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后,合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突破了旧式块状封闭式园林格局,采用敞开式带状或环状的布局,以绿为主,绿中求美,突出植物造景,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体和历史人文景观,把森林景观引入城市,将园林景观辐射到郊县,使城园相接,实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独特的城市风貌。长8.7公里、面积137.6公顷的环城公园,就是在充分利用环城林带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形和宽阔的护城河水系的基础上,结合包拯这位历史上的清官和三国时代的遗址进行建设的,以充分展现合肥“包拯家乡,三国故地”的特色。于80年代纳入规划的西郊91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包括蜀山森林公园、植物园、清溪公园、三国遗址公园和野生动物园等。为了搞好这项大环境绿化工作,1989年市园林局、农林局、郊区联合成立了董铺水库边岸绿化指挥部。指挥部决定:在董铺水库东南保护区范围内,本着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科学态度,利用丘陵岗地发展早甜桃、银杏、板栗等果木林;在水库迎水坡、荒岗、地埂上,栽植可编箩筐的紫穗槐等灌木;在农民的家前屋后,发展田园经济,种植优良的葡萄品种和柿树、石榴等经济果木;在通往科学岛风景路东侧的制高点及其周围开辟茶园、桃园,栽培多种观赏树木如雪松、广玉兰、红叶李、春梅、碧桃、鸟桕等,并配置园林小品,以形成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硕果累累,景致多样的田野风光。至1992年,合肥市已建成和在建的主要游览区有逍遥津公园、环城公园、包孝肃公墓园、花冲公园、瑶海公园、杏花公园、蜀山森林公园、植物园、珍稀动物繁殖基地(后扩大为野生动物园)。
逍遥津公园
位于老城区东北隅,东、北面以环城路为界,西接宿州路,南临寿春路。面积31.3公顷,其中水面11.2公顷。
逍遥津公园是合肥名胜古迹之一。“三国”时张辽威震逍遥津就在此地。明代逍遥津曾为官僚窦子冉所有,建“窦方伯别墅”,掘旧津呼曰“窦家池”。清康熙年间为大官僚王某所有,建“小川别墅”,改名“斗鸭池”(今两别墅均已无存)。光绪十八年(1829)为官僚地主龚心钊所有,更名“豆叶池”。合肥沦陷时,逍遥津成为日本侵略军的拴马场,树木被砍伐,建筑遭破坏。日本投降后,复归龚家。解放前夕,这里已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仅有一些菜地、稻田和少量麻栎、柏树、银杏、白皮松、广玉兰等树木。
1949年,皖北行署决定在龚家花园基础上筹建公园。1950年逍遥津公园筹备处成立。1952年前建逍遥津农林场,种水稻、蔬菜等农产品,并开始栽花植树;筑一道桥、二道桥、小拱桥,建茅亭,修道路。1952年征收附近李家小圩子始建动物园,并用拆除的城墙砖石完成湖堤驳岸工程。1953年逍遥津公园正式成立,并征收原季家花园部分土地扩建。1954年初兴建儿童乐园(4500平方米)和动物园笼舍、码头、水禽池等,开始售门票接待游客。夏季遭水灾,园内水深1米以上,淹死花木2万余株;冬季最低气温-20℃,多数树木花卉被冻死,损失甚重。
