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市级管理机构
工厂工作委员会中共合肥市委工厂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52年8月,(初名为工厂管理委员会),为合肥市成立最早的管理全市工业生产的领导机构。首任领导(党组书记)由时任中共合肥市委第一政委吴綪兼任。内设机构有组织科、宣传科和手工科。中心任务是加强对全市各工业生产单位的领导和管理,组织、协调和发展生产,尤其是发展手工业生产,以满足城市居民对日用工业品的需求。该机构于1954年元月更名为市委工业部。
市委工业部中共合肥市委工业部设于1954年元月,内设机构有工业科、轻工业科、基本建设科、宣传科、干部科和秘书科。内设机构数较先前增加了一倍。该机构于1956年4月更名为市委工业交通工作部。
工业交通工作部中共合肥市委工业交通工作部,设于1956年4月,首任部长由时任中共合肥市委副书记范涡河兼任。1959年4月,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单设交通部,原工业交通工作部改为工业工作部。1961年,因受“大跃进”运动和自然灾害影响,合肥工业生产大幅度下滑,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工业、交通两部于当年5月复合并为一部。此间,工业管理的重点是清理整顿停产和下马企业,调整和落实工业生产计划。1954年9月,遵照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成立工交政治机构的指示精神,合肥市工业交通工作部于1954年9月更名为中共合肥市委工业交通政治部。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运动,该机构受运动冲击,于当年5月撤销。
市工交组合肥市革命生产领导小组工交组,成立于1967年3月,1967年4月更名为市工委生产指挥部工交办公室。1968年合肥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该机构更名为市革委会工交组。其后又三易其名:1969年9月改名为市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工交组;1973年1月改名为市革委会工交小组;1976年1月改名为市革委会工交办公室。后于1979年5月撤销。
市经济委员会合肥市经济委员会(简称“市经委”)成立于1979年5月。1980年,在部分企业中开展改革企业管理体制试点,及时地将工作重心转向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速发展工业生产的主轨道。1983年,市经委内设机构由科、室改为处、室,并增设总师办公室。
合肥市经济委员会机构示意图(1987年)

行业管理机构
合肥市食品工业公司合肥市食品工业公司成立于1983年10月。时下辖合肥酒厂、合肥啤酒厂、合肥永康食品厂、合肥好华食品厂和合肥味精厂。至此,合肥食品工业形成独立的工业系统。
1985年底统计,该公司共下辖6家国营企业,职工总人数达6700多名。生产的产品有饮料酒、无酒精饮料、糕点、糖果、油脂、调味品、酶制剂和代乳品等。共8个大类20余个品种系列(不含口外企业)。合肥食品工业公司下辖的5家企业,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不含公司研究所实验厂)2752.2万元,净值2302.2万元。
合肥市纺织工业公司合肥市纺织工业公司,起于1966年2月成立的安徽省合肥市棉纺织印染总厂。时总厂下辖纺织、印染、针织、纺织机械配件等5家分厂。附设有职工医院、子弟小学和幼儿园等。职工总人数达8000余名。拥有纱锭10.5万枚,线锭2.55万枚,织机0.32万台,为当时安徽省规模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
1978年5月,该总厂改设合肥市纺织工业局,原纺织印染总厂名称保留,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承担对全市15家归口企业统一领导和管理。1983年,该局改设公司。1985年底统计,该公司共下辖14家生产企业,职工总人数2.5万名。拥有固定资产1.4亿元,现代化织机355千台,纱锭14.6万枚,线锭2.45万枚。
合肥市第一轻工业局合肥市第一轻工业局前身是1958年8月成立的合肥市轻工业局。1961年4月,手工业从轻工业划出,单独设局。此间,合肥市轻工业局管辖的行业有纺织工业(不含安纺总厂)、食品工业、日用化学品工业、日用硅酸盐工业以及各种日用品加工业。1962年,合肥市轻工业系统共有28家企业,职工1.75万人,年产值近1.1亿元。
