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37年底,合肥道路总长度为14.3公里,总面积为8.42万平方米,其中车行道面积7.87万平方米,人行道铺装面积0.55万平方米。城内外共有大街29条,其中老城区东西向街道有:小东门街、前大街、西大街、文昌宫街、东门大街、后大街;南北向街道有:小南门街、尚节楼街、兴仁里、南土街、映典路、鼓楼街、北大街、拱辰街、德胜街、横街、九狮街、庙街、县桥街;东门外有崇德街、尚武街、三里街、格物街、坝上街、河北街、老马路;西门外有二里街;北门外有双岗街。多数街道路面宽为3~6米,只有东门大街、映典路、鼓楼街的车行道路宽9米。条石路面的街道占全城街道总数的70%,其余街道都为碎砖、碎石路面,坑凹不平,无排水设施。
合肥解放后,党和政府逐步制定、修改和完善城市道路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1949~1952年,市政府建设科发动临街住户翻修东大街、映典路、小东门街、前大街、西门大街、南门大街、横街、德胜街等市区街道,先后修复、拓宽了胜利路、文昌街、横街、北大街、后大街等5条道路,拆除了阻碍交通的城门和城墙,并将原城墙的墙基改建成环城路,初步改善了市区的路况。
1953~1957年,市政道路建设以改建市区干道,新辟东郊工业区道路为主。扩建的东西向干道有:以小东门街、前大街、西门大街为基础,扩建了第一条横贯老城区的主干道——长江路,并将其铺浇沥青路面;以东门大街、文昌宫街为基础,扩建成淮河路;以后大街等街道为基础,扩建成安庆路。扩建的南北向干道有:以兴仁里、尚节楼巷、南门大街为基础,扩建成徽州路;以南土街、映典路、鼓楼街、北大街等为基础,扩建成宿州路。同期,在老城区结合下水道修建工程,分别新建了六安路、庐江路、舒城路、逍遥津路,改建了九狮桥街和格物街(今巢湖路);在市区东,配合工厂建设,新建了东西向的和平路、大通路和南北向的明光路、铜陵路,将崇德街、尚武街、三里街扩建成蚌埠路;在市区南,新建广南北向的宁国路和东西向的屯溪路,改建了芜湖路;在市区西,改建了梅山路等;在市区北,新建了南北向的亳州路和东西向的濉溪路。这些道路多数为泥结碎石路面,部分道路为沥青路面。
1958~1965年,市政建设部门将胜利路改建成全市第一条三块板型的道路;将芜湖路车行道拓宽到18米,使其成为当时全市主干道中最宽的一条道路。在市区东,新建了东西向的裕溪路,扩建了东西向的蚌埠路和南北向的明光路;在市区南,新建了南北向的青年路、合作化南路、潜山路和东西向的望江路,将横街、德胜街、合(肥)安(庆)公路,扩建成南北向的干道——金寨路;在市区西,扩建了蜀山路;在市区北,扩建了濉溪路和亳州路,新建了阜阳北路。1965年底,合肥市的道路总长为106.01公里,车行道面积83.97万平方米。其中混凝土路面0.45万平方米,沥青路面44.5万平方米,占车行道总面积的55%;其余均为泥结卵石、碎石矿渣路面。
1966~1977年,市政建设部门完成了蚌埠路东段(铜陵路一今当涂路段)、濉溪路、明光路等工程,并将部分路面改铺沥青。至1977年底,市道路总长105.7公里,车行道总面积98.25万平方米。其中混凝土路面0.70万平方米,沥青路面83.53万平方米,两者占车行道总面积的85%。
1978~1985年,市政府逐年增加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市政建设部门先后改建了蚌埠路(东段)、铜陵路、南陵路、裕溪路、青年路、望江东路、金寨路(环城路——芜湖路段)、环城路(蜀山路——金寨路段)、梅山路、蜀山路(梅山路——五里墩段)、明光路、阜阳路、阜南路、桐城路,新建了合作化北路,扩建了濉溪路。其中改建后的望江东路(金寨路——铁四局段)、合作化北路、明光路为混凝土路面,其余均为沥青路面。1985年,市管道路共73条(其中淮河路为步行街),总长105.7公里,车行道铺装面积111.39万平方米。其中混凝土路面13.17万平方米,占车行道总面积11.8%;沥青路面96.6万平方米,占车行道总面积86.7%;卵石、碎石等低级路面占车行道总面积1.5%。人行道铺装面积为29.76万平方米。