1955年公园制订复兴计划,陆续扩建西园,新植各种观赏树及花灌木4万余棵,在东、西园埋设地下电缆,安装园灯,共辟出游览面积17.44公顷。自1957年始,一些大型艺术团体纷纷前来献艺,其中有中国杂技马戏队、沈阳杂技团的飞车走壁队、齐齐哈尔杂技团、安徽省杂技团等。夏日夜晚公园常举办纳凉晚会,节目有相声、黄梅戏、庐剧、舞蹈、电影等,丰富多彩,吸引众多游客。
1960年,公园面积扩大到38公顷。因遭大风袭击,大树被损坏100余株。三年困难时期,部分园地种了粮菜,其余杂草丛生,荒芜不堪。
1964~1966年,园林部门改建公园的南津桥和北津桥,筑南大门两侧围墙,垫高平整中心广场,完成清淤驳岸工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园艺被视为“封、资、修”产物,花卉盆景被毁,四株苏铁(均为200多年生)因无人管理而死亡。公园一度改名为“东风公园”。
80年代,经过整顿充实的逍遥津公园,兴建了盆景园和陈列室,开放了哈哈镜馆等游艺场所。园内植物种类达181种,拥有乔灌木10500余株,绿地面积16.77公顷。这里的古树名木均被挂牌、登记建档,加以保护。
全园地形呈扇形,以水系为界自然地分成东、西两园。1989年改建的南大门为三开间牌楼,大门上方的匾牌上书有“古逍遥津”四个大字,两旁辅以票房和商店。公园已被国家列为名胜古迹之一,园名被标在我国赠给联合国的地图上。
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朱德、陈云、刘伯承、陈毅等曾先后游览过逍遥津公园。1980年和1992年,日本久留米市访华团赠送的杜鹃花、山茶花和松柏树均被种植于园内。
东园进逍遥津公园南大门过一道桥进入东园。路东丘地绿树翠竹丛中掩映一亭,1954年建木香藤架供游人小憩,1974年建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雕塑座落在藤架东侧。路西段的“儿童乐园”,有秋千、翘翘板、滑梯、浪桥、大风车、电马、自控飞机、“宇宙飞船”、小火车、碰碰车、电瓶车、高空白行车、“旋风”、“疯狂鼠”、“海盗船”等娱乐设施。1974年建的“鸡毛信”雕塑,座落在附近的草坪上。
经二道桥(后称飞骑桥),进入开阔的大草坪。这里碧草如茵,四周有乔木林、灌木丛、花坛,色调丰富多彩。草坪东面,水面宽阔,波光粼粼,游船荡漾。岸边花香扑面,柳丝飘扬。湖中三岛绿树成荫,其中一大岛上,建有金色玻璃瓦重檐亭,名“逍遥墅”,面积59平方米。相近一岛相传为张辽衣冠冢。逍遥津湖周有环状游览线,水上游船百条,游人泛舟湖面,轻舟可通过桥洞驶入深邃曲折的水巷,寻胜探幽,别有情趣。于1964年在二道桥东侧建的藤架长廊,座落在水中;附近荷花池旁有叠石衬托,美不胜收。
“蘧庄”位于游船码头附近,内藏摹写王羲之“兰亭序”石刻、“古逍遥津”石刻以及13块“多宝塔”书法碑。门前的一块长丈余,一尺见方的白色“听音石”,为1913年龚家凿东濠时出土。“文革”期间,“兰亭序”石刻失踪。1987年后,“蘧庄”西北角添了一座二层楼茶庄,名亦“蘧庄”,与廊式餐厅连为一体。
西园入逍遥津公园西大门过北津桥入西园。这里溪流交织,地形地貌起伏多变。园内以植物造景为主,建筑小品和园林小品点缀其中,与山石、水体相互衬托,构成浓墨重彩、宁静幽深的风景。