1963年6月,合肥市轻工业局与重工业局合并,成立合肥市工业局。1969年,轻工业复划出,成立合肥市轻工业革命委员会,下辖企业45家。同年3月,手工、轻工两行业机构合并,下辖企业达104家。同年10月,手工、轻工行业复分离,各自单独设局。1978年初,合肥市轻工业局更名为第一轻工业局。此间,从一轻系统划出纺织、塑料、制革、印刷等15家企业,同时划进自行车、食品等4家企业。1980年底,自行车、烟草行业由一轻系统划出。1983年10月,又有5家食品加工企业从一轻系统划出。至1985年底,合肥市一轻工业系统,计有企业28家,职工1.3万余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亿元,净值近9700万元,各类生产设备近4000台(套),生产线46条。
合肥市第二轻工业局合肥市第二轻工业局,起于合肥市人民政府手工业管理科。1954年11月,在原科级建制基础上升格,成立合肥市手工业管理局。1958年底,该局撤销,其所属企业分别划归机械、轻工、冶金、商业等系统和城市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4月,合肥市手工业管理局恢复。其所辖企业经过多次调整,至1965年底,总数达80家。其中国营工厂11家,合作工厂7家,生产社62家。
1969年元月,市手工业管理局并入市轻工业革命委员会。同年10月,成立市手工业革命委员会。1972年恢复合肥市手工业管理局建制。1978年初更名为市第二轻工业局。1985年底,合肥市第二轻工业局下辖工业企业60家(不包括新办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
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1家,集体所有制企业49家。全系统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9000余万元,净值6400余万元。拥有各类生产设备6000余台(套),其中具有80年代技术水平的生产设备占23.3%。
合肥市化学工业公司合肥市化学工业公司起于1959年8月成立的合肥市化学工业局。该局时下辖企业有合肥化工厂、江淮制药厂、合肥油脂化工厂、合肥综合化工厂、合肥化肥厂、江淮化肥厂和合肥熔剂厂等。当年,该系统正在建设中的年产2000吨合成氨和2万吨氮肥等项目,已有部分投产,故化肥和化学农药等年产量均较上年度增长30%以上。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186万元,比计划增长2.63%。
1961年12月,合肥市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两系统合并,成立合肥市重工业局,后并入合肥市工业局。1970年10月,化工与电子行业合并,成立合肥市电子化工局。1975年3月,化工、电子行业分开,恢复成立合肥市化学工业局。当时该局下辖企业有合肥化工厂、合肥农药厂、安徽轮胎厂、合肥胶带厂、合肥制药厂、安徽兽药厂、江淮化肥厂、合肥蜀山化肥厂和合肥保险粉厂等。当年全市化工工业总产值达到1.7亿元(含口外化工企业。下同)。主要产品年产量:合成氨0.79万吨,化肥3.59万吨,磷肥0.56万吨,化学农药0.66万吨,烧碱1.48万吨,纯碱0.3万吨。
1983年9月,合肥市化学工业局撤销,分设橡胶工业公司和化学工业公司。化学工业公司下辖企业有合肥化工厂、合肥农药厂、江淮化肥厂和合肥化肥厂。1985年10月,增辖江淮磷矿。
1985年底统计,合肥市化学工业公司,共下辖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5家,职工总人数740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084万元,净值6346万元。
合肥市医药工业公司合肥市医药工业公司起于1981年12月成立的合肥市医药管理局。该局成立后,原属商业、纺织等系统的医药经销、医药器材生产及制药单位,统划归医药管理局领导。
1983年12月,合肥市药医管理局更名为合肥市医药工业公司,隶属合肥市经济委员会领导。1985年统计,该公司共有制药企业11家(含医药采购供应和医疗器材产销单位),职工0.46万人。全行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275万元,净值3022万元,各类生产设备2547台,动力机械总能力1.6万余千瓦。
合肥市橡胶工业公司合肥市橡胶工业公司,成立于1983年10月。该公司成立后,安徽轮胎厂、合肥橡胶厂、合肥胶带厂、安徽省化工橡胶机械厂等4家企业归口该公司领导。由此,合肥市橡胶制品工业成为独立的工业系统。
