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棉纱坯布生产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2),合肥城区曾设有“勤益布坊”。民国3年,在城区县桥街开设的“合肥贫民工厂”,有织机40台。民国24年,合肥生产棉布工厂发展到3家,布坊五六十家,四乡“一耕二织”户有3000余户。年产土布和洋布100多匹。年购进沿海机纺纱1.21万件。1949年,合肥有生产布匹工厂1家,织机22台,职工30余人。私营企业6户,个体338户,拥有铁木织机、木织机400余台,从事布匹生产人员828名。年产值41.9万元。
1950年,合肥市布匹生产由个体、私营,向集体、公私合营、国营方向发展。1956年,全市纺织企业全部改建为国营和集体企业。计有“新生布厂”、“公私合营卫生材料厂”、“江淮棉织厂”、“安全弹花社”(即今“合肥棉织厂”)等。是年,国营企业有职工1331人,年产值554万元。
1956年,“公私合营安徽第一棉纺织厂”建成(1966年改为国营,简称安纺一厂)并部分投产。总投资2400余万元,有纱锭5.046万枚,自动织机1728台,职工3240人。1957年,该厂累计生产棉纱1.7万件、占全省棉纱产量36.9%,生产棉布1630万米、占全省棉布产量15%。
1957年元月,“地方国营安徽第二棉纺织厂”开始筹建,其规模、样式与安纺一厂同。后因资金困难下马。1958年3月恢复建设,半年建成棉纱生产线并投产。1960年8月建成织布生产线投产。安纺二厂全部投资为823万元,比安纺一厂总投资减少30%左右。建设速度比安纺一厂快40%。但遗留问题不少,设备缺件多,开车率为80%。由于先天不足,1958~1978年的20年,安纺二厂比安纺一厂少生产棉纱3.3万吨,少生产棉布22268万米,比例为70∶100。
1966年是安纺一厂、安纺二厂效益最好的一年,两厂合计总产值8820万元,实现利税3650万元。棉纱产量9.277万件,占全省总产量39.8%;棉布产量8937万米,占全省总产量43.6%。
1978~1983年,安纺一厂与安纺二厂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三班改为“四班三运转”(歇人不歇机),前后5年,累计多产棉纱6.14亿件,多产棉布4989万米。
合肥棉纱坯布生产,历经1983~1984年曲折发展,至1985年,形成了以国营企业为龙头,集体企业、乡镇企业齐头并进的格局。1985年底统计:安纺一厂占地面积9.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5.37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有职工520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2人,合同制工人431人。职工总数中,女性占67.6%。下辖6个生产车间、2个辅助车间、27个职能科室、1个附属加工厂和1个劳动服务公司。拥有主要设备2339台,其中,细纱机136台,计5.5万纱锭;拈线机16台,计0.61万线锭;棉布织机1712台。动力机械总能力9345千瓦。固定资产原值2294万元,净值847万元。当年完成工业产值8349.4万元,实现利税1243.4万元,出口额76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1万元。年产棉纱9110吨,棉布4101万米。至1985年建厂29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1.7亿元,上交利税3.24亿元。出口棉纱910吨、棉布3835万米。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纺织工业公司领导,是合肥市纺织工业骨干企业之一。
安纺二厂占地面积10.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8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有职工499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4人,合同制工人463人。职工总数中,女性占69.9%。下辖6个生产车间、2个辅助车间、26个职能科室、1个附属厂、1个劳动服务公司、1个兴华服装厂(1985年后改名为“安徽童装厂”)。拥有主要设备2134台,其中,纱锭6.07万枚、线锭1.59万枚、布机1403台。动力机械总能力8518千瓦。固定资产原值1947万元,净值804万元。当年完成工业产值7796万元,实现利税1101万元,出口额52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3万元。至1985年建厂27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0.73亿元,上交利税3.03亿元,出口棉纱坯布创汇额达785.3万美元。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纺织工业公司领导,是合肥市纺织工业骨干企业之一。
印染布生产
清朝以前,合肥民间长期采用稻草灰、皂角叶等作布帛染料,染灰色和蓝色棉布。清道光三十年(1850)后,合肥有了专业染制花布的“汉坊”。汉坊业主将棉纱放给城乡机织户,织成统一尺寸的土布,然后收回来,用桐油纸镂空花式样板框套在布帛上,把伴匀的豆腐、石灰涂抹在空白处,晒干后浸入染缸上色,捞上来再晒干,击碎豆腐、石灰,清漂晾干即成轧花。民国9年“洪运记染坊”用化工原料染仿阴丹士林布。民国24年,合肥染业有42户,其生产染色布、印花布都是手工操作。染色布、花布的后整理加工由专业“踹坊”完成,即用马鞍形大青石轧光、压平。