1986~1992年,新建了马鞍山路、寿春路、蒙城路、青年南路、当涂路、五河路、黄山路、宿松路、东流路,改建了安庆路西段,蜀山路(五里墩——大铺头段)、金寨路、蚌埠路、红星路、望江东路、望江西路、金寨南路、潜山路、合作化路、长江路、阜阳路。同期,配合防洪工程建设,新建了河滨路和无名路;配合四水厂建设新建了烟墩路。为消除城市道路施工中反复出现破复道路的“拉链现象”,在兴建和扩建寿春路、蒙城路、马鞍山路、当涂路、长江路、蜀山路、蚌埠路、金寨路时,采取与地下各种管线设施及道路两旁房屋建设配套进行的办法,按规划一次性施工。1992年底,市管道路共94条(含停车场7个),总长度142.8公里,总面积277.3万平方米。其中车行道面积209.6万平方米。在车行道中,混凝土路面125.15万平方米,占车行道面积的60%,其余均为沥青路面;人行道铺装面积67.7万平方米。区管道路(含街巷)262条,总长度64.9公里,总面积31.7万平方米。
东西向市管道路
长江路位于老城区商业街道中心,东起长江路桥,西抵环城西路,全程长2990.3米,是合肥市的主干道,也是东达南京、上海,西抵六安、河南、湖北等省、市、地区的重要通道。
清嘉庆年间,时雍门(今小东门)内有小东门大街,向西依次有奎星楼、范巷口、前大街(即西门大街)。民国后期,自小东门至西平门(今大西门)内有小东门街(今小东门至九狮桥街)、前大街(今宿州路至金寨路)、西门大街(今金寨路至环城西路)。3条街道路狭窄、弯曲,系条石路面,可通汽车;除前大街宽6~7米外,余宽都是5米。
1950年,市政府建设科组织翻修了金寨路北段至大西门路段,铺筑后的碎石路面宽度为5米。1952年,经改建的宿州路南段至含山路中段,总长度为372.5米,碎石路面宽度5米。1953年,翻修长江路桥至九狮街路段,将部分弯道取直。1954年,市政府建设局组织扩建了前大街、小东门街、西门大街3条主线路。扩建后的道路宽度都是2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15米;路面为块石基础或泥结碎石,路缘装有水泥混凝二阶平石和侧石。两旁的人行道宽度各5米,路面铺有预制水泥混凝土人行道板,下设排水管道。三孝口以西道路的最大纵坡为1.19%。1955年,此路被正式定名为长江路。1956年,长江路二层细粒式沥青路面工程竣工。
1985年,市政管理处将长江路加铺了9米宽、5厘米厚的黑色碎石,使其总长达到2990米。1991年,扩建金寨路至环城西路段,扩建后快车道宽14米,两侧慢车道宽各3~5米,分隔带宽各1.5米,人行道各宽5米。长江路贯穿马鞍山路、环城东路、九狮桥街、含山路、无为路、宿州路、徽州路、阜阳路、舒城路、六安路、桐城路、庙前街、金寨路、龚湾路、西门街、环城西路。路东端有跨越南淝河的长江路桥,中段徽州路交口处有范巷口人行天桥。路两侧安有长臂单圆球钠灯。沿途经过省委、华侨饭店、淮上酒家、黄山大厦、青云楼百货商场、市百货大楼、市邮政局、新华书店、省政府机关、省总工会、省广播电台、省电视台、市口腔医院、长江饭店、安医门诊部、张顺兴号老店、红旗百货大楼、汇通大厦、天都大厦等单位,商店林立,交通方便,通多路公共汽车。
淮河路横贯市区中心,东起胜利路中段,西抵蒙城路北段,总长度2208米,系市区东西向干道之一,也是一条步行商业街。
清嘉庆年间,威武门(今大东门)内有东门大街,向西有十字街、县桥大街(今阜阳路)。民国时期,威武门至县桥有东门大街、文昌宫街,还有一条长85米的由东门连接城墙的形似弯月的月城街。东门大街(今环城东路中段至宿州路中段)总长946米,宽6米,红糙石板路面。民国37年,合肥县政府曾改建东门大街。改建后路宽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9米,两旁的人行道宽度各3米;系泥结石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文昌宫街(今宿州路中段至阜阳路南端)路宽平均3.6米,砖石路面。
解放初,市政府建设科组织市民以工代赈,利用旧城墙的碎砖,铺筑东大街中的一段路面和文昌宫街东段(今宿州路中段至江淮大戏院)。车行道宽度9米,碎砖路面;两旁人行道宽各3米,水泥混凝土路面。1954年,建设部门填平污染严重的九狮河,修整淮河路中段(今阜阳路南端至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口)。竣工后,车行道宽9米,厚20厘米,片石基础,泥结碎石路面;两旁人行道宽各3.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预制板或条石路缘。1955年,该路段与东大街、月城街、文昌宫街,被合并定名为淮河路。
