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初,合肥市建筑业主管部门除审批建筑执照,对工程进行技术监督和质量检查外,还会同工商税务部门查处施工企业偷工减料等不法经营活动。
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建筑施工企业无权对外直接承揽工程,其施工任务靠计划分配。1984年12月,市建筑管理处组建后,始对建筑业进行全面管理——统一管理建筑队伍,统一管理建筑质量,统一管理建筑市场的招标工作,统一管理定额,统一管理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统一行规、行法。90年代初,该处内设质量监督站、定额站、施工管理站、监理站、安全站、招标办、文明办、劳保统筹办、总师办及行政办公室,通过宏观调控,增强全行业综合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提高建筑施工工程质量和企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水平。
发承包制度
50年代,施工任务由主管部门根据省市计划部门下达的基本建设计划按区域划片分配。建筑企业只管施工,不管经营,盈余不留利,亏了国家补。这种计划经济方式没有严格的义务约束,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冲击,建筑业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废弃,正常的施工秩序被打乱,施工任务被当作政治任务去完成。1978年后,建筑业开始走向市场,业内相继推出投资包干和招标承包制,摆脱了施工任务单靠计划分配的模式。建筑业内的承包方式有包劳务杂工、包工不包料和包工包料三种。发包方提供承包内容和施工图,说明工程具体要求。承包方根据施工图和发包方要求,详细了解建筑物的构造、用料,通过计算工程进行估价。合同条款包括工程项目内容、造价、付款办法、工期、材料要求、质量标准和赏罚规定。1985年,合肥市成立了招标投标办公室,颁发了招标投标办法,规定除某些不宜招标的特殊工程外,凡新建、改建、技改工程项目施工均须先办招标投标。建设单位可以自由选择施工单位,施工单位也可以以优质优价进行竞争。于是各施工企业纷纷走出门摸信息,登门谈生意,“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使建筑市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1992年合肥市共办理招投标工程311项,建筑面积达80.86万平方米,总投资33538万元。
预算定额及取费管理
解放初,合肥建筑业内没有统一的价格,不编工程预算,而是采取结算造价包干、一次包死的办法,或是按实际耗用工料和其他费用汇总估价作为包价的依据。1955年,把国家颁发的《建筑工程设计预算定额(草案)》,作为编制各项工程计划及预算、竣工结算的依据。由于各地区的材料和技术工艺存在着差异,合肥市编制建筑工程单位估价表和建筑材料预算价格表,统一了取费标准。1973~1983年,合肥市执行省基本建设局、财政金融局颁发的《安徽省建筑安装预算定额》。1984年省计委对此定额进行了修改补充。1986年在原定额的基础上,又编制颁发了《安徽省建筑工程综合预算定额》。《预算定额》采用“综合费率”的形式,允许不同资质的企业采用不同的费率标准。
合肥地区建筑工程造价直接受定额取费标准的影响,不同时期工程造价悬殊。1984年,合肥市成立建筑安装工程定额管理站,对本地区施工企业建筑安装工程取费实施管理、协调和仲裁。1985年,建筑工程造价每平方米150元左右,1992年达到300元。
工程质量管理
1950年,皖北行署颁布的《皖北区建筑管理办法》中规定:工程实施与监督由市政府建设科负责。1952年,国家建委颁发《建筑工程施工及安装暂行规定》,要求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
1958年,“大会战”突击施工盛行一时,各施工单位成立了名目繁多的突击队,有的工程在施工中违背客观规律,缩短正常工期,加之技术人员缺乏,操作水平低,造成工程质量事故频繁。1959年合肥矿机厂铆焊车间工程,因施工时严重违反操作规程、技术交底不清等因素,造成16根钢筋混凝土柱倒落的重大事故。1961年市建公司对“大跃进”期间的工程先后组织两次检查,发现省新华印刷厂仓库钢筋混凝土屋面倒塌、车间屋架强度低和长江剧院屋架强度不够等质量问题,后经返工才将问题解决。