1955年,在安纺一厂东面筹建“合肥印染厂”。翌年,“公私合营上海美光印染厂”迁入。美光厂股金59.8万元,国家投资173.8万元,正式成立“公私合营合肥印染厂”。同年9月投产,职工255人,一条漂染生产线。1958年生产漂白布、染色布3788万米,占全省同类产品总产量84.6%。
1964年,国家继续投资1037万元,增建印花布车间,1965年建成投产,年产量达6438万米,占全省印染布总产量79.4%。企业更名为安徽印染厂。
1985年,安徽印染厂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6万平方米。有职工2290人,其中合同制工人30名,工程技术人员77人。下辖4个生产车间、1个总机械部、24个职能科室、1个劳动服务公司。拥有主要生产设备97台(套),动力机械总能力7028千瓦。固定资产原值2963万元、净值205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9604.4万元,实现利税1105.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3万元。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纺织工业公司领导,是合肥纺织印染工业骨干企业之一。该企业至1985年建厂29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2366亿元,上交利税2.23亿元。出口印染布2309万米。
色织布生产
在清朝中期,合肥就有将纱先染色再织布的手工作坊。民国9年,洪运记染坊开始用化工颜料染纱,后织成数种颜色的条格布。民国36年,合肥在非沦陷区开设官办平民纺织厂,主要产品为色织布。该厂在抗战胜利后迁回合肥城内,更名为大生染织厂,日产条格布360米。1949年后,大生染织厂为地方政府接收,改称新华染织厂,1954年被合并转产。
1966年,国营长江制线厂与公私合营桐城县五丰线厂合并后,在安徽印染厂援建下成立合肥染织厂,成为合肥市第一家全民所有制色织布生产企业。时企业有职工452人,自动织布机34台,铁木织机15台,固定资产129万元,年生产104万米色织布及其他色纱线团,年产值306万元。
1967~1970年,该厂产值徘徊不前。1971年,该厂增置60台多臂多梭织布机,翌年产值增至400万元。其后5年又徘徊。1978年生产形势好转,年递增产值100万元。1982年,产值达到911万元,利税106.9万元,产值和利税分别比1972年增长1.28倍、1.30倍。
1985年,该厂深化内部改革,在生产第一线实行计时工资制,工时利用率提高20%。同时扩大新产品生产,新产品占全部产品41%。此外,该厂还引进英国花式绒线机,生产外贸拉绒布,当年产品出口额达7.73万元。
1985年底统计:合肥染织厂占地面积3.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职工743人,其中,合同制工人31名,工程技术人员16名。下辖5个生产车间和16个职能科室、1个销售门市部、2个附属厂。拥有主要生产设备166台,线锭3664枚,动力机械总能力1599千瓦。固定资产原值294.5万元,净值155万元。当年产色织布53.8万米,染色布202.7万米,纸纱团394万只,涤纶宝塔线3.2万只,涤纶线团779.7万只。年产值890.4万元,其中出口产品额占7.73万元人民币。上交税金40万元,实现利润8.5万元。至1985年建厂30年,累计完成产值12543万元,上交利税1128.7万元。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纺织工业公司领导。
棉制品生产
毛巾合肥生产机织毛巾始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3),时合肥人洪明炯将其族叔从国外带回来的毛巾拆散,察看经纬编织组织,多次试织,首批织出360条毛巾,投放市场后很快销售一空。其后洪在三河镇创办全省第一家勤益毛巾厂。清光绪三十四年(1910),洪去南京三牌楼开设洪运记毛巾厂,有木织机70多台,雇工近百人。后因辛亥革命失败,洪资产全失,遂返回老家卖掉田亩计200多银元,自制木织机20台,在合肥大东门外继续开办洪运记毛巾厂。后因国外与沿海地区的毛巾输入合肥,洪遂与他人合资生产毛巾、布匹,厂名改为华阳毛巾厂。
1967年7月,合肥毛巾厂在原合肥废棉加工厂毛巾车间的基础上扩建成立,成为合肥第一家机织毛巾企业。时该厂有毛巾织机30台,固定资产原值27.2万元,职工240名。当年产毛巾137.2万条,产值99.6万元,亏损6.1万元。
合肥毛巾厂从1972年起,试产高档毛巾、提花毛巾被、地巾、浴巾等。其中高档小方巾、彩条巾首次出口。至1976年,累计实现利润4.5万元,最高年份产值比建厂初期增加1.8倍。
1985年统计,合肥毛巾厂占地面积3.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职工969人,其中,有合同制工人58人,工程技术人员11人。下辖4个生产车间,1个附属知青厂,3个销售门市部和12个职能科室。拥有生产设备610台,动力机械总能力754千瓦。固定资产原值209万元,净值125万元。当年完成产值619.9万元,实现利润76.1万元,上交税金37.6万元。总产面巾、浴巾397.9万条、毛巾被29.5万米、地巾1.1万条、床罩1.3万条。产品有6大类133个花色,其中有3个产品获部优奖、35个获省优奖。年产量占全省同行业生产总量22.5%。至1985年建厂19年,累计完成产值5912万元,上交利税490万元。出口毛巾29.74万打、地巾23.89万打、毛巾被0.4万打。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纺织工业公司领导。