1959年,淮河路沥青路面分段改建工程完成。1966年,淮河路向西延长255米至劳动巷(今蒙城路)。车行道宽9米,二渣基础,沥青碎石路面;两旁人行道,宽3米,预制混凝土道板,平侧石路缘。
1978~1979年,建设部门将淮河路两旁的水泥混凝土人行道改铺为预制混凝土道板,并将路面加厚。至1985年,淮河路总长2208米,宽15米,黑色碎石路面,下设管道排水。路旁植法国梧桐树,安独臂海鸥式钠街灯。沿途自东向西跨越南淝河上的淮河路桥,与环城东路、九狮桥街、含山路、宿州路、阜阳路、六安路相交,途经教弩台、江淮大戏院、市人民政府、合肥剧场、市政协、合肥大厦、新华社安徽分社、省邮电局、省司法厅、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
1986~1988年,蒙城路建成,与淮河路相交。
安庆路横贯城区中心,东起宿州路中段,西抵环城西路,系老城区东西向干道之一,总长1827米。
清嘉庆年间,镇淮楼西为后大街。民国年间从映典路(今宿州路中段)至金巷,有后大街、寿星街(今金寨路至金巷,系土路,路宽2米)。后大街路宽6米左右,条石路面。民国37年至1949年2月,合肥县工程局承担拓宽后大街工程,仅完成十字(南)街至县桥街路段。拓宽后的路基宽15米,其中车行道宽9米。
解放初,市人民政府建设科组织将后大街车行道全部铺筑成碎砖路面,将阜阳路以东人行道铺筑各3米宽的混凝土路面。工程费除政府公助大米14.834万斤外,其余主要集自沿街商店老板及居民。
1952年,因亚洲、非洲和平代表团欲参观佛子岭水库,须经合肥穿安庆路出西城门(当时长江路未建成),故市政建设部门将寿星街路面拓宽至6米,将阜阳路至六安路路段人行道改铺成预制混凝土道板。1955年,安庆路被正式命名。
1956~1959年,市政公司将宿州路至阜阳路路段改建为沥青路面。1960年,扩建阜阳路南端至金寨路北端路段。扩建后路基宽15米,其中车行道宽9米。是年,该路沿线中阜阳路至六安路段为沥青表处路面;六安路至金寨路段为矿渣基础,预制矿渣混凝土六角石路面,混凝土平侧石路缘。1965年,新建金寨路北端至公安厅大门前路段。该路段车行道宽度9米,块石基础,泥结碎石路面;1974年,改为沥青表处路面。
1985年末,安庆路全长1827.5米,宽15米,其中车行道宽9米,两旁人行道宽各3米。沿途与徽州路、阜阳路、六安路、飞凤池巷、金寨路相交,自东端起经过繁华的商业网点和城隍庙商场、省博物馆、省公安厅、省建材局等单位,通2路公共汽车;两旁安装了敞开式半圆球钠路灯,种植有法国梧桐树。
1986~1988年,因与安庆路相交的蒙城路建成、城隍庙商场开业,故安庆路的交通流量增大。为此,市政公司、省水安公司施工、改造、扩建宿州路至安庆路路面,加铺黑色碎石,翻修六安路至蒙城路南端六角石路面为混凝土路面。至1992年,安庆路总长1827.5米,宽16~40米,其中车行道宽6~24.4米。
寿春路横贯市区中心,东起滁州路,西抵环城西路,是市区东西向主干道之一。
民国时期自二郎庙巷(今含山路北)至北门大街(今宿州路中段)有柳木巷;自北门大街至县桥街(今阜阳路南端)有同春巷。1958年,为配合铺设下水道工程,市建设部门新建阜阳路西段至六安路中段路段,建后路基宽5.5米,路面宽3.5米,弹石路面。1966年,扩建柳木巷、同春巷;建后巷道宽5米,沥青表处路面。1982年进行路名普查时,将其统一定名为寿春路(现寿春路中段)。1984年扩建自市公安局大门前至六安路中段道路时,将路向西延长至蒙城路北端。1985年,寿春路总长1630米,宽6~15米。
1986~1988年,市政府为减轻市中心道路交通流量大的压力,成立“寿春路改建工程指挥部”,市长周本模任总指挥。为扩建寿春路蒙城路(安庆路至寿春路),共拆迁房屋60406平方米,总投资3324万元。扩建后的寿春路东起滁州路、西抵环城西路北段,总长度3443米。其中西段蒙城路至亳州路桥段,长900米,属单块板路型,车行道宽9米;其余路段(滁州路口至蒙城路)均为三块板型路面,宽40米。三板型路面机动车车道宽14米,石灰粉煤灰基础,厚度30厘米,混凝土面层厚24厘米;两边非机动车道宽度各5.2米,系石灰粉煤灰路缘;两侧分车岛宽各2米,人行道宽各4米。道路地下的供热、煤气、给水、排水管道及供电、广播、电视线缆均一次性埋入接通。沿路自东端起,有跨越南淝河的中承式拱桥一寿春路桥及逍遥津人行地道、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沿路的交通指挥系统采用的是自动信号显示灯和闭路电视。全线植有市树(广玉兰)、市花(石榴花)及水腊球等花木,装有140柱4叉9火组合式花路灯和单挑臂高压路灯。沿途自东向西经过清真寺、安徽酒家、逍遥津公园、市委、市人大、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第六中学、杏花大酒家,并通2路公共汽车。至1992年,该路路况未变。