1962年,建工部颁发了《建筑安装工程质量评定试行办法》。合肥市各企业在施工中采用工序交接卡、质量挂牌、工检、隐蔽工程验收、材料检验和技术交底等制度加强质量管理。70年代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为主要手段,采用分级管理责任制、评定分项工程质量等级等办法管理质量。
1982年,合肥与郑州、济南为一个创优活动赛区,开展创全优工程活动。全优工程的六条标准为:(1)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规范和规定的优良标准;(2)工期达到工期定额或合同规定,提前或按期交工,交工符合要求;(3)工效达到规定的劳动定额,材料及能源消耗低于定额指标,实现降低成本计划;(4)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无重大人身伤亡和设备事故;(5)坚持施工程序和文明施工,做到现场整洁,工完场清;(6)经济技术资料齐全。在创优活动中,合肥市按“一条龙”(包括设计、土建、设备安装、构件预制、门窗加工、机械施工、建材生产、市政建设等)组织检查评定。1982~1985年,合肥地区共创全优工程532项,其中省级样板工程有20项,创优面积达120.7万平方米。
1984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筑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合肥市成立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颁发了《合肥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实施细则》,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监督管理,建筑质量稳步上升。1992年全市受监工程464项、125.23万平方米,竣工项目253个、87.15万平方米,其中创优良工程75个、21万平方米;工程面积合格率达88.27%。
财务资金管理
50年代,施工企业多数单位实行公司、工程处两级核算,有的实行施工队工程核算,公司为法定核算单位,余为内部核算单位。
1966年以前,施工企业因没有固定定额流动资金而实行存款透支的办法,即企业将备料款和进度款存入建设银行,当资金紧张时,银行允许少量透支。1977年,银行按施工企业完成工作量的15.8%核定定额流动资金。
1979年前,全民施工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盈亏全由国家包揽,企业无经营自主权。1979年后,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自负盈亏。
1984年建筑市场开放后,竞争激烈,招标投标竞相压价,企业为争到工程任务,不惜承担亏损的风险,加之建材价格上涨迅猛,人工工资逐年增加,成本费用逐年增高。一些施工企业虽然产值逐年增长,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但利润却未同步增长。
1985年9月起,银行采用贷款办法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贷款行息先按月息3.6‰计取,后规定超过定额部分按月息6.6‰计取。
历年来,工程预算按施工图编制,预算大于概算,决算大于预算。建筑业工程成本降低率不高,平均维持在5%左右。
安全生产
1955年以前,合肥地区主要建筑工程在5层以下,其中砖混结构者居多,施工方法简单。施工时,外脚手架采用竹篾绑扎、立杆挖洞加抛撑的办法,很少发生安全事故。
“大跃进”时期,建筑业内存在高指标、瞎指挥现象,导致事故率上升。仅市建工局工地就发生工伤事故61起,死亡2人;省建公司工地工伤死亡2人。6e年代,施工企业普遍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机构,工程处一级设有质量安全科(股),配备了专职安全员。1980年,各企业根据国家建工总局的《建筑安装技术规程》,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1987年,合肥市建筑管理处成立了安全监督站,使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此后,各企业逐级按职工总数3~5‰的比例配备了专职安全人员,将安全生产与经济承包和工资含量挂钩,实行重奖重罚,坚决制止有章不循、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行为,并对重大事故的责任者严加惩处。通过这些措施,事故明显减少。1992年,合肥市创“安全生产标准工地”90个,共避免重大事故35起,其中有11人高空坠落被安全网接住,7起触电人员因现场安装有漏电保护器而幸免于难,17起坠落因防护设施起作用而未造成伤亡。全市施工单位全年死亡重伤人数占职工总数的万分之零点六,大大低于国家要求的万分之一点五的控制标准。
