、府间和府内正常驿班路线1130里,余为府与邻府州县非正常驿班路线)。
县内驿路清嘉庆八年(1803),合肥县有县州际干线18条,长为390里;县以下铺递路线34条,长达470里。
主要干线驿路有金斗驿至龙塘、三墩、坡岗、店埠、石香炉冈等汛(即铺站)和派河、吴山庙2驿;派河驿至歇马、舒王墩汛和舒城三沟驿;店埠驿至路口、梁县汛和护城驿;护城驿至八斗岭、向道、麻埠汛和定远张桥驿、寿州瓦埠驿;西山驿连接金斗,店埠驿经柘皋至巢县。干线驿汛间,少距5里,中距15~20里,最长70里。
次要铺递驿路有县前总铺至金斗、龙塘、井张、高墩等铺;金斗铺至坡岗、汤棚、店埠、丘城、馆公、西山、枣巷、东山口(巢县)等铺;龙塘铺至三墩、桃花、派河、粟店、歇马、北涧、望舒(舒城)等铺;井张铺至小官、施冈、大官、五十大庙(六安州)等铺;高墩铺至城子、丁岗、段寨、定林、寿州等铺;店埠铺至路口、梁县、护城、八斗、向道、路陈(定远)等铺。铺递隶属驿站。铺与铺中间,少为10里,中距15~20里,最长35里。
水陆兼驿路据清嘉庆年间《合肥县志》记载,元代初年在县城东北60里设水马驿(31称马水站),至正间兵毁(通达路线及遗址无考)。明洪武初(1368),金斗驿建水驿,位于威武门外大安桥淮浦渡之北涯(今淮河路桥,跨淝河以东)。明成化初(1466)以坡岗(在大安桥东,距城10里,一名北涧,今肥东县境)驿马调入,金斗驿兼水陆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总河嵇设立的淮河水道(含高宝、高邮湖),从寿州至清江(今江苏淮阴市),长达620里,为水陆兼驿路线。合肥县驿受命在每年桃(花)汛期起建水站,至霜降(汛落)撤除,分为两条路线:一是由金斗、派河2驿轮拨马3匹、差夫2人,驻守寿州正阳关,由此驿递至凤台县北门,计程60里;二是由护城、店埠2驿轮拨马3匹、差夫2人,驻守凤台县北门,由此驿递至怀远县半边店,计程60里,再由怀远、濠梁(今临淮关)、泗州等水陆兼驿接转驿递至终点清江。
步班邮路
清代、民国时期称为旱班邮路或邮差邮路。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海关兼)总邮政司呈报全国17条干线邮运路线资料标明,安徽省芜湖口岸(邮界,总局所在地)通达河南开封的旱班邮路,途经庐州(合肥)、寿州(寿县)、颍州(阜阳)、河南陈州(今淮阳),长达734公里。另由庐州去凤阳、去六安两条旱班邮路,分别长144公里和104公里,运行至清代末年。
中华邮政时期,规定邮差邮路日行35公里,背负或挑运邮件35公斤。民国16年前,合肥局已开通合肥~巢县(逐日班,2日行程,80.7公里)、合肥~怀宁(逐日,2日行程,197.7公里)、合肥~六安(逐日,2日行程,103.6公里)、合肥~下塘集(逐日,1日行程,40公里)。另辟环形村镇邮路(日行40公里,5日走完一周)和梁园~古河(间日班,1OO.3公里。不久即撤)。
民国22年,新增柘皋~梁园(间日班,93.4公里)、定远~梁园(3日班,135.1公里。抗战全面爆发后撤除)邮路。
民国32~33年,第十一军邮总视察段组织开辟:南分路口至罗家疃、烔炀河一线军邮邮路,长37.4公里,逐日班;南分路口至柘皋(穿淮南铁路线),间日班,长118公里。军邮步班路线于抗战胜利后全部撤销。另外,通邮路中,增开六安~南分路口(逐日班,52公里,后延长至官亭),负责接驳合肥~六安往来邮件;组建了三河村镇邮路(逐日,行程一天半,长91.9公里)。