芜湖路位于老城区环城路南,东起明光路南段,西抵金寨路北段接梅山路,总长3451.7米,系市区主干道之一,也是由合肥西通六安、东抵浦口、南达安庆的主要出入口。
民国年间,合肥通往南乡的乡村土大路称南郊公路。该路基宽7米,面宽3.5米,泥结碎石路面,晴天可勉强通汽车。1952年,为便利车辆向兴建中的佛子岭水库运送基建材料,省公路局整修了南郊公路,并将此路每间隔300米增加一段长20米、宽25米的泥结碎石错车道,使其可晴雨通车。1955年,此路被正式定名为芜湖路。
1957年,在芜湖路两侧兴建的建筑物增多,尤其是省体育场建成后,道路车流量增大。为此,省、市政府决定扩建芜湖路。工程由市政公司筹备处组织施工,于当年7月15日开工,首先挖除了合肥邮电局宿舍附近的高岗地,使道路中的纵坡趋于平缓。至12月工程竣工后,芜湖路路基宽30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块石基础厚25厘米,沥青碎石路面(孝肃桥西引道为弹石路面),预制水泥混凝土平侧石路缘,并设有排水沟。
1963年,大通路西段(孝肃桥至明光路南段)被划为芜湖路。此段路基宽30米,车行道宽13米,碎石基础厚25厘米,泥结碎石沥青表处层厚8厘米。
1974~1985年,芜湖路排水工程逐段完工,原路面还被加铺了5厘米厚的黑色碎石。1985年,该路总长3451.7米,宽30米,其中车行道宽13~18米,两边人行道宽各6米,系管道排水。沿途与巢湖路、马鞍山路、宣城路、宁国路、徽州路、桐城路相交。自东起孝肃桥(又称芜湖路桥)向西行,两侧有省体育馆、省粮食厅、省大药房、安徽剧场、省电力局、合肥电冰箱厂、包河公园、包公祠、包公墓、省图书馆、市少年宫、市第七中学、市电信局(大钟楼)、省气象局等单位,植法国梧桐行道树,并安装了长臂半圆球钠灯。沿程通6路、10路公共汽车。
1986~1992年,巢湖路至宣城路路段两侧的预制混凝土人行道板铺筑工程竣工,其余路况未变。
蚌埠路位于市区东部,东起肥东二十铺,西抵胜利路南段,与淮河路东段交口,总长6160米,是合(肥)——蚌(埠)、合(肥)——浦(口)干线公路的出入干道。
清康熙三十六年(1679),自庐州府至威武门(今大东门)有一条驿道可延伸至西山驿、柘皋和巢县。民国14~17年,该驿道由省建设厅投资并两次调军工开筑、修建,于民国19年始通汽车。民国34年前后,威武门外有尚武街、崇德街、三里街。据1950年实测,尚武街(今胜利路——立交桥)宽6~7米,碎砖石路面,雨天满街积水;三里街(今立交桥——来安路)及合浦公路辖段路基宽7.5米,路面宽3米,道弯路窄。
1952年10月,市政府建设科组织沿街群众协助路工队疏通尚武街、崇德街的下水道,铺筑宽6—8米的碎石黄沙路面。1953年,修筑东门大桥桥头广场,修建崇德街铁路岔道涵洞。
1954年11月,市建设局第二施工所施工扩建崇德街、三里街。扩建后路基宽15米,路面宽7米,片石基础厚20厘米,弹石路面厚15厘米。1955年,省交通厅公路局将三里街至店埠路段加铺8厘米厚的碎石路面。同年该路被正式定名为蚌埠路。
1956年5月,市政公司筹备处扩建胜利路南段至明光路中段路段,同时铺设排水管道。扩建后路基宽5米,车行道宽15米,片石基础厚20厘米,泥结碎石沥青表处路面厚8厘米,预制混凝土平侧石路缘;两边预制混凝土道板人行道宽各3米(其中部分地段的道路铺筑工程于1960年完成)。
1957年5月,市政公司筹备处组织扩建明光路中段至今当涂路路段的道路,同时铺设三里街路段的排水管道。1959年,扩建明光路南段至来安路北端路段,接着又按城市道路标准扩建(取直)当涂路至二十铺路段。1966~1969年,全部挖除明光路至铜陵路路段的弹石路面,加铺厚15厘米的二渣基础和2厘米厚的三层式沥青表处路面;挖除自铜陵路北端至今当涂路路段的弹石路面,将路改建成片石底层,二渣基础,三层片石沥青表处路面。1977年,扩建当涂路至与肥东分界的路段。