附:工程选介
明教寺(教弩台)位于淮河路东段,占地3800平方米,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该建筑台基陡,砖石台高4.3米,台上建有大雄宝殷、听松阁、屋上井等。大雄宝殴居寺院中央,是台上的主体建筑,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时共3间226.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木结构,高4.2丈、深4.6丈。后殿5间,253平方米。偏殿5间,209平方米。井亭一间,13.5平方米。听松阁1间,21.9平方米。台上所有建筑,经多年营建整修,稍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以上建筑均遭破坏。1978~1980年,省政府拨款翻修重建弥勒殿法堂、藏经阁、讲经堂、斋堂、僧寮室等。修建面积达2412平方米,其中新建560平方米。大雄宝殿的宝顶原来是锡做的,修建时改用中空玻璃钢镀锌材料制成。屋面采用大面积双层钢板网,水泥砂浆粉层,上铺仿瓷瓦。
庐州府城隍庙位于安庆路城隍庙市场北部,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后毁于兵燹。现存的庙宇为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庙内建筑有山门3间、90平方米,戏楼5间二层、470平方米,大殿6间、237平方米,东西厢房各12间、360平方米。整修后其建筑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具有清代建筑风格。其中戏楼雕刻精致细腻,艺术价值较高。
“文化大革命”时期,此处成为工厂和仓库。1979年,市政府拨款将城隍庙修葺一新,并将其改为市群众艺术馆。
江淮大戏院是一座建国后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大型剧院。该戏院座落于淮河路中段,系1953年破土动工,1954年竣工,总建筑面积3590平方米。1958年安装了暖气设施,1980年增加了冷气装置。戏院为琉璃瓦屋面;观众厅分上下两层,有1420个软座椅,四周赤柱悬挂着宫灯;内装饰以立体藻景浮雕为主,富丽堂皇。
安徽剧院位于芜湖路、青年路口,是一座具有现代设备装置的大型剧院。50年代末期筹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停工,1978年重新设计,1983年6月动工,1985年底完工并交付使用。剧院占地22550平方米,其中主体工程面积8900平方米,外观宏伟壮丽,内部设计科学合理。门厅上下二层,正面分立15根大理石圆柱,10米高的铝合金框架饰以茶色玻璃组成弧形摹墙。观众厅长36米、宽30米,楼上楼下分别有1100个、700个高背沙发软座;东西两侧有16个叠落式包厢,60个座位。舞台深21米、宽30米、高19米,拥有活动电动大幕、光控声控设备、升降乐池及12间大小化妆室。
合肥百货大楼位于长江路与徽州路交口东北侧,是合肥市最大的综合性国营商店。1956年12月开工,1959年9月28日竣工开业,是年总面积为11000平方米。
大楼高五层,一层层高5.7米,二、三层层高4.8米,四、五层层高3.6米。建筑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长94.8米、宽41.7米。一、二、三层营业大厅圆形钢筋混凝土柱柱距7.6米。施工时采用整体现浇楼板。
骆岗机场场道及候机楼机场位于合肥南郊,距市中心10公里,占地200公顷。场道(1975年建成)由跑道、滑行道及停机坪组成。道面混凝土厚度为30~32厘米,呈4×4米和4.5×4米分割块,块与块之间用连钉企口连接。跑道不设膨胀收缩缝。片石基础厚度为25厘米。施工中采用了连钉架、行夯、切缝机、塑料薄膜养护等工艺。
候机楼(1977年建成)是机场的主体建筑,系混凝土框架装配结构,跨度21米。整个建筑包括候机厅、旅客餐厅、贵宾楼、机房、塔楼等。内部装大理石墙面,塑料墙裙,彩色水磨石地坪,吸音板天棚,大面积幕墙。候机厅2层,塔楼7层。