陈列室:座落在绿树丛中,于1981年建成,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400平方米。大门上方嵌清末状元陆润庠手书“古逍遥津”石刻。东展室嵌有“多宝塔”书法碑和“空城计”浮雕。
水榭景区:位于西园东南角的圆形大岛上。于1956年建成的露天舞池,四周设有茶座。管理间和栏杆为毛竹结构,毛竹被刮去竹青,刷上桐油,古色古香,久晒不裂。1979年舞池被拆除,改成水榭,建筑面积294.16平方米。水榭轻巧得体,辅之以方亭长廊,与水光相辉映,面西可观对岸牡丹园景。亭榭东西环抱红鱼池,构成水院。池畔堆山叠石,石间绿草茸茸,鲜花点点,外围有苍松翠柏衬托,天光水影,相映成趣。
梅花山景区:由水榭过曲桥三折步入小径。小径两侧由珊瑚树、桂花、丁香、紫荆、麻叶绣球等树丛组成闭塞空间,围住了梅花山。梅花盛开时节,游人至此,暗香浮动,却不见梅影;再缓行数米,见深绿色的松竹背景上,一片红梅竞相开放,格外醒目。梅花山东面有一座“报春亭”,面积79.13平方米,至亭内可赏悦到“一林随意卧烟霞”的美景。
牡丹园景区:景区四周隆起,环抱一池。池畔建有四角钻尖亭,名“牡丹亭”。亭旁遍植椤木、桂花,散植腊梅等灌木。此处高低林木团簇,夕阳碧波映照,游客身临其境,颇有“世外桃源”之感。
盆景园:又名“藏幽园”,位于公园西大门附近、花圃南侧,1980年建成,占地2.4公顷。这里的门、窗、池、廊、壁和植物将园区分隔成不同的空间,并将盆景廊大小四个展室以回廊形式相联组成三合院。院内一池碧水,水面睡莲并蒂,金鱼穿游其间。展室为二坡悬山屋顶,灰瓦粉墙,被辅之以回廊、漏窗小景,很具徽派园林建筑风格。此室先后展出过菊花、月季、梅花盆景和五针松、罗汉松、真柏、梅、榆、雀梅等树桩盆景等50多个品种,其中不少作品曾在全国展出并获奖。
张辽衣冠冢:盆景园东侧松柏林中有一高阜,此阜被认为是张辽的又一处衣冠冢。阜上有一亭(1959年建);阜前立有张辽塑像(1984年建),基座上刻有“威震逍遥津”五字,整座雕塑向人们展示三国时期名将张辽当年的勃发英姿。
动物园位于逍遥津公园东南,面积1.8公顷,西有武陵桥与公园东园区相连。1952年建园时有动物24种。1954年接收上海私营“四明”动物园,并增添孔雀、梅花鹿、狼、狐狸、相思鸟、八哥、虎皮鹦鹉、雉鸡、虎、蟒、水獭、石龙等动物,扩建了动物笼舍。1955年购进狮子、兰牛羚。1956年购进棕熊、狍子、丹顶鹤、天鹅等20余种动物。1960年购进2只猩猩。1986年购进大灵猫、金猫、长臂猿。
1984年,大雪压倒水禽池顶棚,飞出和压死水禽40多种700余只,损失惨重。同年园建部门重修了水禽池和动物笼舍。园内饲养的动物有110种,其中鸟类72种,兽类38种,合计1286只(匹)。动物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东北虎、华南虎、金钱豹、野驴、白唇鹿、河鹿、黑鹿、斑嘴鹕、白尾海雕、白鹤、丹顶鹤、扬子鳄、白马鸡等15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熊、猕猴、天鹅等18种。
建园后,该园除从东北、北京及本省购进动物外,还进行了动物人工繁殖。自1957年开始陆续繁殖了非洲狮、兰牛羚、丹顶鹤、短尾猴、孔雀、鸸鹋、金钱豹、梅花鹿,均获得成功。其中丹顶鹤和鸸鹋的繁殖于1982年获合肥市科技成果奖,非洲狮繁殖技术在国内动物园界具有一定影响。
非洲狮繁殖:1955年引自北京动物园的非洲狮于1957年开始繁殖,每年2头。1981年逍遥津动物园与杭州动物园合作,由后者提供来自新加坡的母狮,在逍遥津动物园产仔5头(送杭州2头)。以后每年繁殖的非洲狮,均被销往其他动物园和马戏团。
