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以前,合肥民间出产的皮革产品,大部销往上海、南京。
民国20年后,合肥已有几家规模较大的私营皮坊,户年产牛皮革都在350张以上。另产有狗皮夹里、羊皮等。仅牛皮一项,年销往上海、南京的数量就达0.8万张,销售总额约达6~7万元。
1953年统计,合肥尚有皮革坊13家。1955年实行全行业合作化,经组建成立合肥市皮革生产合作社。1956年,由国家投资,并吸收内迁合肥的上海吕金记、李万记、申大和大用4家私营小型企业的资金和人员,成立公私合营合肥制革厂,经1年左右时间的建设,于1957年建成投产。是年,合肥市皮革生产合作社亦并入该厂。时该企业有职工150余名,固定资产68万元。主要产品为牛皮革。1958年,合肥皮鞋厂并入该厂。当年,合肥皮革生产总量约比1957年增长80%以上。
1959年,合肥皮革生产行业在改革制革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猪革生产。猪皮年投水量达6900张。1966年后,合肥皮革行业猪皮年投水量,超过牛和羊皮投水量的总和。
1970年后,合肥皮革行业进一步改革工艺,发展酶法脱毛技术,取代原先采用的双碱脱毛技术。鞣制工艺亦由原先采用的池鞣法改为转鞣制法,从而彻底淘汰了先前沿用的烟熏制革工艺,使制革技术完全实现现代化。“四五”期末,即1975年,合肥市总产重革345.8吨,轻革32.27万米,和1957年相比,分别增长1.57倍和13.4倍。
1978年,合肥皮革业创制的酶法脱毛工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酶法脱毛工艺工序流程:

合肥制革行业采用酶法脱毛和转鼓鞣制工艺进行制革生产,既缩短了产品产出周期,又提高了产品质量。1979年,合肥总产重革345.2吨,轻革13.96万米,分别比上年度增长75%和105%。1983年,合肥制革厂生产的多金属铬鞣剂鞣革和猪修面革,获全国轻工科技二等奖和安徽省科技三等奖。该厂采用酶法脱毛工艺生产的山羊正面革于1984年获合肥市优秀新产品二等奖,并于1985年获安徽省优质产品证书。
1985年底统计,合肥皮革厂共占地6.6万平方米,工业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有职工近4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3%。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68万元,净值351万元,各种生产设备110台(套)。主要产品有猪皮拷底革、猪皮装具革、水牛轮带革、水牛血光皮、猪皮正面革、黄牛修面革、水牛汕浸革、猪皮夹里革、山羊服装手套革等计50多个品种。当年共生产重革532吨,轻革29.74万米,完成工业总产值1384万元,实现利税17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万元。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皮革工业公司领导,是安徽省制革行业中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设备最先进的一家制革专业厂。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