被单民国37年,合肥大生染织厂采用阔幅铁木织机,试产5市尺宽彩条被单,成为合肥生产被单产品的最早企业。
1969年,合肥被单厂成立。合肥被单厂前身是光荣织毯厂,该厂1957年有职工145人,固定资产10.54万元,年利润0.08万元。1969年,职工增至433人,固定资产增至27.2万元、年利润增至5万元。为合肥解放后兴建的第一家专业生产被单产品国营企业。
该厂从1979年起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配套成龙,并开发新产品。其中五尺彩条被单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1985年底统计,合肥被单厂占地面积2.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职工总人数854人,其中,有合同制工人244名,工程技术人员7名。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86.7万元,净值189.9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被单织机114台,其中有6台提花织机。另有绞纱高温高压染色机5台,自动卷纬机6台等。动力机械总能力1086千瓦。产品有印花被单、彩条被单、提花线毯等。当年生产被单84.9万条,提花线毯5.5万条,年产值510万元,出口额184万元,实现利税85万元。至1985年7月建厂23年,累计完成产值6235万元,上交利税722.6万元,出口被单183万条。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纺织工业公司领导。
手帕1958年7月,安徽商业厅投资2万元,建立地方国营合肥手帕厂,填补了安徽省手帕生产空白。该企业于1963年后陆续购进1511型自动织机和多梭箱织机52台,淘汰原有的人力铁木织机,生产手帕品种有织条、缎条、印花等。1966年,手帕产值达到72.3万元,比建厂初期增长30%。实现利税21.2万元,比建厂初期增长9.31倍。
“文革”10年,该厂生产徘徊不前,1974年出现亏损。1980年后,该厂生产回升。1983年,手帕产值突破200万元,实现利润22.07万元。产品首次出口外销。1984年,该厂开发茶巾产品,出口外销2.4万条,出口额达13万元。1985年总产值比上年度增长38%。该厂生产的42支40×40cm男式织条手帕,获省优质产品奖。
1985年底统计,合肥手帕厂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74万平方米。下辖4个生产车间和10个职能科室。职工总人数490人,其中,有合同制工人38名,工程技术人员5名。拥有主要生产设备98台,动力机械总能力368千瓦。固定资产原值70.1万元,净值22.9万元。当年生产各类手帕、茶巾829.2万条,完成产值182万元,上交税金17.9万元,实现利润7.5万元。至1985年建厂28年,累计完成产值2931.7万元,上交利税380万元,总出口产品额达51万元人民币。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纺织工业公司领导。
线、带、袜织品清宣统十年(1919),合肥城区有革昌织袜厂、杨裕发织袜厂等。织袜所需原料大都来自日本。其后,洪明炯自染自制仿丝光线。其品质可与日本货媲美,价格便宜,为“仁爱”等袜厂订购包销。20年代末,合肥纺织业抵制日货,洪家的丝光线销路大增。2年后,国外、沿海“洋袜”逐渐占据合肥市场。民国23年,合肥城区仅剩下2家织袜厂。至1949年,合肥市计有私营制线户21户,打线车19台;织袜户33户,织袜机64台。
1957年,由于织袜、制线等业由个体走向集体生产,生产效率提高。袜品年产量达18万双,比1949年增长3倍多。制线织带年产值达2.7万元,比1949年增长近4倍。1969年,合肥织带厂和合肥制线社合并成立合肥织带制线社,合肥针织生产合作社改建为合肥新华针织厂。此间,合肥制线、织带、织袜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1985年底统计,合肥织带制线厂占地面积0.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23万平方米,职工169人。拥有生产设备207台(套),1200枚线锭,动力机械总能力110千瓦,固定资产原值66.6万元。产品有纯棉线、鞋底线、花绳、扁松紧带等。当年产棉、涤纶线线团、宝塔线、线圈等362吨,织带1730万米,年产值92万元,实现利润1.24万元。
合肥新华针织厂占地面积0.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12万平方米,职工146人。拥有生产设备37台(套),动力机械总能力33千瓦,固定资产原值20.5万元,净值14.4万元。主要产品有“白兔牌”男女及儿童弹力袜,计12种规格。当年产各种弹力袜23万双,完成工业产值71万元,实现利润0.52万元。企业为集体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第二轻工业局领导。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