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制革工业源起可上溯至公元前3世纪。当时制革,采取烟熏工艺。20世纪30年代,现代植鞣和矿鞣制革技术由江南沿海一带传入,推动了合肥制革业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合肥制革作坊已发展至20多户,规模较大的有赵余兴皮坊、韩福昌皮坊、裕圣皮坊和亚洲鞋店,每户年加工牛皮革都在350张以上,此外还产有烟熏皮、拷皮、面皮、狗皮夹里、羊皮、葫芦白皮等皮革产品。其中,狗皮夹里、葫芦白皮产品远销上海、江苏等地。当时开业的皮鞋、皮件店铺有50多户,多为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皮革制品主要是皮鞋、皮箱、公文包、枪套等。所用皮革原料,除少量高档的西纹皮、汉文皮由上海、武汉等地进货外,其余均为合肥自产。
1953年,全市有制革坊13户,制鞋店铺32户(有3户以修鞋为主),皮件店铺8户,从业人员150多人,年总产值约达20万元。1955年,制鞋与革履业实现全行业合作化。当年由国家投资,同时吸收上海内迁厂、坊的资金和人员,组建成立公私合营合肥制革厂和公私合营合肥制鞋厂。由此,合肥皮革业进入批量生产革产品和革制品阶段,年产重革375.22吨,轻革9.73万平方米,皮鞋4.68万双。
这一时期,合肥制鞋行业的制革工艺有很大改进,原始的灰碱法脱毛工艺为新的双碱法工艺所取代,并发展了猪皮革生产。至70年代后期,双碱法脱毛工艺又发展为酶法脱毛工艺。鞣制工艺由原来的池鞣发展为转鼓鞣制,先前沿用的烟熏法制革工艺被彻底淘汰。
1980年4月,合肥市第二轻工业局成立皮革工业公司,加强对皮革行业的专业化管理。该公司成立后,先后与成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国家轻工业部毛皮制革研究所开展科技协作和技术攻关,相继研究成功黄牛面革酶脱毛、多金属络鞣剂鞣革新技术,结束了皮革生产长期存在的一脏二臭、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面貌,并提高了制革生产效率。该项技术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轻工科技二等奖和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此间,合肥市皮革行业还试制成功并投人批量生产水牛修饰面革,为充分利用水牛皮资源开辟了新途径。
1983年,合肥皮革行业生产的出口皮鞋,获国家外贸部颁发的荣誉证书。金狮牌山羊正面革和牛面粘胶青年式男鞋,在全省同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双获省优质产品证书。产品除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美国、加拿大、匈牙利、伊朗、伊拉克、赞比亚、日本和香港。
1985年底统计,合肥皮革行业计有全民所有制企业4家,集体所有制企业7家,职工总人数逾2170名。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71万元,净值688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84万元,实现利税397万元。合肥市皮革工业公司下辖全民所有制企业4家,集体所有制企业2家,另辖一皮革研究所和供销经理部。职工总人数近2000名。其中4家国营企业:当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74万元,净值551万元,各种专用生产设备300余台(套)。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87万元,实现利税29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1万元。产品有重革、轻革、工业皮件、民用皮件、皮鞋5个大类。其中重革有底革、轮带革、装具革等22种;轻革有正面革、修面革、服装手套革等58种;皮鞋有男女成人及童鞋300余种;工业皮件有皮结、皮圈传动带等113种;民用皮件有各式箱包、手套、服装等近200种。皮革、皮鞋和工业皮件为主要出口产品。当年,合肥市皮革工业公司所辖企业,总产皮革折合牛皮达18.16万张,重革532吨,轻革29.74万平方米,皮鞋31.47万双。产品优质品率占20%,一等品率占97.5%。出口产品额约占产品总销售额的5%。
合肥解放前夕、初期私营皮件业情况简表

合肥皮鞋行业1973~1985年各年度产量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