民国34年11月后,增开:合肥~九龙岗,间日班,2日行程,长为87公里;合肥~三河,逐日班,31.8公里;三河~庐江,一天半班,长85.4公里;毛坦厂~官亭,一天半班,长82公里(经南分路口接驳合肥中转邮件,民国35年撤)。
民国35年后,合肥局调整恢复、新开的邮路有:合肥至水家湖,逐日班,昼夜兼程班,一天半行程,57.9公里,接驳蚌田水铁路,中转邮件;合肥~怀宁,逐日班,昼夜兼程班,行程21小时,197.7公里,每班2差对走;合肥~梁园,间日班,40公里;合肥~三河,逐日班,31.8公里;合肥~界首(经南分路口、六安、正阳关、颍上、阜阳、太和)特长步班邮路,长达372公里(其班期、人力配备不详),另有三河~舒城,逐日班,54.8公里;梁园~定远,间2日班,行程3天,135.1公里;合肥郊外村镇邮路,改南村、北村2条,配2差,3~4日班,双环形,计93公里。此外,还建有水陆衔接邮路,即邮差邮路经由长临河、巢县(含巢小轮)至柘皋、含山(陆路),再经运漕接转芜湖(芜巢小轮)。
民国36年新增长临河~巢县,逐日班,51.8公里;三河~中派河,间日班,81公里;梁园至排头镇,间日;20.5公里;舒城~三河,间日班,89公里。
民国37年,在自办邮车、公路汽车停驶时,开辟(合肥驻点)水家湖至合肥昼夜兼程班,步行与架子车混合,经朱巷、下塘集、罗集、双墩集,长82公里。其他邻县间干线班、郊外班,均大体稳定不变。
建国初期,合肥保留了郊外步班邮路;三河至合肥、至舒城、至庐江邮路;六安~合肥;巢县~长临河邮路;长临河~丙子埠邮路和三河、梁园、长临河以及新设的肥东(店埠)、肥西(上派河)附近的乡镇步班邮路。干线运邮主要委托公路局所属汽车承担。1951年,由于自行车逐年增配,步班邮路相应减少。合肥局1952年步班邮路总长565公里,1958年降到105公里,1964年仅留7公里,1965年,全部改用自行车运邮、投递,废弃步行。
马班邮路
清代驿站主要使用马匹传递文报,铺递以下则全为步行驿递。近代邮政创办后,除边远地区外,内地各局已不用畜力运输。唯在抗战期间运输工具极度奇缺下,也使用马车运邮。民国32年,南分路口经六安至战时省会立煌(今金寨)曾短期启用马车或马驮袋方式运送邮件,邮路总长120公里。
解放初期,为快速传递党政军机关、渡江部队紧急文件、报刊,由部队临时配给军马6匹,在合肥至巢县、六安两条干线邮路(包括沿途驻军师团以上单位)直投邮件。两线总长184公里,半年撤除。
1950年7月,霍山茶包突增,一次委托合肥局租用马车20辆,带去空邮袋3000条,返回运茶叶包裹数百袋,经合肥中转发运省外各线。1953年6月,合肥局从河南调进马车3辆,配马5匹,维持合肥至六安、巢县2条专市间干线邮运,兼负市内火车、汽车、小轮邮件接送,总长205公里。1954年6月全部撤销。
自行车邮路
中华邮政时期,由于城镇路面极差,加之经济条件所限,很少使用自行车送邮。民国36年12月,合肥局始配第一部自行车用于市内快递邮件投送。以后未再增配。
建国后,为加快城乡邮件投递,减轻职工劳动强度,逐年增加自行车。1952年,有自行车13辆。自行车行驶里程约为260公里。1954年,合肥市区全部使用自行车投递,农村邮路部分使用自行车。1959年,有自行车74辆,邮运里程349公里。1965年,市郊区全部改用自行车运邮投递,有车92辆,邮运里程463公里。1970年,邮运自行车103辆,里程降为225公里(市区与郊区部分使用摩托车、小汽车运邮)。1980年,有车123辆,里程510公里。1985年,有车300辆,里程628公里。1990年,有车254辆(部分折价给个人承包邮运投递未计),里程643公里。
摩托车邮路
