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公共厕所
解放时,合肥城仅有7座破旧公厕。五、六十年代城建部门陆续新建简易公厕多处,其中有墙无顶的旱厕约占半数。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民众上厕难的问题逐渐突出。1980~1983年,省、市共拨款146万元,新建和改造公厕109座。到1985年底,全市计有公厕215座,公民上厕难的问题得到缓解。1986年。合肥市在公厕建设上进行了两项探索:一是在缺少公厕的地段,动员附近单位集资建;二是单位在建造厕所时设计内外两个出入口,内外均可使用。80年代因城市建设等原因,先后拆除了一些公厕。后经补建至1992年底,全市实有公厕196座。
粪站粪场
合肥市于1955年始设环卫粪站(场)。1965年,为解决城市粪便中转和储存设施不足的问题,市政府拨专款新建粪站8座、粪场2座。后因城市建设需要,拆除粪站4座、粪场1座。1983年新建粪场1座。至1985年底,全市共有粪站4座、粪场3座,总容量为2250吨。1986~1992年,早厕改水冲式厕所的数量不断增加,粪站和粪场渐被拆除;少数旱厕粪便由自动吸粪车直接运至农村或粪库。
垃圾中转站
合肥市于1954年始建简易露天垃圾中转站。到1979年,全市共建简易露天垃圾中转站8座。1980年环卫部门建造了本市第一座室内机械化垃圾中转站。这种垃圾中转站完全是机械化操作,垃圾随进随出,吞吐量大,不露天,既减少污染,又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1981~1985年,市政府共拨款170万元,增建室内机械化垃圾中转站11座,将原有的市内露天垃圾中转站全部撤除,从而结束了市内生活垃圾在中转过程中露天堆放的历史,实现了垃圾日日清。
垃圾填埋场
1981年7月,市政府投资9.6万元,在郊区开辟了8处垃圾填埋场,场面积共123亩。至1990年,垃圾填埋场有板桥和清溪路两处,总面积117亩。
环卫机械
1952年,市政府拨旧卡车1辆专供清运城市垃圾。1954年,市环卫部门增置洒水汽车1辆。1962年又增置粪罐汽车1辆。1981年新置垃圾装载机1台,同时改装垃圾桶车9辆。1983年增置消毒汽车和推土机各1辆(台)。到1985年,全市共有环卫机械设备93辆(台),其中自卸垃圾车45辆,自卸垃圾桶车16辆,粪罐汽车7辆,自动吸粪车7辆,洒水车7辆,消毒车1辆,扫路车2辆,装载机4台,堆土机4台。由于自卸垃圾箱车逐渐被淘汰,有的机械不过关,因此到1992年底,市环卫部门实际拥有环卫机械75辆,垃圾清运机械化程度达到60%,粪便清运机械化程度仅为10%。
其他卫生设施
痰盂从1975年起,市环卫部门开始沿长江路人行道布设直径40公分的陶瓷公共痰盂。1979年改设搪瓷痰盂。1983年又改设地式痰盂共102个。这种痰盂用水泥磨花石预制,长40厘米、宽25厘米。预埋地下后,痰盂上沿与人行道板齐平,并覆盖铁花镂空板;盂底存水高2~3厘米,冲洗时污水经排水孔可直接流入下水道,不影响行人行路和市容观瞻。
果皮箱1972年,市环卫部门始在市区主要干道两侧砌筑砖质果皮箱共300只。这种果皮箱体积大,外观不美,后逐渐被淘汰。1977年改体积较小的薄钢板果皮箱。这种果皮箱容易倾倒,锈蚀快,更新维护保养费用大。1983年改生铁浇铸果皮箱,其内壁涂有水泥防锈层,底座设有安装孔,可固定在人行道沿边。到1992年,市区各主要干道上共有果皮箱789只;各公共场所和许多住宅小区还设置了美观适用的果皮箱。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