1985年,蚌埠路总长5696.5米,路面宽21米,其中车行道宽13~15米,黑色碎石沥青表处路面。沿途穿三里街铁路、公路两用立交桥,与当涂路、南陵路、铜陵路、来安路、天长路、凤阳路、蚌北路、明光路、滁州路、胜利路相交;两侧有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合肥纺织机械厂、合肥制锁总厂、合肥卫生材料厂、合肥玻璃厂、合肥猪鬃厂、合肥皮革公司、合肥车辆厂、合肥电线电缆厂、合肥电机厂、合肥电池厂、合肥毛巾厂、合肥被单厂、合肥京华羽绒厂、合肥华星羽绒厂、安徽轮胎厂、合肥酒厂、市第五中学、市第十四中学等单位,植法国梧桐行道树,并安装弯臂半圆球汞灯;沿程通2路公共汽车。
蜀山路位于城西,东起大西门与长江路相连,西抵西郊大铺头,总长8660米,是合肥市通往皖西、河南、湖北等省、市、地区的交通要道。
蜀山路原系合(肥)——六(安)公路的一段,因通往西郊大蜀山而得名。清代自庐州府治西平门(今大西门)经三里庵、三十里岗向西有驿道至六安州。民国16年此路经皖北长途汽车公司整修后通车,民国27年为阻止日军西侵毁坏,民国34年由省公路局修复。1949年,蜀山路路基宽5~6米,简易的砖石瓦砾路面宽3米。
1950年,为适应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剿匪和满足治淮建设工程的需要,人民政府在组织翻修合六公路时整修了蜀山路。1952年,省交通厅公路局组织改建大西门至梅山路路段。道路经截弯取直后路基宽7.5米,路面宽3.5米。1956年2月,市政公司筹备处组织扩建了大西门至梅山路路段。扩建后路基宽2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6米。
1958年,为迎接国际友人于翌年国际劳动节期间赴蜀山公社参观,省、市领导决定改建梅山路——大铺头路段。该项工程由省交通厅组成的蜀山路工程指挥所负责,采取了废弃老路另辟新线的施工方案。1959年工程竣工后路基宽30米,其中路中分隔带宽6米,排水明沟宽2米,两边的上下车行道宽各11米;泥结碎石路面宽5.5米,厚33厘米。1960年3月,由市政公司组织施工,将大西门——梅山路北端路段改建为三层式沥青表处路面。1964~1965年,又将梅山路——大铺头路段改造为渣油路面。1980年,因梅山路——大铺头路段日均混合交通量已达8514车次,省、市政府决定改建蜀山路。施工单位于1982年7月将蜀山路按水泥混凝土路面、一级公路标准改造,使其使用寿命较前大大提高。
1985年末,蜀山路总长8660米,宽25~35米,其中车行道宽15~22米。
1986~1989年,建设部门按城市主干道三块板式标准动工改建五里墩——大铺头6.37公里长的路段。改建后路基总宽60米,其中中间快车道22米(道下粉煤灰、石灰基础厚330厘米,路面混凝土层厚24厘米),两边快慢车道分隔带各3.5米,慢车道宽各6米,两旁绿化带宽各2~6米,人行道宽各3米左右;沿路七里塘路段纵坡2.1%。工程共征地184亩,划拨土地110亩,拆迁房屋3.6万平方米(其中,无房产执照的房屋9000平方米),投资2447.97万元。蜀山路沿途与庐阳街、赵岗路、水湖路、霍山路、梅山路、肥西路、官亭路、合作化路、陈村路、潜山路、岳西路、樊洼路、烟墩路、环湖东路、苏埠路、园林路、太和路、蜀山湖路相交,穿十八公里铁路专用线交口处的公路铁路立交桥。路旁植有法国梧桐、雪松等行道树,安装有仿琵琶式汞路灯。沿线有安徽农学院、西园新村、解放军105医院,江淮空调器总公司、江淮仪表厂、东风塑料厂、市牛奶公司、市农机学校、省地震局、合肥烟厂、市第三十七中学、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合肥市委党校等单位。至1992年,该路路况未变,通3路、10路、21路、24路等公共汽车。
1992年市管道路一览表(东西向)

南北向市管道路
金寨路位于城区西南,北起安庆路西段省博物馆门前,南抵东流路东段,总长5104.16米,是市区通往西南郊工业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也是通往安庆等地的主要道路。
清代,德胜门内有德胜门大街,街北有眊龙桥、横街。民国年间,自德胜门至后大街(今安庆路西)有德胜街(今长江路西段)、横街(今长江路、安庆路西段),是城区通往南乡的主要街道。街道宽3~5米,道中间嵌装有两条红条石的小车道,其余铺筑的是碎砖卵石路面。出德胜门外有一条通往安庆的公路,路基宽6~7.5米,路面宽3~3.5米。