合肥局最早配备摩托车是1956年7月,有西齐牌两轮摩托车1辆,邮电共用于应急业务投交、接发。1960年10月,增加2辆三轮摩托车。用于市内转趟、接发、开箱收取邮件,行程19公里。1964~1974年,因车辆质量、维修存在问题,全部封存。1975年,有车7辆,因利用率不高,行驶里程54公里。1980年摩托车增至13辆,里程突升到407公里,市区的大户段和郊区的乡镇已较多使用摩托车运邮。1985年,由于增配吉普车和小汽车,摩托车下降至3辆,行车里程降至42公里。1990年,有摩托车4辆,多被用于临时加班接送邮件,邮运里程仍维持42公里。
船舶邮路
大清邮政和中华邮政初期,因铁路线建筑较迟,合肥邮政主要依靠水陆(船舶、步班)运输。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合肥~三河、芜湖~巢县~合肥,已有正常的小轮(使用蒸汽或汽油机为动力的木壳、铁壳机动船)定期或不定期带运邮件。民国7年,合肥~安庆的机动船航线也运邮件。日军占领合肥前后,国民党军队和日军先后拆除淮南线,邮政水运利用增多,除定期小轮外,还使用民营帆船带运邮件。
民国34年11月,合肥成为安徽省会,邮运任务增大。新辟合肥~巢县的小轮运邮。民国36年7月,南京中华旅行社组开南京~合肥轮船航线(由长江经杭埠河、兆河入巢湖转南淝河直达合肥)委办运邮。后因战事,航行2个月停班。次年9月,新增合肥~长临河小轮带邮。并保持合肥至巢县、芜湖、三河间水路邮运。
建国初期,仍维持原中华邮政时期水路邮运计划。1949年9月,淮南铁路水裕段修复,全线通车后,邮件转交铁路运输。合肥至芜湖、巢县间水路运邮全部停止。只保留合肥~三河间水运,不定期向忠庙、长临河托运邮件。1959年,水道邮路长为105公里。1964年回升到166公里(当年增加白湖水运邮件)。1965年,降到91公里。1977年后减为45公里(仅维持三河水运)。1978年后,由于邮运汽车逐年增加,最后将仅存的合肥~三河水路邮运线也予撤销,邮件改发自办邮车中转。
汽车邮路
民国25年,合肥局委托公营汽车带邮,有合肥~六安(全长103.6公里)、安庆~合肥(185公里)2线,每车次运邮量50~100公斤。民国28年,有合肥~蚌埠(182公里)、合肥~裕溪口(180公里)、合肥~六安、合肥~安庆4线,分别沟通由蚌埠转皖北,由六安转皖西,由裕溪口经芜湖转皖南,由安庆经长江各口岸转发外省邮件,形成连接省内外邮运网路的重要转口局。运量每车次仍限50~100公斤。如遇雨雪、路面损坏,则时停时复,有时得绕转发运。民国34年11月后,增加合肥~巢县(90公里)、合肥~水家湖(57.9公里)、合肥~立煌(243公里)3线,均限载运100公斤。次年5月,恢复合肥~蚌埠一线,并带运沿途各局轻件。民国36年10月,合肥~浦口公路通车后,也委运轻件。次年6月25日,邮政总局决定由江苏调进汽车2部,正式组开合肥~浦口自办汽车邮路,全长175公里,这是安徽省首次自备汽车运邮。同年10月21日,淮南铁路水家湖~合肥段修复通车,合浦线自办邮车随即撤销。11月,合浦线仍改委办汽车带运,轻件为主,限重200公斤。同年新增合肥~梁园(32公里)汽车邮路,恢复合肥~水家湖,代运轻重件分别提高到200~300公斤。
1949年6月,皖北邮电管理局和公路管理局签订运邮合约,规定“凡公营汽车行驶本区内,统应代运邮件,今后不再另开行人工旱班(步班邮路)”。合肥局交委办汽车代运邮件,以短途为主,轻件(信函)居多。长途、重件采取不定期托运。
1952年,汽车邮路总长273公里,全系委办,发运安庆、六安2线。
