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橡胶制品工业是在橡胶制品修补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49年以前,合肥橡胶制品修补业,无专营店铺。匠人或居家接揽活计,或沿街设摊点,或走街串巷。修补的橡胶制品多为一般生活用品。1949年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橡胶制品修补业也日渐兴旺起来。1951年11月,几名匠人在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于崇德街154号(今东市区蚌埠路)开设合肥有史以来第一家私营合作补胎厂。至1953年,此类轮胎修补厂发展到8家,从业人员近百人。当时,这类厂的规模都很小,实际只是合作社组,全为手工作业。成立于1957年7月的合肥飞轮自行车合作社,规模有所发展,职工达到50人,除了承接橡胶制品修补业务外,并从事轮胎翻新业务。1958年8月,该社发展为合肥红星橡胶厂,职工达到80余人,并置有十几台加工橡胶制品的专用设备,生产三角带,平板车胶带和橡胶杂件制品等,年产值达30多万元。
合肥橡胶制品工业从起步到1962年,先后增建3家专业厂,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38万元,职工总人数达到1460余名,产品有人力车胎、三角带、橡胶底解放鞋及橡胶杂件制品等。年工业总产值逾900万元。
1966年“文革”运动开始后,合肥橡胶制品工业生产急剧下降。至1968年,主要生产企业劳动生产率比1966年前平均下降45%。1969年后,生产情况有所好转。1973年,安徽省橡胶轮胎厂翻胎车间扩建为安徽省汽车运输公司轮胎翻新厂。至1976年,合肥橡胶制品工业企业增至5家。此间,安徽省橡胶轮胎厂发展变化较大。国家先后投资700余万元,对该厂进行两次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厂房建筑面积扩增8万多平方米,建立了炼胶、成型、硫化、压延、内胎、力胎、动力和机修等8大车间,增置了140立升密炼机、四滚压延机、半自动包边压滚成型机和双模定型磁化机等一批具国内先进水平的专用生产设备。主导产品转向汽车和拖拉机轮胎,年产量可达20万套,成为安徽省唯一生产汽车和拖拉机轮胎的专业工厂。
1979年后,合肥橡胶制品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总产值以年均增长19.1%的幅度上升。小件产品逐渐转向中、小企业生产。产品销售进入国际市场,行业形成以国营大型企业为龙头,以中型企业为基础,以乡镇等小型企业为辅助的格局。
1985年底统计,合肥橡胶制品工业计有专业生产企业9家。其中,大型企业1家,中型企业2家,小型企业6家。有5家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总人数近1.5万余人。主要生产设备2187台(套)。其中属大、精、稀设备46台(套)。动力机械总能力达1.91万千瓦。当年总计产汽车、拖拉机轮胎50万套,手推车胎100万套,自行车胎80万套,胶鞋700万双,普通运输带、平板带70万平方米,三角带520万条,翻新胎5万只,橡胶杂件765万件,总产值达1.45亿元,实现利税407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0.97万元。
先后有13项产品获安徽省优质产品证书。汽车和拖拉机轮胎年产量占安徽省同类产品总产量85%;胶鞋、三角带年产量,在安徽省同行中居第一位;工业总产值占安徽省同行业总产值46.2%;利税总额占安徽省同行业利税总额59.97%。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