1950~1953年,市政府建设科采取“群众自办,政府协助”的方法,组织沿街居民挖除德胜门街红条石板小车道,铺筑宽3.5米的碎石路面至南郊公路(今芜湖路)。
1955年,市城市建设局按城区道路规划,将安庆路西段至长江路西段道路拓宽路基宽20米,车行道宽13米,片石基础厚20厘米,泥结碎石沥青表处路面厚5厘米,两旁人行道宽各3.5米,并铺设了排水管道。是年,将其正式定名为金寨路。
自1958年起,市南郊新建的工厂增多,交通流量加大。为此,市政工程公司扩建长江路西段至芜湖路西段道路,改建芜湖路西端至南七铁路道口城乡结合部路段。60、70年代,又将此路修整了数次。
1980~1983年,增设环城路——芜湖路、太湖路——望江路路段的排水管道,翻挖原路路面,重新分别铺筑厚30厘米的三渣和6厘米厚的黑色碎石,调整、铺筑了部分地段的平侧石路缘及人行道板。1985年,金寨路总长4969米,宽23米,其中车行道宽13~16米,两边人行道各宽3~5米,沥青表处黑色碎石路面。沿途自南向北与铁路专用线、仰光街、太湖路、黄山路、绩溪路、芜湖路、环城南路、庐江路、红星路、眊龙桥路、长江路相交,经江淮化肥厂、安徽丝绸厂、合肥叉车厂、省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永达大厦、安徽医科大学附院住院部、安徽日报社、安徽省教育学院、七桂塘商场、龙图商场、光明电影院、科教书店等单位。两侧植有法国梧桐等行道树,并安装有长臂式半圆钠路灯。至1992年,此路路况未变,通1路、26路公共汽车。
阜阳路南起长江路中段(省政府对面),北抵濉溪路东段,总长2115米,是城区通往北郊及皖北等地的主要出入口干道。
民国时期,自前大街(今长江路)至后大街(今安庆路东段),有盲人巷、陈小巷、县桥大街,仅县桥两端路段铺筑了长各30米的红条石路面,其余全都是碎砖路面。
1950年,市人民政府建设科组织居民自筹资金维修县桥街,铺筑石子路面。1955年,市建设局组织改建县桥街为15厘米厚的弹石路面,填平九狮河,拆除县桥。将此街正式命名为阜阳路。1958年,为适应北门濉溪路一带钢铁厂生产运输的需要,市城市建设局新辟环城北路中段至濉溪路东段路段。辟建后,路基宽18米,车行道宽9米,泥结石面层厚8厘米。1965年,建设部门又将安庆路东段到阜阳路南段的弹石路面,改铺成沥青和渣油(二层式)表处路面。
1977年阜阳路桥建成通车后,为把阜阳路建成南北向主干道,市人民政府决定扩建濉溪路——淮河路路段。扩建后,阜阳路桥以北路基宽20米,车行道宽15米;阜阳路桥以南路基宽25米,车行道宽13~14米;车行道灰土垫层基础厚20厘米,二渣基础厚20厘米,黑色碎石路面厚6厘米;路缘装有预制混凝土平侧石,两旁人行道各铺宽2~3米的预制混凝土道板。1985年,阜阳路总长2115米,宽25米,其中车行道宽13~15米,两旁人行道宽各5米。沿途与安庆路、南(北)河沿巷、淮河路、阜南路、环城北路、三河路、五河路相交。路东座落有市科技咨询公司、合肥晚报社、合肥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路西座落有合肥大厦、中共合肥市委、市人大、市档案馆、商友大厦等单位。沿路植行道树,设花圃,安装路灯,通4路、5路、9路、46路公共汽车。
1987年,阜阳路与新建的寿春路相交。1991年,建设部门改建阜阳路(南段)淮河路——长江路段(又称花园街)。改建后路幅宽45米,中间为街心花园,有雕塑及喷泉;两侧慢车道各宽6米,三渣基础,厚度25厘米;东侧人行道宽5.5米,西侧人行道宽7米,均系红色霹雳地面砖道面。
徽州路位于市区中心,南起芜湖路中段,穿过长江路中段(范巷口),北抵淮河路中段,总长1300米,是市区南北向主干道之一。
清代,南薰门至文昌宫街有南门大街、尚节楼巷、兴仁里、南门外街(今小南门)。今大钟楼至芜湖路段道路原是一条宽2米左右的乡村土路。原南门大街(小南门——范巷口)道路宽5米左右。民国37年,南门大街路面条石被拆迁,条石路变成了土路;尚节楼巷巷道宽不足4米,砖石路面中间嵌铺着两条红糙石小车道。兴仁里(今安庆路东段——淮河路中段)系一条宽不足2米的小巷。