1956年,汽车邮路总长1131公里,自、委办路线共有8条。其中于当年10月8日组开合肥至安庆自办邮路(逐日对开,全长190公里),为建国后省内第一条自办汽车邮路。另有至蚌埠等7条委办汽车邮路。自办邮路仅占邮路总长的16%。
1965年,汽车邮路总长3050公里,其中自办965公里,占总长31%。自办委办路线19条,其中自办5条。1964年先后新开辟合肥至六安(87公里)、天长(254公里)、全椒(125公里)、寿县双桥(130公里)等4线,原合肥至安庆延伸至宿松。委办14条中,无为等7条随车派员押运。
1972年,汽车邮路总长3079公里,其中自办1434公里(含市内汽车邮路77公里,下同),占总长的46%。自、委办路线调整为14条,其中自办为6条。本年新增开合肥~阜阳(280公里)、合肥~无为(210公里)2线。原有路线中,1966年后撤销合肥~全椒、合肥~寿县双桥2线,改组合肥经淮南至寿县(157公里)一线。委办保持去和县、蚌埠等8条,其中自押2条。
1975年,汽车邮路总长2971公里,其中自办1710公里,占总长57%。自、委办路线15条,其中自办为7条。5月1日,新增开合肥至南京自办邮车,每天对开,邮路全长220公里,为建国后省内最长的省际自办汽车邮路。合肥经淮南至寿县撤销,改组合肥~霍丘(290公里)。委办路线8条不变。
1976年以来调整的路线有:合肥经安庆至宿松调整为合肥~安庆(220公里)、合肥~宿松(290公里),合肥~霍丘调整为合肥至六安、金寨(176公里),合肥至寿县、霍丘(198公里)。1976年3月,由蚌埠组开至合肥(180公里),原合肥~无为、合肥~阜阳2线相继于1978年、1979年撤销。1978年1月新开合肥~枞阳(230公里)一线。
1980年,汽车邮路总长2232公里,其中自办1751公里,占总长78%。自、委办路线10条,其中,委办减为4条。
1984年5月,合肥~枞阳线撤销,改为合肥~庐江白湖(塘串河,132公里),连同原有的合肥至安庆、宿松、金寨、霍丘、天长、南京共为7条,委办路线仅存合肥~岳西(194公里)1条。1985年,汽车邮路总长1971公里,其中自办1777公里,占总长90%。
1986年2月,上海组开至合肥(460公里)不定期的长途接力(集装箱)邮运干线。1987年7月,增开合肥~武汉一线(466公里),为第二条省际汽车邮路。将原合肥~霍丘调为合肥至六安、金寨、霍丘,原合肥~金寨调为合肥至淮南、寿县。不久又将原合肥至六、金、霍及至淮、寿二线调为合肥至六安、金寨,合肥至淮南、霍丘。连同原有的合肥~安庆、宿松、天长及省际干线共为8条。委办仍保持去岳西1条。1989年11月,新开合肥~郑州(590公里)一线,省际邮运干线达到3条。同年12月,由阜阳组开至合肥(280公里)省内干线邮路,另由上海邮运分局不定期组织浙江湖州~合肥疏运邮件路线。是年底,省局已确定撤销327/8次蚌芜线铁道邮路后,组开合肥~芜湖自办汽车邮路(155公里,1991年1月运行)。1990年,汽车邮路总长2622公里,其中自办2428公里,占总长93%。自、委办路线增至9条,其中自办8条。
火车邮路
合肥地区使用火车运邮,始自民国24年7月淮南铁路建成试运时,唯车次不正常。次年1月,淮南铁路全线(由田家庵至裕溪口全长213.5公里)通车后,田合段比较正常托运邮件。民国26年,国民党军先后拆除水家湖至裕溪口段和淮南通往水家湖段。火车载邮告停。民国31年6月,日军修复水合段,铁路运邮恢复。因战时路基损坏,抗战胜利后,水合、合裕段再次中断行车。合肥邮局于民国34年11月,开辟合肥~九龙岗(87公里)间日步班,接转蚌田线火车中转合肥邮件。民国34年12月,改开合肥至水家湖(57.9公里)的昼夜兼程步班(间而使用架子车班),接转水蚌线中转合肥的轻、快邮件。民国37年4月5日,合肥邮局正式在水家湖设立邮件转运组,驻点与水蚌段邮车交换邮件。同年10月,水合段火车修复通行,转运组撤回。合肥局派押183/4次车,租用车厢15立方米运邮,1949年1月停用。这一时期,除淮南铁路北端经蚌埠中转衔接津浦线南北方邮运外,其南端是经由芜湖中转衔接苏、浙、沪和皖南各地邮件。
