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厂(合肥水厂)
1952年12月,合肥市成立上下水道工程处负责筹建合肥水厂(一水厂)。工程技术人员勘察了合肥的地形和水情,并提出了设计方案。1953年元月,华东财委批准合肥水厂计划任务书,确定该厂规模为日供水6000立方米,工程概算174亿元(旧人民币),厂址巫家湾。
1953年10月,省建工局批准了技术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期间,除交通不便之外,先遇特大水灾,整个工地被水淹没,后遇特大雪灾,冰封土冻。建设者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省市领导亦亲临工地视察指导,使工程进展较快。1954年11月1日合肥水厂成立。11月8日派员将市区鼓楼、陈小巷等地的消防龙头开启。清纯的自来水喷泉似的猛射,高达十余米。现场群众无不兴高采烈,欢呼雀跃,庆贺水厂试送水成功。
投产后的一水厂,供水量逐步上升,1955年全年供水77万立方米。其主要设备有沉淀池1座,慢滤池1座、清水池2座,电动机4台,总抽水能力986立方米/时。全厂有64名职工。1956~1958年,一水厂建成了3座慢滤池。1959年又扩建了4座小阻力快滤池和1座沉淀池。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一水厂1960年日产能力达到3万立方米,年供水量也由上年的890万立方米提高到1190万立方米。1955~1960年间,一水厂年均供水递增率达70%。1967年日产能力达到5万立方米。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厂逐渐出现水源不足,水质污染严重,终于在1987年12月四水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改为加压站。
二水厂
筹建于1958年,1959年4月建厂指挥部成立。1960年2月,国家计委批准二水厂设计任务书。《任务书》称:二水厂工程按日供水20万立方米的规模设计,分两期建设;厂址设在西八里岗,以董铺水库为水源。1960年下半年因资金缺乏,二水厂工程停顿。1961年春重新上马,6月中旬部分投产送水。日产水5万立方米。
1962年,合肥市兴建西南郊、东郊工业区供水管网,改善一、二水厂的输配水条件。1973年,二水厂日供水能力达7万立方米,年供水量计2140万立方米。同年11月,二水厂扩建工程设计任务书编成。扩建工程主要包括水源工程、厂内配套工程和输水管网三部分。1974~1976年,国家先后投资480万元扩建改造二水厂,使其日供水能力逐步达到10万立方米。1981年,二水厂建成土堤式平流沉淀池,使其日供水能力达到12.5万立方米。
三水厂
70年代末,合肥出现供水危机。根据1977年《合肥市供水工程规划任务书》规划,需加快三水厂建设。三水厂厂址在北八里岗,规模为日供水10万立方米,以董铺水库为水源。1979年元月,省建委批准工程设计,核定投资额为980万元。4月,经地质钻探发现地基为胀缩土,故修改设计图纸增加投资。1980年元月,市革委会发出加快三水厂建设进度会议纪要,确定该厂于当年“八一”实现简易供水。1980年3月,各方面的施工力量云集工地,三水厂工程会战开始。不巧在4月以后遇上了50多天的连绵阴雨,给施工造成很大困难。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在泥泞的工地上,终于在8月上旬使三水厂按期试机送水。因为是“抢工”,所以有的设施很不完善,部分输水管道甚至渗水漏水。后经沉淀池、快滤池、加药间、铁路立交道口、排污塘工程以及厂区生活设施等一系列建设完成以后,于1982年底才达到日供水10万立方米的设计要求。三水厂开启了合肥市水厂建设中一次设计、一次建成的先例,厂内建筑整齐有序,绿地规范完整,环境和谐美观,是个花园式工厂。
四水厂
四水厂系1977年《合肥市供水工程规划任务书》规划的第二期工程。1983年8月,市建委向省建委呈报了四水厂的初步设计方案,定厂址于义城,将取水头部设在巢湖塘西李荣村。报告提出:为了早日使合肥的供水状况摆脱半年闹“水荒”、半年闹“水质”的被动局面,恳请尽快予以审批。9月,省计委审查同意四水厂规模为日供水15万立方米,采用渠道引水;净化设施按2个7.5万立方米设计,分两步施工。1984年5月工程开工,先建取水头部的引水渠道和一级泵房。1987年春主体工程、设备安装、管道铺设完成,5月东流路加压站竣工,清水通过加压站送往东郊管网,随之第一步工程完工。谁知为时不到半年,由于藻类污染致使该厂停产2次。群众对此意见颇多,引起市政府的关注。市府立即邀请省内外环保、生物专家学者调研论证,决定改渠道引水为管道引水,明令严冬和春节均不停止施工。建设者们经过数月奋战,使四水厂于1988年5月恢复通水。接着,该厂第二步工程也于1988年7月12日完成。1991年10月,四水厂经过扩建改造,增建了沉淀池和滤池,增加了12.5万立方米的供水能力,使其日供水能力达到27.5万立方米。
五水厂
五水厂是四水厂工程的延伸。1986年8月,合肥市计委向省计委呈送了《关于利用日资扩建四水厂项目建议书的报告》。报告提出:根据1977年规划,四水厂工程全部建成后还远远不能满足合肥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在四水厂建成后再将其扩建到日供水40万立方米的规模十分必要。1987年3月,国家计委函复同意合肥市扩建四水厂,规模为日供水25方立方米,工程总投资1.2亿元(其中部分利用外资)。经过工程技术人员认真设计会审,将四水厂扩建工程即五水厂址定在西南郊十八里岗。1989年5月开始征地,1992年底完成12.5万立方米净水设施工程和输配水管道工程的建设(占全部工程量的一半)。
附:单位自备水50年代,安徽纺织厂等单位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需要大批量的生产用水,而城市的公共供水设施尚不健全。因此,合肥市第一批自备水单位产生。60~70年代,合肥市自来水供量不足,有些设在郊外的单位和用水量大的企业,也先后建起自备水设施。70年代末发生大旱,80年代实行计划用水、超计划加价的政策,一些单位为克服用水计划指标不足的困难并节约资金,纷纷采用自备水。这一时期,不少单位的自备水来自小规模的自备水井和坑道水(机泵提汲)。据1992年末不完全统计,全市采用机泵井水的有111个单位,其日供水能力为8.9万立方米,年采水量为136.6万立方米。此外,还有一部分单位采用塘水和河水作为自备水源。
1985年合肥市部分企业自备水情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