1952年,市政府建设科组织人力翻修尚节楼巷,填补南门街和南门外街的坑洼地段,利用拆运的城墙砖将该路全面翻修铺筑成碎砖路面。1955年10月,市政建设工程队施工扩建安庆路东段至环城南路中段。扩建后,该路总宽度25米,其中车行道宽13米,片石基础厚20厘米,泥结碎石路面厚5厘米。是年,被正式定名为徽州路。
1956年6月,市政建设部门组织扩建淮河路中段至安庆路东段和环城南路中段至芜湖路段(扩建标准同安庆路——环城路),改善淮河路中段至环城南路东段路面。1957年,由市政工程公司筹备处组织施工,完成环城南路中段至芜湖路路段沥青表处路面。
1967年,由市政养护队组织施工,全部挖除长江路中段——环城南路中段片石基础,铺筑厚30厘米的三渣基础和厚6厘米的黑色碎石路面。
1985年,徽州路总长1290.3米,车行道宽20米,人行道宽各3~3.5米,系沥青表处黑色碎石路面,管道排水。沿途与南(北)河沿巷、安庆路、长江路、红星路、庐江路、环城南路相交,北端有市政府广场,中段贯穿与长江路交叉处的范巷口人行天桥。路侧有电讯大楼、银河大厦、包河公园、南门小学、美术工艺门市部、百货大楼、市图书馆等单位。路旁植法国梧桐行道树,安装弯臂敞开型钠路灯。1986~1992年,徽州路路况未变,通4路公共汽车。
宿州路位于城区中心,南起庐江路东段,北抵环城北路中段,总长1680米,是市中心南北向干道之一。
清代,自拱辰门内北门大街,依次向南有四湾街、十字街、镇淮楼、南土街、鼓楼街、映典路。北门大街(今环城北路中段——淮河路中段)道路宽6米左右,路线弯曲,条石路面。民国37年,县政府在拓宽东大街(今淮河路东段)的同时,将鼓楼街、映典路路基拓宽至15米,碎石路面。因街东侧座落有基督教堂和一些较大的商号,故将路线偏西折让,形成弯曲的路形。南土街(今长江路中段——庐江路东段)经拓宽,街宽5米,碎砖石路面。鼓楼街和映典路经翻修,宽3米,混凝土路面。1950年,建设部门将北门街义仓巷西端——淮河路中段拓宽至15米,并安装了红条石平侧石路缘。1955年,宿州路被正式定名,全路包括原北门大街、鼓楼街、映典路、南土街。
1956年,市城建局组织改建淮河路中段——庐江路东段路段,拆除座落于鼓楼街上的鼓楼桥,铺设了下水道。改建后的路基宽15米,车行道宽9米,沥青路面;路缘安装有条石平侧石,人行道面铺筑了道板。1958年,按市道路规划方案开辟义仓巷连接环城北路中段新路。新路路基宽15米,车行道宽9米,片石基础厚20厘米,泥结石面层厚8厘米;两边路缘装条石平侧石,人行道各宽3米,系管道排水。1959~1964年,分段将宿州路北段(今淮河路中段——环城北路中段)路面改成沥青路面。
1985年,宿州路总长1680米,宽15米,其中车行道宽9米,人行道各宽3米。沿途与阜南路、四湾路、义仓巷、淮河路、中菜市路、长江路、仁爱巷、红星路相交。南段东侧座落有省立医院宿舍、省文联等单位。中段为繁华的商业区。北段东侧座落有合肥三中、逍遥津公园(西大门)等;西侧座落有市粮油杂品商店、庐州烤鸭店等单位。至1987年,寿春路中段建成,宿州路与新建成的寿春路中段相交。
青年路位于市区南,北起芜湖路中段,南抵望江路东段,总长2720米,是市区通往南郊和西南郊的交通干道。
1955年,为了沟通合肥市与巢湖地区的交通,省交通厅公路局根据公路规划修筑此路。因此路的路基土方任务全部由青年人义务劳动完成,故定名为青年路。建成后路基宽9米,路面宽3.5米,片石基础,泥结碎石路面。
1957年,建设者按原路心线拓建该路芜湖路——屯溪路段。拓建后路基宽14米,路面宽7米,片石基础厚20厘米,泥结碎石路面厚8厘米。
1978年,扩建该路芜湖路——合肥仪表厂路段。扩建后路宽24米,其中车行道宽14米;路旁安装有预制混凝土道板,地下铺设排水管道。1982年,新建仪表厂——望江东路道路及下水道,规格、结构与芜湖路——仪表厂路段相同。1985年,青年路总长2720米,总宽24米,其中车行道宽14米,两边人行道各宽3~5米。该路系黑色碎石路面,管道排水。沿途与太湖路、合巢路、黄山路、九华山路、屯溪路等路相交。沿线有合肥水泥研究所、合肥灯头厂、合肥仪表厂、省军区教导大队、解放军104医院、省国防工办、青年路商场、市政养护管理处等单位。路侧植有女贞树,安装有独臂半圆球钠路灯。至1992年,该路路况未变,通4路、11路公共汽车。
胜利路位于城区东北部,起自合肥火车站,与明光路“T”字形相交,止于长江路桥,总长997米,是自火车站通往市区的要道。