1949年2月,淮南铁路线蚌水、水合两段正常运行。蚌埠邮局先后在浦合123/4次、181/2次车租用15及20立方米容间押运蚌合间邮件,合肥邮局在火车站设立转运组负责站台交接。同年9月6日,合裕间合巢段先行修复,水合段火车延长至巢县,合肥局利用原邮政车厢派押水、合、巢段邮件转运交换,直押铁道邮路138公里。9月30日,淮南全线(自蚌埠至裕溪口,全长258公里)正式通车,改由蚌埠邮局全程押运邮件,与地面局直接交换、中转。
1950年1月起,由蚌局先后派押蚌裕、蚌合间运行的311/2、317/8、423/4、418/9次火车附挂的邮政车。
1954年,洪水阻断淮南铁路,蚌、合2局先后在年家岗、水家湖设立邮件转运站,使用铁路局小电车,多次、小批、艰难地转运蚌田、蚌合间邮件,维持邮政通信畅通。
1965年合肥局先后派押合蚌(131公里)、合裕(117公里)往返4车次邮件中转交接。另由蚌局押运蚌裕全线(248公里),合肥站台交接。直押铁道邮路248公里。
1971年7月2日,合肥局派押裕徐205/6次(裕溪口~徐州,全长452公里)邮政车厢(容间为30立方米),是淮南线连接津浦线,也是合肥局首次派押最长的铁道邮运线。同年蚌埠局派押的有蚌裕317次(30立方米)、蚌合323次(15立方米)、裕蚌324次(30立方米)、合蚌88次(15立方米),省机要局派押的合蚌318次(5立方米),均由合肥局在站台交换邮件。
1975年8月,合肥局派押的裕徐线改335/6次车(30立方米),蚌埠局派押的合沪204(20立方米)、419/420(20立方米)、423/4(40及20立方米)各次车,运经合肥交接邮件。本年直押铁道邮路452公里。
1978年7月1日,停押355/6次裕徐邮车。8月1日开始派押合京127/8次火车自备邮政车厢。另蚌埠局派押的合沪204(20立方米,使用合蚌段)和蚌芜219(30立方米)、417(30立方米)、418/9(30立方米)、423/4(40及30立方米)均使用蚌合段;芜阜408/9(40立方米)、阜芜410/407(40立方米)各次车,运经合肥交换邮件。1980年,直押铁道邮路1107公里。
1985年6月,除直押合京127/8次火车邮件外,增押合肥经淮南至上海395/6次(30立方米)火车邮件。蚌局派押车次调整利用有:合沪90次,蚌芜327、523、527,芜蚌526、528,阜芜357/8各次车,均在合肥交换邮件。年底直押铁道邮路1640公里。
1987年4月1日,派押新增合淮(北)562/561次(30立方米),撤销合沪395/6及324/3(变程车次)。租用合蚌360/357(359/358)次(60立方米)。另有蚌埠局租用合沪324/1次、阜沪322/3次(均30立方米)隔日运行(合沪90次等部分车次调整或撤销)。
1990年1月,除直押合京127/8次外,新增派押合芜北521次(30立方米),单程运邮。蚌芜北327/8次仍租用整节行李车运邮。直接派押的铁道邮路1623公里。另由蚌埠局派押的合蚌526/6、沪合390/389(整节)、合沪324/1(322/3)(整节)等车次,运经合肥接转邮件。