合肥市橡胶工业公司成立后,即围绕加强企业管理、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中心,开展企业整顿和规章制度建设,使所属各企业的生产秩序、企业管理、经营状况等,在当年即达到省、市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的标准。1984年,该公司机构与安徽轮胎厂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既承担行业管理职能,又具体负责安徽轮胎厂的生产经营。
1985年底统计,该公司下辖企业4家,职工总人数4200余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14.3%。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184.4万元,净值3976.2万元,主要生产设备近700台(套)。
合肥市塑料工业公司合肥市塑料工业公司,成立于1980年4月。1981年,该公司由企业性质转为行政性公司。1984年7月,复转为企业性公司。1984年8月再次转为行政性公司,同年12月,升格为局级公司。由此合肥市塑料制品工业企业全部归口该公司统一领导和管理。
1985年,合肥市塑料工业公司共下辖8个塑料制品生产厂、1个塑料模具厂和1个塑料研究所,总计有职工23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2人,占职工总人数5.3%。全公司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29.8万元,净值1378.5万元,主要生产设备636台(套)。
合肥市一机公司合肥市一机公司,全称合肥市第一机械工业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其前身是合肥市机械工业局,起于1954年8月成立的合肥市工业局。该局于1958年8月改设合肥市重工业局,1959年9月分设合肥市机械局和合肥市化工局。此间,机械局下辖农业机械、电线、开关、砂轮、轴承、仪表、电机、广播器材等8家企业。1961年12月,机械、化工、冶金三局机构合并,成立重工业局。1963年4月,轻、重工业局合并,成立合肥市工业局。1969年1月,市工业局复更名为合肥市重工业局。此间,该局下辖工业企业41家。1970年9月,市重工业局改设合肥市机械工业局,下辖企业26家,1976年增至28家。1983年10月,市机械工业局所辖电机电器企业划出,归口新设立的合肥市电机电器工业公司领导。1984年5月,市机械工业局撤销,同时成立合肥市第一机械工业公司,下辖拖拉机厂、手扶拖拉机厂、齿轮厂、车辆厂、标准件厂、精密铸造厂、农机公司等7家企业。1985年底统计,该公司共下辖企业19家,职工万名。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7亿元,净值0.9亿元,有金属切削机床1860余台(属大精尖设备的86台),主要生产流水作业线40余条。
合肥市二机公司合肥市二机公司,全称合肥市第二机械工业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其前身是合肥市机械工业公司(详见“合肥市一机公司”文)。该公司成立后,原机械公司管辖的企业,除农业机械企业外,均归属该公司领导和管理,下辖工业企业共17家。其中有2家属国家电子工业部重点企业,3家为分属化学工业部、建设部和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重点企业。
1985年底统计,合肥市二机公司有职工8千余名,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600余万元,净值4400余万元,主要生产设备近2000台套。其中大型、精密设备占7%。
合肥市电机电器工业公司合肥市电机电器工业公司成立于1983年10月。该公司成立后,原隶属机械工业系统的电机电器生产企业,均归口电机电器工业公司辖管,由此形成独立的电机电器工业系统。
市电机电器工业公司在对所辖企业实行专业化领导和管理中,在开展企业整顿、强化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围绕“抓基础、上等级、创名优”的主题,先后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引进一批成套设备,同时在电机、电缆、开关、变压器等生产企业分别建立全省同类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使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都获得显著提高。1985年,该工业系统电机电器产品一等品率达到55%,比国家规定的产品质量指标还高10%。其中有1项产品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3项产品获国家经委“金龙奖”,5项产品获部优称号,12项产品获省优称号。另新开发并投入批量生产的新产品达20余项,主要经济指标按年50%的速度递增。