民国27年,入侵合肥的日本军队修建了一条自火车站至老城区(威武门)的军用道9。路宽6米左右,系土质路面,晴天可通汽车。至1948年底,因路基失修已被野草淹没。1949年4~5月,市人民政府建设科组织人力铲除该路荒草,利用拆除道路两旁碉堡的石料和城墙砖铺筑路面。铺后路基宽6米左右,路面宽3.6米。同年,该路被定名为胜利路。
1951年,建设科组织施工填平胜利路部分低洼地段,将路基拓宽至25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两旁路肩各宽5米,碎砖路面厚15厘米。1953年10月,市劳动局组织施工翻修该路。施工者沿原路面中心线铺筑宽9米的快车道和两边各宽3米的慢车道,并利用城墙整砖铺砌了路缘。
1956年,市政工程公司筹备处组织施工,将胜利路扩建为合肥市第一条三块板型道路。扩建后路基宽39米,机动车道宽14米,两旁非机动车道各宽5米,分车岛长40米、宽2.5米。1961年,原穿胜利路而过的板桥河改道被填,胜利路桥被拆除。1973年,市政管理处在胜利路与蚌埠路交口处至长江路桥之间,新建了一段长252.9米、宽18米的单块板型道路,铺筑了两边各宽5米的预制混凝土人行道板。
1985年末,胜利路总长997米,总宽28~39米,其中车行道宽18~24米,两边人行道各宽5米。该路系黑色碎石沥青热灌路面,管道排水。自火车站向南与明光路、滁州路、窑湾路、蚌埠路相交,沿线有短途汽车站、交通饭店、旅游汽车站、第十五中学等单位,通1路、10路、11路公共汽车。路两旁植有法国梧桐、白杨行道树,安装了对称式弯臂钠路灯。
铜陵路位于城东,南起淝河路北,过南淝河防洪堤,北抵蚌埠路中段,总长2280米,系东郊工业区南北向交通干道。
1956年,东工业区东西向道路——和平路、蚌埠路、大通路相继竣工,市建设局按城市规划,新建南北向的铜陵路。建后路基宽7.5米,路面宽3.5米,大块基础厚25厘米,泥结碎石路面厚8厘米。
1958年,扩建铜陵路南(和平路——河下)路段路基宽18米,车行道宽9米,片石基础厚25厘米,碎石路面厚10厘米。1966~1969年,将铜陵路分段改建为沥青路面时,又拓大通路——和平路段车行道宽14米,拓大通路——蚌埠路段路面宽6米。
1980~1981年,拓蚌埠路——大通路路段路基宽24米,车行道宽14米,灰土层厚20厘米,二渣基础厚25厘米,黑色碎石面层厚8厘米。
至1985年,铜陵路总长2280米,宽24米,其中车行道宽14米,两边人行道各宽3~5米。后几经改建,至1992年沿线与大通路、和平路、合裕路相交。沿途有市物资回收公司、市汽车制造厂、市副食品公司、市饲料公司、安徽针织厂、市粮食二库、安徽拖拉机厂、市精密铸造厂,省港路局等单位,通?路公共汽车。路两侧安装有单挑直臂琵琶式钠灯。
环城路系利用废城墙基修建而成。该路包括环城东路(大窑湾桥西——长江路东段)、环城南路(长江路东段——金寨路北段)、环城西路(金寨路北段——亳州路桥)、环城北路(亳州路桥——大窑湾桥西),总长8745米。
合肥古城墙自南宋建炎三年(1129)扩建形成以来,范围与现环城路范围基本一致。民国37年,因民国政府军队在古城墙上修筑防御工事,使城门、城墙遭到破坏。
1949年元月至1953年,市人民政府建设科组织力量拆除全部城门和城墙,沿城墙基修筑一条环绕老城区的路面宽3.5~5.5米的碎砖石简易道路。
1954~1955年,市政建设局组织翻修环城北路宽5.5米,片石基础厚20厘米,泥结碎石路面厚8厘米,并加高了自大窑湾桥西——长江路东段的路基。1956年,市政工程公司先后组织改建亳州路桥(水西门)——蜀山路(大西门)段,和金寨路(德胜门)——徽州路(小南门)段道路,并加铺了亳州路桥引道。1959年扩建环城东路中的淮河路东段——长江路东段为三块板道路。扩建后道路长255米、宽26.5米,并有宽2.5米的分车岛。1965~1966年,续将环城路的泥结石路段全部改成沥青表处路面。1985年6~8月,将金寨路至蜀山路路段的路面拓宽为9米,并在道路两侧铺装了预制水泥混凝土侧石。
至1992年,环城路路形多弯、起伏,最大纵坡为2.342%,沥青表处、黑色碎石路面。它东与大窑湾路、淮河路、蚌埠路、长江路、巢湖路相接,南与包河路、徽州路、桐城路、金寨路相连,西接蜀山路,西北通亳州路、杏花村路,北连六安路、阜阳路、拱辰街、宿州路。其照明设施:环城东路为玻璃半圆球罩汞灯,环城南路为海鸥式汞灯,环城西路为普通汞灯,环城北路为平行搪瓷汞灯。
1992年市管停车场一览表

1992年市管道路一览表(南北向)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