丹顶鹤繁殖:动物园于1956年引进种鹤,经饲养员精心饲养,喂之新鲜鱼虾,再认真为其选偶配对,终于于1963年试验繁殖雏鹤成功。《动物学杂志》和《国际动物园》年刊上都对此项成果作过报道。之后该园繁殖的丹顶鹤用于支援其他动物园,1983年赠送日本2只。
环城公园
合肥老城区范围系南宋乾道五年(1169)初步形成,原城墙外侧有南淝河环绕,沿古城有三国古迹逍遥津、筝笛蒲、藏舟蒲,还有宋代古迹包公祠等名胜。
1949年有关部门建第十六步兵学校时,因建材短缺,曾利用了部分破损的城墙砖石。1950年又因城市发展,陆续拆除城墙,将墙土推向两侧,中间筑环城马路。1952年冬至翌年春,开始从环城路大西门至北门及大东门段两侧栽植刺槐、白杨等苗木。1953年春,开始在大东门至德胜门段两侧植栾树、刺槐、白杨等树苗。1955年改造西山,栽植侧柏、青桐、女贞、栾树等种树10万株,并在沿河植柳。后经年复一年地补植充实,始将环城路长8.7公里、最宽处90余米的林带建成。
1980年市政府制订环城公园规划,将护城河、南淝河水系及两岸陆地作为发展公园的范围(规划面积108.6公顷,林带最宽处约200米)。北环以葱郁林木为主,呈现自然古朴富有情趣的景观;南环水面开阔,岸畔点缀园林建筑、雕塑和山石小品,给人以清新秀雅之感。在植物选择上,由于各段配置的树种不同,因而突出了季相色彩变化,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敞开式的环城公园以带串块,连接老城四角的逍遥津、杏花村、稻香楼、包河等块状园林,恰似“一串镶嵌着数颗明珠的翡翠项链”怀抱老城,融于新城之中。
1986年,环城公园荣获国家建设部优秀设计、优质工程一等奖,其中西山、银河景区的园林建筑还在1985年获省建设厅建筑设计一等奖。
1984年春,市政府将环城公园建设列为大事。全市上下掀起了人人关心、个个参加环城公园建设的热潮,在肥的中央、省直及市直200多个单位按系统分段分片承担了建设任务。1986年,环城公园基本建成,总计投工折合工程款230余万元,约占全部工程投资的1/3。1984~1986年,全市军民参加建园劳动40多万人次,清淤6.3万立方米,回填土方6.77万立方米,平整土地30公顷,铺草皮20多万平方米,植各种观赏树5万余株,驳岸4700米,铺步道1.38万平方米,建水泥干道4800平方米,埋设排水管道1500米,拆迁房屋4000多平方米,新建了亭、榭、廊、桥和茶楼,安装了明亮的园灯。为减轻包河、银河污染,有关部门还协作进行了污水截流。1985年7月,原环城公园、包河公园、河滨游园和花木公司合并,机构升格,组建了新的环城公园机构。
包河景区此处原是包河公园,内有包公祠、浮庄等古迹景点;隶属环城公园后,于1985年更名“包河景区”。景区以历史人文景观为主题,范围北起长江路,东到马鞍山路,南傍芜湖路,西至徽州路,面积28.7公顷,其中水面15公顷。关于包河的由来有这样一段传说:宋仁宗赵祯御赐巢湖给包拯,包拯坚辞不受,只要了合肥城南一段护城河。后世因包氏子孙后代一直在此以养鱼种藕为业,故名包河。历史上这里曾蒲苇数重,凫鱼上下,长桥轻度,竹树荫翳,景色清幽秀丽。
九狮广场:位于长江路桥南侧、马鞍山路与环城路之间,面积8000平方米,建于1985年冬,竣工于1986年底。广场上有7个喷泉池,14米高的“九狮”雕塑矗立于广场中心。万里副总理为公园题写的园名碑石立于广场北侧。碑石背面镌刻着《合肥市环城公园碑记》。这里是环城公园的起点。
