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轮胎制造
合肥生产机动车辆专用橡胶轮胎,始于1959年。时生产企业是安徽省橡胶轮胎厂。产品有7.50—20汽车外胎。
该厂始建于1957年10月,初名为安徽省交通厅合肥橡胶厂,同年9月更名为安徽省橡胶轮胎厂。1958年9月投产26×2.1/2力车外胎,1959年始生产汽车外胎,至1965年,累计生产汽车、拖拉机专用轮胎5万余套。1967、1968年,该企业生产持续下降,年总产值下降幅度达26%。1969年,该厂被纳入重点技术改造单位,由国家拨款225万元,按年产9.00—20汽车轮胎5万套,26×2.1/2手推车胎15万套的规模设计,建厂房、置设备,至1974年,全厂建成炼胶、成型、硫化、翻胎、动力、机修6大车间,主要生产设备达124台(套),轮胎生产的五大工艺设备基本齐全,动力机械总能力达到2984千瓦,汽车轮胎成为企业生产的主导产品。
1975年和1983年,该厂又进行两次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两次技术改造,累计使用资金近3千万元,增建厂房2.6万平方米,生产轮胎设备按设计生产工艺和规模填平补齐,并从日本、美国和西德引进具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和检测设备。企业生产能力,由1975年年产20万套汽、拖轮胎规模,提高到年产汽、拖轮胎50万套,手推车胎100万套,自行车胎80万套的生产规模。
1985年底统计,该厂生产区共占地15.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辖6个生产车间、2个辅助车间、18个职能科室,有职工18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0人,占职工总人数6.5%。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772万元,净值3022万元。主要生产设备近360台(套)。其中属大、精、稀设备33台(套),占设备总数9.2%。动力机械总能力达万余千瓦。主导产品有载重汽车胎、轻型载重汽车胎、工程车胎、农用车胎、摩托车胎、手推力胎等,共6大类26个规格近60个品种。其中载重汽车胎和轻型载重汽车胎被国家化学工业部评定为B级产品。当年总产轮胎38万套,完成产值逾亿元,实现利税3110余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64万元。
该厂自1958年建成投产起,至1985年底,累计生产汽车、拖拉机专用轮胎201.57万套,手推车胎542.4万套,自行车胎209.51万套。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68亿元,累计实现利税1.75亿元。利税总额相当企业总投资的16倍。生产利润年均增长速度达27.8%。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橡胶总厂领导,为安徽省“千万财团”企业之一,亦是国家在安徽省暨合肥市唯一生产轮胎的定点企业。
轮胎翻新
1957年7月,合肥市自行车生产合作社分组成立的飞轮合作社,承接轮胎翻新和修补业务,为合肥轮胎翻新生产之始。1958年6月,该社改建为合肥红旗机电修配厂,轮胎翻新生产渐止。
此间先后建立的安徽省交通厅和商业厅橡胶厂,亦进行轮胎翻新生产。1973年,安徽轮胎厂翻胎车间划出,扩建为安徽省汽车运输公司轮胎翻新厂,规模为年产翻新胎3万只,约为原车间年翻胎量的3倍。1976年7月,该厂全面建成投产,当年翻新胎1929只,总产值15.95万元。其翻新胎质量,据1983年全国翻胎协作组统计,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三。1984年9月,该厂更名为安徽省合肥市轮胎翻新厂。
1985年底统计,该厂共占地3.39万平方米,有职工近19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人,占职工总人数7.49%。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21.28万元,净值161.32万元。主要生产设备85台(套)。其中翻胎专用设备48台(套)。产品为尼龙轮胎、钢丝轮胎翻新和修补四大类,规格为1200—20至6.00—16等共14个品种。翻新胎优质品率达99.3%,修补胎优质品率达98.6%。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8.9万元,实现利税33.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万余元。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交通局领导,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轮胎翻新专业厂。
自行车胎生产
合肥生产自行车胎,始于1970年,时生产企业是合肥前进轮胎车辆修配社。该社于1965年始产橡胶杂件,1970年试产自行车内外胎,1972年定向生产合肥自行车厂王冠牌自行车内外胎,年产量2.5万套,社名亦由此改为合肥前进橡胶厂,成为合肥市生产自行车内外胎的专业厂。
1985年,该厂先后完成自行车内外胎主生产线设备改造任务,形成4条内外胎生产流水作业线,使自行车内外胎年产能力达到90万套。
1985年底统计,该厂共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有职工32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含管理人员)近30人,占职工总人数15%。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4.8万元,净值84万元。当年生产自行车内外胎30万套,另产翻新胎0.5万套,完成工业总产值373万元,实现利税48.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2万元。企业为集体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第二轻工业局领导。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