航空邮路
中华邮政利用航空载邮始自民国9年4~5月,时在宁沪、宁津、京津3线试飞带邮。次年7月1日开辟北京至济南一线时正式开办航邮。合肥经芜湖、南京中转使用一线或一段试办寄发航空邮件。
民国18年7月21日沪汉航线开航,途径芜湖,开始带邮发往上海、南京、汉口等地。合肥航空邮件经芜湖中转。沦陷后的安庆设有简易军用机场。民国28年4月起,日伪开辟华中、华北航线。此间合肥与沦陷区各局的航空邮件,经安庆或由水陆路经南京中转。立煌(今金寨)成为战时省会后,建有军用机场和空军站。民国33年,重庆飞往立煌、福建长汀的便机,随机带邮。合肥后方的城镇邮局通过立煌中转,寄发航空邮件。
由于铁路、公路战时破坏严重,抗战胜利后,航空邮运畸形发展。民国36年,全国航空邮运中心局增到46个。合肥寄发外地的航空邮件分别经水陆路汇经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局中转各地。5月2日,邮政总局得悉“中航”一客机,由上海起飞,经福州、南京至汉口,次日返航途经合肥,即令合肥局与机场商洽空运邮件。
1957年1月1日,上海经合肥、徐州至北京班机通航,合肥随机委托运邮。同年2月26日,合肥至阜阳试航成功,3月4日正式委运轻件、报纸等邮件,为省内第一条航空邮运路线。1959年1月30日,合肥至芜湖试航,并首次对宣城、宁国空投报纸,后又对青阳、马鞍山、屯溪等地空投。11月11日,合肥至芜湖、屯溪正式通航时即委运邮件,不久停飞。1961年2月20日复航(周一、三、五),1964年再次停航。1964年5月1日,开辟合肥至安庆、屯溪一线后随机运邮(1974年停航)。1965年8月10日,合肥~北京、合肥~上海民航班机也曾委运轻件。1966年6月后,航空邮件停运。
1979年4月1日,上海~合肥、武汉及上海~合肥、郑州同时开航运邮。1980年4月利用航空班机共5条,包括沪合京5105/6(周一、四)、沪合济京5107/8(周三、五、日)、沪合汉5307/8(周四、日)、沪合郑5309/5310(周三、六)、省内合安屯5541/2(周一至六)。直通航空邮路(屯溪)1条(380公里)。
1981年4月,合肥至屯溪、杭州、上海通航带邮。1983年4月,北京至合肥、郑州、西安等线相继通航带邮。1985年4月,利用航空班机共7条,包括沪合京5105/6(周一、四)、沪合汉5309/10(周二、五、日)、沪合广5341/2(周二、六)、沪合5541/2(周三、六)、沪合5547/8(周四、六)和直通航路(上海、屯溪)2条(792公里)。
1985年9月后,合肥至南京、郑州、西安及合肥至武汉、成都,北京至合肥、广州,合肥至杭州、福州,合肥至青岛、大连,合肥至杭州、长沙、桂林,合肥至黄山、厦门、南昌先后启航,各线航机均定期携邮。1990年底利用航空班线11条。包括沪合京5105/6(周一、四)、京合5139/40(周二)、沪合汉5309/10(周二、四、六、日)、沪合广5341/2(周三、五、七)、成汉合5407/8(周一、三、五)、沪合5541/2(周一)、合厦5559/60(周一、五)、沪合5571/2(周一、五)、合福5575/6(周三、日)、广大青合5609/10(周一、四)、沪合郑太7501/2(周六)等线载邮。另省内航线保持合肥至黄山一条。合计直通航空邮路(北京、上海、成都、福州、厦门、广州、黄山)7条,5954公里。
合肥自办汽车邮路一览表

合肥派押铁道邮路一览表

合肥市委运航空邮路一览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