包公祠:包河原有一岛,名曰“香花墩”,又叫“包墩”。包公祠建于此岛上。解放前夕,包公祠屋宇倾颓,周围河床淤塞,南岸陈大岗坟冢垒垒,荆棘丛生;岗东一座丈余高的“白骨塔”成了无名坟主家属进香烧纸之地。
解放初,市政府对包河一带进行了清理。1954年包河公园修建委员会成立后,于3月动工整修包河。一年中完成浚河土方13.57万立方米,将东大岗938座坟冢迁移,又将“香花墩”东西两端延伸百余米,还修筑了东大岛、脚印岛、葫芦岛等岛屿。此后陆续在岸边、岗地、岛屿上种植刺槐、枫杨、水杉、女贞、松柏、垂柳等树木16900余株,修建了桥梁、花房、茶社、道路、台阶等园林设施及草坪。1956年修葺包公祠,完成包河驳岸工程。1961年包公祠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包公祠遭到严重破坏,包公塑像、石刻像及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塑像被砸,匾额被毁;包河公园被改名为“人民公园”。1979年原名恢复后,园林等部门重修了包公祠、四澜轩和廉泉。1980年在祠西建曲桥沟通南北两岸。1981年重建“流芳亭”。整修一新的包公祠显得古朴、壮观。祠前砌有照壁,门边立一对“抱鼓石”;正门上端书“包孝肃公祠”,两旁各卧石狮。祠周围绿树环绕,草坪青青;祠内花卉盆景点点,幽雅静谧。
廉泉亭:位于包公祠东侧,1966年底被拆除,1980年重建成六角钻尖亭。亭中有一井,天花板上有一块圆形彩绘龙像木雕正对井口;井水动龙影舞,别具一格。亭壁上嵌有一方《香花墩井亭记》石碑,碑文系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李国蘅所撰。文中记述传说:昔有一太守游览包公祠,喝此井水后头痛不已,原来这个太守是个贪官,因之此井得名为“廉泉”。
流芳亭:原名流芳台,旧址位于包公祠东南濒河处,相传是包公幼时读书的地方。光绪三十一年(1905)庐州知府龚镇湘将流芳台改为流芳亭,后此亭不复存在。今人于1981年在祠西南角依岛傍水处重建新亭,仍称流芳亭。
浮庄:建于1984年,位于包河东大岛上,西与包公祠相呼应,南与包孝肃公墓园为邻。庄面积共12亩,上有茶楼、莲坊、亭、曲桥、假山、雕塑等十多个景点。岛西端除保留原有的刺槐、枫杨等林木外,还增植了天竹、斑竹、梅、桂花、红叶李、松柏等观赏树木。因鸟瞰全岛若同一片树叶浮于水面,故今人将此组徽派园林建筑命名为“浮庄”。
“浮庄”南北有三门。正门向南,门楼粉墙灰檐,简状瓦,中镶一匾“浮庄”二字,系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手书。随曲径东去,有仿宋莲坊泊于一泓碧水之中。莲坊下部为船舫,上部船舱圆顶,古朴典雅。过莲坊向东是一组秀丽的亭台楼阁、水榭花墙和曲径回廊,幅幅佳联耐人寻味。“镜中天”两侧对联曰“东西岛影含楼影,上下天光透水光”;“穿云阁”两侧对联曰“卷眼波翻天地窄,放怀月映水云宽”。岛南侧有白色九曲桥通往“青松明月亭”。亭顶四角上翘处各系一“风铃”,角端是栩栩如生的虎头砖雕;亭内水磨砖铺地,漏窗上方有“青松明月”浮雕。“临水茶社”是一座徽派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二层楼房,中间为一天井院,室内大理石铺地,花格漏窗灵巧雅致。登楼品或小立平台静观,远近美景尽收眼底。1987年国庆节,市政府为包公28代嫡孙包兆龙先生立铜像于“浮庄”岛上。像右侧花岗岩正面有其子包玉刚先生手书的其父遗训:“叶落归根,建设家乡,热爱祖国。”包玉刚先生及其亲属参加了铜像落成仪式。
