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门前“三包”
自1982年7月起,合肥市学习北京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门前三包”责任制,大张旗鼓地宣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爱”的城市管理方针,广泛开展公民权利、义务和社会公德教育,大造建设文明城市的社会舆论。80年代进行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市、区两级管理体制,较好地发挥了基层环卫管理的积极性。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全市通过层层发动,狠抓落实,定期检查评比,使“门前三包”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00%的居民户,99%的单位签订“门前三包”合同,主要街道户户门前都挂有“门前三包”责任牌。1984~1985年,在“门前三包”活动取得初步成绩的基础上,市容管理部门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一是在主要街道实行百米一岗,增设痰盂、果皮箱等卫生设施,禁止乱倒垃圾,加强对人行道、机动车辆和自行车的管理;二是对建设工地进行全面整顿,开展建文明工地竞赛活动;三是对农贸交易市场进行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市场卫生管理;四是开展建文明大院、文明楼活动。经过几年时间的综合治理,至90年代初,市容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
创建卫生城市
1990年,合肥市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1991年7月1日《合肥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经省人大七届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并发布施行。1992年8月,合肥市环卫监察大队成立并上街执法。
经过探索试点,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制订了《合肥市环卫预算定额》和《合肥环卫专业规划》。在创建卫生城市过程中,全市环卫系统先后开展了“庐阳杯”环卫竞赛和“清洁文明场站”、“文明路段”、“卫生公厕”、“最佳城市美容师”等活动。1990年,合肥市首次步入全国卫生城市的行列。1991年虽遭特大洪水灾害,市区20多条道路被淹,60多座公厕进水,5座垃圾中转站泡在水中,但环卫工人冒雨抗洪抢险,守候责任路段,绕道清运垃圾,水退后又及时清除淤泥,给公厕消毒,为确保城市环境卫生,为大灾之后无大疫作出了贡献。1992年经国家检查团检查,合肥市再次获得“全国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光荣称号。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