1985年底统计,合肥市电机电器工业公司,共下辖企业1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各7家。另对3家区办工厂的生产兼行业管理。职工总人数(不含区办厂,下同)达0.8万名。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占85.6%。工程技术人员达660余名,占职工总人数8%。
合肥市电子工业公司合肥市电子工业公司是在1975年5月原合肥市电子化学工业局撤销后设立的。该公司成立后,下辖电子工业企业10家,至1977年发展到21家,职工总数达5183人,年工业总产值3495万元,利税1358.5万元。
1978年后,该公司根据电子行业的特点和客观要求,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在开展企业整顿,加强企业管理,推行产品质量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实施以教育兴科技,以科技促发展的战略。先后对6000多名职工进行了文化和专业技术培训,组织近千名技术人员和技术干部参加电子新技术讲座,更新知识。并组建了9个电子专业研究所、7个企业电子技术研究所和16个新产品试制组、室。年均开发新产品达百余个。其中有30%在当年即投产见效益。
截至1985年底,合肥市电子工业公司共下辖企业22家,职工总数逾万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逾千名。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425万元,净值11238.62万元,主要生产设备4216台,电子测量仪器7125台。
合肥供电局合肥供电局,起于1953年成立的淮南电业局合肥供电分区。1954年7月成立淮南电业局合肥办事处。办事处下辖供电分区和一营业所。1956年12月,淮南电业局合肥办事处撤销,改设淮南电业局合肥营业分所和合肥工段两个机构。1957年6月,该两机构合并成立淮南电业局合肥供电所,下辖机构有工程师室、变电工段、线路工段、营业站和财务材料股等。同年10月,该所除对合肥地区电力生产、供应实行统一管理外,并承担对合肥供电地区的电力调度,同时负责对佛子岭水电站和淮南市田家庵火电站的电力调度和供电的协调工作。
1958年,合肥供电局成立。由此,合肥供电管理机构脱离淮南电力系统,为合肥市专设电力生产和供应的管理机构。该局时下辖配电、巢县、六安、合肥4个工区,职工473人,年供电2.13亿千瓦时,售电2.01亿千瓦时。最大负荷量为4.64万千瓦,线损率为5.36%。
1966年3月,合肥供电局管辖区扩大至含山、和县、无为、巢县、庐江、六安、肥东、肥西等8个县。当年供电量达5.44亿千瓦时,售电量达4.95亿千瓦时。最大负荷量为11.55万千瓦,线损率为9.05%。
1985年底统计,合肥供电局共下辖电力开发和服务两直属公司及一培训中心、一线路工厂、一变电工厂、一供用电管理所。另辖肥东、肥西两县供电局。职工总人数(不含县局)155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人数14.1%。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5亿元,净值1.23亿元。
合肥钢铁公司合肥钢铁公司是具行政管理和生产经营双重职能的公司。其前身起于1956年6月成立的合肥钢铁厂筹备处。初址在市区长江路102号,隶属中共安徽省委领导。
1957年2月,筹备处迁往马鞍山市,更名为安徽省钢铁厂筹备处。同年7月复迁回合肥市,拟建年产5万吨钢的生产企业。9月,正式成立安徽省钢厂,厂址选定在合肥市东郊安纺一厂以东,合肥氮肥厂以西,淮南铁路线以南,合裕公路以北的范围,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建厂规模为年产钢5万吨,钢材4万吨,钢铸件0.15万吨。
1958年9月,根据中央关于“企业名称应以地方命名为宜”的精神,该厂名遂改为合肥特殊钢厂。原隶属关系不变。
1959年12月,根据国家冶金工业部和中共安徽省委指示,合肥特殊钢厂更名为合肥钢厂,隶属安徽省冶金工业厅领导。1960年6月,国家冶金工业部指示:“你厂系绝密厂范围,为防泄密,即日起将一切有特殊钢厂标志者均改为合肥钢厂即可”。由此,合肥特殊钢厂对外统称合肥钢厂。