脚印岛:位于包河中部,系疏浚包河淤泥堆成。岛内有一池,酷似脚印,故名“脚印池”,岛亦因此得名。1985年,玉带桥在此岛北岸落成。桥拱高耸,远望两侧汉白玉栏杆似如一条玉带,将包河点缀得更加美丽。
据《合肥县志》记载,“藕出包家河为佳”,“鲫产包公祠河者佳”。包河鲫鱼背黑亮,体大肥嫩,为餐桌之佳肴。藕分红花、白花两种。白花者最佳,皮白里带青色,孔少,丝易拉断,一支1~2节,重1斤左右,生食之嫩脆无渣,炒食之色不改变,故称“雪花藕”,久负盛名。1954年断种,后从大兴集引种,但已不纯。
银河景区系城南护城河一段,介于徽州路与金寨路之间,桐城路桥穿过其中。景区长870米,最宽处140米,面积11.26公顷,其中水面5公顷。这里水面平静,水中有2个小岛和1个半岛。临水而建的银河茶社、迎曦阁、霈然亭、听泉亭、桥亭互相因借,相得益彰。沿岸春梅、碧桃、石榴、槐荫、草坪中有曲径可穿行,极富诗情画意。
银河茶社:位于西银河北岸,1984年建成,面积489.82平方米,系结合地形设计。坡上坡下有2个茶室,中间以爬山廊连接,之间设泉水池,将园林景色引入内庭,供游人品观景。
迎曦阁:又名叠亭,1985年落成于银河西岸,背靠金寨路,建筑面积278平方米。此阁由一组仿古廊和一个四角亭组成,分上、中、下3层,呈“跌落式”,上覆金黄色玻璃瓦,下铺彩色地砖;最上层廊亭镶有大型木雕“鹊桥会”。于其上,游人可以从不同高度观赏银河风景。
霈然亭:又名双亭,1983年落成于北岛上,建筑面积61.8平方米,因即将竣工时连日滂沱大雨而得名。此处由2个临水四角亭组成,若同一对鸳鸯相伴相依,凌波嬉水。自高处俯视,岛上花木扶疏,明净的水面与玲珑的双亭构成美丽的图画。
听泉亭:建于1984年,位于银河东端溢水处,实际是溢水井的构筑物。游人在亭内能听到潺潺溢水声.,似雨打芭蕉,但四周不见流水,故名听泉亭。
西山景区位于金寨路至大西门,长1100米;面积17.8公顷,其中水面9.6公顷。西山系旧时城墙墙土堆积而成,后栽植了树木,由于地处西段,故于1959年被命名为“西山公园”。此处有许多枫、槭、乌桕、枫香、火炬树等色叶树,秋季红叶烂漫,喜煞游人。
鱼花塘:原称稻香楼河,1955年因水产试验站在此养鱼而改称“鱼花塘”。这里水面宽广,池鹭、红嘴鸥等多种鸟禽栖息于此;沿岸树木葱郁,配有野生动物雕塑群,使游人情趣横生。
庐阳亭:位于鱼花塘北端,紧靠长江路,1984年建成,与“庐阳饭店”相呼应,为叠落式三层亭阁。各层平台系沿等高线平面竖向错开,可供游人从不同角度观赏湖光山色。
稻香楼水榭:位于鱼花塘东南角,与稻香游园毗邻,依山傍水,系1984年建成。沿弧形廊亭,连接错开的一对四角亭。临平台向北,令人视野开阔,可将秀丽景色尽收眼底。
环西景区位于长江路和水西门亳州路桥之间,西连琥珀潭,与琥珀山庄居住区相接。此处为规划中的游乐中心,暂划归环北景区统一管理。
环北景区位于水西门亳州路桥至阜阳路桥。区内刺槐、枫、杨、榆等树木繁茂高大,广玉兰、雪松、碧桃点缀其间,野牛藤、蓼草等广覆地面。镶有山石的卵石小径,穿越丛林,极富野趣。
1982年于景区阜阳路桥旁建一重檐六角亭。1984年于亳州路桥头竖起一尊“华佗”塑像。是年11月15日,考古人员在六安路口环城路旁发掘出一座砖质结构的东汉晚期墓葬。墓分前后两室,面积10多平方米,有甬道相连,经修建可人墓室。从墓中出土的文物有一批古铜、铁器和五铢钱。