合肥长话枢纽大楼位于徽州路与芜湖路交口西北侧,是国家较先进的长途通讯枢纽工程之一,有多种通讯工具,电报传真可直通国内外。大楼总建筑面积14485平方米。楼体为全框架混凝土结构,八度抗震设防。主楼7层,钟楼12层,箱形基础,总高82米,钟体有2层楼高,四周用黑色大理石贴面。营业厅为铝合金幕窗,饰有天蓝色玻璃,大理石柱面、彩色水磨石地坪;外墙为乳白色马赛克和喷砂面层。工程于1975年12月开工,曾一度停工,1980年12月竣工。
合肥汽车站座落于明光路,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其中站楼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停车场8000平方米。主楼为5层框架结构,有候车厅、售票厅、门厅、办公楼。
候车厅长76米、宽27米,东西墙有巨幅“迎客松”彩色陶瓷壁和“黄山风景”丙烯壁画。厅内有19个检票口,并装有电子显示器。工程于1980年10月开工,1983年9月底竣工。
合肥手表厂位于望江路中段。厂区占地10.9万平方米,分9个车间、1个研究所。其中,手表生产车间4层,建筑面积2.19万平方米,系混凝土预制装配框架结构。柱梁系现场地模浇制、吊装而成。墙体内填砌了隔热保温材料。工程于1975年开工,1977年底竣工。
合肥肉厂9000吨冷库位于望江路与潜山路西南交角处,是肉厂的主体工程之一。冷库分使用层、架空层、阁楼层。内设电梯和冷藏库。库房为现浇无梁楼板、围护砖墙,内设保温隔热层,总建筑面积14980平方米。施工者采用定型组合钢模板、台模支撑工艺。
工程于1980年1月开工,翌年1月竣工,创造了国内万吨级冷库一年建成投产的记录。经商业部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
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位于合作化路与太湖路交口,是国家“六五”时期的重大建设项目之一。1984年11月20日举行奠基典礼,1987年12月竣工。
工程分光源区、研究楼、报告厅等项目。光源区是主体工程,建筑面积9463平方米,由储存环大厅、核物理大厅、速调管走廊、直线坑道等共9个部分联成一体。储存环大厅平面呈环状;屋面呈半球形,直径50米,高16.5米;中心圆柱和四周用24根混凝土柱撑托;钢屋架形似伞状。直线坑道长114.05米、宽6.35米,砖混内套钢筋混凝土双层结构(地下隧道式)。核物理大厅为半地下钢筋混凝土建筑,长26米、宽18米,底壁、顶板厚分别为1米、0.5米,局部1.5米。外墙以干粘石、面砖、玻璃马赛克、大理石为饰;内饰用壁纸、瓷砖、水磨石、抗静电动地板和塑料地板。
此工程根据设计工艺、安装要求分二期三段施工。建成后荣获建设部“鲁班奖”
合肥工业大学位于屯溪路与宣城路交口,占地77.39万平方米。校内有各类楼房80余幢,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1955年开工建设的东西两侧附楼为4层砖混结构。面积2.2万平方米。教学主楼于1956年始建,呈一字形砖混结构并设有天桥通道与两侧附楼相接,中为7层,两翼为4层,建筑面积2.37万平方米,1960年完工。
合肥大厦座落于市政府广场西侧,是由市属部分局、公司共同集资筹建的一座联合办公大楼,也是市属建筑施工企业首次承建的高层建筑。大厦地面建筑18层,框架结构,总高度62米,建筑面积10200平方米。工程于1983年开工后曾一度停工,1985年3月再度开工,1985年底竣工。施工人员采用台模施工工艺,将外墙饰以大面积玻璃马赛克,使墙面呈藕红色。
安徽饭店位于梅山路中段,与稻香楼宾馆隔水相望,是一座具有现代化设备的三星级综合性旅游宾馆。系1987年12月开工,1991年竣工。主楼23层,地下2层,总高98米。总建筑面积25930平方米。外部成抱曲线状,箱形基础,框架结构,中间设四部电梯,东西两侧有两道圆柱形楼梯。地面有环形车道直达二楼大厅,与南苑客房相接。店内设有冷暖空调和闭路电视通讯系统。
安徽省体育馆座落于屯溪路北、马鞍山路西,是省体育运动中心的主体工程之一。
馆内分成比赛厅、训练厅、观众席、贵宾休息厅、运动员休息室、空调室、灯光控制室等部分,其中观众席可容纳观众6200人。该馆总建筑面积19200平方米,占地60亩。建筑平面呈不等边六角形,南北长81.6米,东西宽69米。工程为桩基、现浇RC框架结构;屋面呈马鞍形,南沿高30.6米,北沿高25.6米,用的是结构新颖的索桁式屋盖。馆内设施具国内一流水平。工程于1985年10月开工,1989年6月竣工。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