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企业分布
合肥解放初期,新建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郊区。这是因为:第一,当时东郊区地旷人稀,辟地建厂,土地资源丰裕;第二,合裕铁路、合裕公路和淝河水道贯穿全区,对外交通便利;第三,合肥气候多西北风,工业企业向东发展,可减少工业废水、烟尘等对城市可能造成的污染。到1957年,合肥市建设工业企业速度加快,当年新增规模不等的工业企业130家。其中30家大中型企业,有60%分布在东郊区。尤其是合钢、安纺、合化等一批大型企业,均相近连片建于东郊区,在该区形成一片片工厂区,使东郊区成为合肥市最早发展起来、企业相对密集的工业区。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合肥市经委所管辖的49家大中型企业,有55.1%分布在东郊区。此间,合肥市北郊区和西南郊区的工业企业亦有发展,增幅较大的是北郊区。时合肥市经委口的大中型企业,有22.4%分布在北郊区。
从企业的类属及其副因素看,轻纺、化工、冶金等工业企业,多分布在东郊区。一些工业废水、烟尘排放量大的企业,如冶金、化工、印染、造纸、发电、冶铝、炭素、农药等企业,多分布在东郊区和北郊区。西南郊区的工业企业主要为机械、仪表、电机器材、金属制品等。
1970年后,合肥市新建工业企业渐转向西南郊区发展,从而减轻了东郊区工业企业过于密集的压力。1985年,合肥市经委所管辖的68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分布在东郊区29家,占42.64%;分布在北郊区13家,占19.12%;分布在南郊区16家,占23.53%;分布在西郊区10家,占14.71%。
上述68家企业,按其初建时投资额合计计算,总投资额为44.77亿元。其中东郊区企业投资额占57%;北郊区企业投资额占14.9%;南郊区企业投资额占13.76%;西郊区投资额占14.33%。
行业构成
1949年以前,合肥是一个只有5万人口的消费城,虽有众多的手工作坊和一些小型工厂,但多为手工业,自然行业约40余个。其中从业人员较多或发展历史较久的行业,主要是缝衣、制帽、制线、纺纱、织布、织袜、织巾、碾米、制面、榨油、酿酒、卷烟、制笔、制皂、制烛、制香、制秤、制梳、制刷、营造、木作、篾编、铁工及猪鬃加工等。
1953年,中共合肥市委、市政府确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发展战略,在此后新发展起来的生产行业有农药、建材(烧土制品)、电器(变压器、电机)、电子(收音机)、磨具磨料、搪瓷制品、玻璃及其制品、印刷、针织制品、印染布、日用化工、电筒电池、面粉、糕点糖果、铁丝制品等。这些新发展起来的生产行业,初步构成合肥机械工业、轻纺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的骨架,为合肥市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转变奠定了基础。
1958~1965年是合肥工业全面发展、曲折前进的时期。此间,上海内迁合肥的56家企业全部完成迁建并投入生产,其中部分骨干企业实行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带动建成一批新厂。此外,国家还直接投资,陆续建成合肥钢铁厂、合肥铝厂、合肥化工厂、江淮汽车修配厂、合肥机床厂、合肥起重机厂、安徽拖拉机厂、安纺二厂等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逐步形成东郊、北郊、南郊3个工业区,基本建成以公有制企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主要生产行业(大类)有:自来水、食品、饮料、卷烟、纺织、缝纫、皮革及革制品、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家具、造纸及纸制品、印刷、文教体育用品、工艺美术品、电力、炼焦、化学、医药、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冶金、金属制品、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以及弹花等,大行业总数达30多个,小行业总数约达200多个,基本实现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
这一时期,特别是1959~1961年,合肥工业发展,由于受“大跃进”、“浮夸风”和“共产风”等“左”倾错误影响,很多项目上得过快、摊子铺得过大,战线拉得过长,以致不少项目都因资金和技术严重不足,原材料供应紧缺等诸多问题影响,被迫半途搁浅;有些企业虽勉强上马,但不久也都相继下马,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损失和浪费。“二五”时期(1958~1962年),合肥工业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86%,比“一五”时期(1953~1957)增长速度降低31.14%。
合肥工业生产虽在“二五”时期受到严重挫折,降低了发展速度,但工业总体框架已经形成。正因如此,在其后的1963~1965的3年调整时期,经过对轻、重工业比重、发展速度及手工业的合理调整,使整个工业生产很快恢复生机。1965年统计,合肥手工业国营企业经调整由52家减至30家,机械工业由78家减至41家。其他产业部门生产企业亦作了相应调整。轻重工业单位比例由1964年的2∶1调整至2.85∶1。是年,合肥市工业总产值完成45577万元,比1963年增长82.17%;比1964年增长32%;比“二五”时期年平均水平增长6.93%。此外,根据“巩固东郊、整理北郊、开辟发展南郊工业区”的配置方针,合肥机械工业及仪器仪表、电机电器、轴承精铸件等工业,在此阶段有明显发展,并新增锻压设备和农用薄膜制造业。
从1966年开始,合肥工业生产历经长达10年的干扰破坏。其间,有一些企业被迫停产,更多的企业处于开开停停的状态,破坏程度严重。但就整个生产状况来看,仍有一些发展变化。主要是:汽车工业由原先的修配、改装,发展为整车制造;电子工业发展了无线电测量仪器、半导体和电视机制造。另外,发电机、手表和建筑机械制造业也在此阶段的后期发展起来。
1976年后,合肥工业生产进入稳步、快速和全面发展新阶段。尤其在“六五”(1981~1985)时期,一些填补空缺的生产行业发展很快。至1985年底,合肥工业先后新增并形成规模的中小类生产行业主要有:家用电器、自行车、毛麻纺织、人造革、新型建材、纺织机械、起重运输机械、不锈钢制品、厨房设备、钢门钢窗及锅炉制造等。此外,在电子工业中发展了彩色电视机、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等产品生产;在食品工业中发展了啤酒和饲料生产;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工业中发展了豪华客车、微型客货两用车、农用运输车生产。新增的小类生产行业约有数10个。1985年,合肥工业总体构成情况,按所有制性质分,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不含非独立核算企业,下同)比例为1∶1.94;按轻重工业分,全民企业比例为1∶1.048,集体企业比例为1∶0.71;按主要工业行业分,全民企业采掘业和制造业的比例为1∶169,集体企业采掘业和制造业的比例为1∶324。
1985年合肥各工业部门企业单位数简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