1961年,在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中,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安徽省财贸钢铁厂、合肥耐火材料厂、巢县岩土场、中共安徽省委机关钢铁厂、淮南炼焦厂、铜陵铁矿厂、双山白云矿厂等企业,先后并入合肥钢厂。至此,合肥钢厂辖5个分厂,2个矿山,16个直属处室和1个直属生产车间,职工人数达到2.5万多人。
1962年6月,淮南焦厂、合肥焦厂、铜陵铁矿从合钢划出;双山白云石矿撤销,其固定资产无偿交给肥东县处理;简易小高炉全部下马,只保留两座电炉和部分轧钢设施作维持性生产。6月30日,安徽省冶金工业厅(1962)财字第132号文通知,正式取消合肥特殊钢厂名,成立合肥钢铁厂。1964年3月,安徽省重工业厅重人字(1964)087号批文,同意合肥钢铁厂定名为合肥钢厂,隶属关系改归安徽省冶金工业厅领导。全厂辖炼钢、轧钢、耐火材料3个车间。
1970年,合肥钢厂撤销,改成立合肥市冶金工业局,隶属合肥市领导。其下辖第一炼钢厂(原合钢一至七车间)、第二钢铁厂(原合钢二分厂炼焦、炼铁、转炉炼钢车间)、第三钢铁厂(原合钢一分厂管、丝、带车间)、冶金耐火材料厂(原合钢耐火车间)、冶金机电厂(原合钢十三至十五车间和检修队)、以及职能部门2处5组,职工总人数达9749人。
1972年10月,中共安徽省委皖发(1972)61号批文,同意合肥市冶金工业局改为合肥钢铁公司,实行统一核算,分级管理,财务、供销及对外业务,统一由公司负责。公司下辖1矿、9厂、1部,即前淮北常铁矿、第一、第二炼钢厂、炼铁厂、焦化厂、第一、第三轧钢厂、机修厂、耐火材料厂、铝厂、运输处、基建处和修建部。
1978年3月,合肥钢铁公司进行机构调整,将第一炼钢厂、第一轧钢厂合并为合钢一厂;将第二炼钢厂、炼铁厂、焦化厂合并为合钢二厂。4月起,合肥钢铁公司所属的一、二、三厂、耐火材料厂、机修厂、铝厂,实行独立核算,对外开户。同时撤销公司生产计划处,改成立公司计划处和总调度室。
1982年3月,根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决定,合肥铝厂从合肥钢铁公司划出,计划单列,隶属合肥市经委领导。
1984年8月,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合钢二厂建制,分别成立合肥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炼铁厂、焦化厂和动力厂。其人财物产供销由公司统一管理。同时将合肥钢铁公司第一炼钢厂、冷轧厂、中型轧钢厂、小型轧钢厂、薄板厂由党总支建制升格为党委建制。至此,合肥钢铁公司形成“以统为主,统分结合,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格局。
1984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合肥钢铁公司恢复地市级。后经省、市委组织部批文,改为副地市级。
1985年,合肥钢铁公司已发展成为安徽省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全公司分为三个厂区,下辖17个生产厂和辅助生产单位,即合肥钢铁公司第一炼钢厂、第二炼钢厂、炼铁厂、焦化厂、冷轧厂、中型轧钢厂、小型轧钢厂、薄板厂、第三钢铁厂、耐火材料厂、机修厂、动力厂、修建部、运输处、钢铁研究所、劳动服务公司、职工医院等。公司内设职能处室25个,职工总人数1.7万人。其中:干部2754人,占职工总人数16%;干部人数中有工程技术人员438人,占干部总人数的15.9%。按定员编制人数统计,生产人员1.24万人,占总人数?2.39%;非生产人员4726人,占总人数27.61%。工程技术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07人,助理工程师以下职称人员230人。
全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2981亿元,净值1.6257亿元,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1.9675亿元。拥有动力机械3425台,动力机械总能力达23.47万千瓦,装机总容量13.88万千瓦,主要生产设备3050台。其中有部、厅控设备593台。已形成和建立炼钢、轧钢、炼焦、耐火材料、机修和电器修理、氧气、电力、热力、供排水、公路和铁路运输、码头及原料堆场与仓库等生产系统和设施。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