环东景区位于阜阳路桥至长江东路,与居民较集中的东市区毗邻,是外地人员来肥的枢纽地带。“腾飞广场”、“市树市花园”、“河滨游园”在此境内。
腾飞广场:位于寿春路桥西北侧,占地1889平方米,1989年竣工。广场中心耸立着“鲲鹏志”雕塑,鼓励人们“腾飞向上”。
市树市花园:全长600米,占地23公顷,由1989年竣工的淮浦春融茶楼、花仙子花店和腾飞广场多处景点组成。自腾飞广场至交通厅桥一段原是低洼地,今人结合南淝河清淤填土于岸上,并在岸上遍植各种花灌木,使之形成花园。
综观环城公园,规模巨大,景随季迁,绚丽多姿:春来柳丝拂地,百花争艳;夏日浓荫覆盖,莲荷玉立;金秋丹桂飘香,枫红林染;严冬寒梅斗雪,松竹献翠。特别是座落于包河景区的与包拯有关的历史人文景观,使公园闻名遐迩。建国后,党和国家许多领导人以及国际友人都曾前来参观过。
包孝肃公墓园
座落于包河南岸绿树丛中,南临芜湖路,北与浮庄毗邻,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系今人为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迁葬而重建的墓园。
包拯字希仁,民间沿称包公,逝后灵柩由其婿文效护送归里,葬于合肥县公城乡公城里东村(今市郊大兴集黄泥坎)。南宋时金兵陷庐州,包公坟随葬品被劫一空,墓志铭碑石被砸,墓室毁,包公后裔将棺迁于墓西30余米处安葬。南宋庆元五年(1199),合肥县令潘有文等重修包拯墓,筑围墙,建墓道,盖享堂,植松柏,使之成为当时庐州一大名胜。后历经数百年,原墓园建筑无存。
“文革”期间,原包公墓地被开掘,土地被工厂征用。
1985年,市成立包拯墓园筹建委员会,10月6日举行墓园奠基仪式;1987年10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直属市园林局领导。
重建的包拯墓园是一组仿宋建筑。为确保建筑质量,承建者按设计要求从近万方木材中挑选出优质的东北松和花旗松作建材,并采楠木自福建。墓园石用材来自河北新乐,条石来自巢县、无为、繁昌,简瓦、“嫔伽”等由庐江县工艺建材厂烧制。
墓园正门面西,门前一株高大的七头雪松下,矗立两块高丈余的花岗岩。迎面照壁高4.2米、宽10.5米,墙心石刻“包孝肃公墓园”六字。墓园四周朱墙围护,园区遍栽竹木,广植松柏,草坪茵茵,环境幽雅。
花冲公园
位于东门五里井、蚌埠路(今长江东路)南侧。因所处地段叫花冲,故名。
1959年,东郊林业工作站在此培育过供绿化用的大型苗木。培育品种有悬铃木、冬青、水杉和泡桐。1966年这里的大部分闲置未用的土地被公社借去生产蔬菜,少部分被当地农民陆续占用。
1980年,花冲公园正式成立,从郊区常胜大队购进了溜冰场地。1983年建儿童乐园。1985年建服务楼,设招待所、餐厅、商店,并生产经营部分苗木花卉。1989年砌墙封闭公园。1991年建主干道及桥、亭。至1992年,公园总面积为160亩,其中绿地138亩,水面22亩;园内设有多种游乐设施,是市民晨练休憩娱乐的好场所。
杏花公园
位于老城区西北角,东临蒙城路,南靠淮河西路,西北两面与环城公园相连,面积531亩。
1985年7月,市政府将杏花村由郊区划归中市区。1990年12月又划归市园林局。1991年2月,合肥市杏花公园建设筹备处成立。1992年,将公园东大门建成。此大门为仿古式两层楼阁,上盖琉璃瓦,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为了使公园建设早日达到设计要求,园林部门采取边开发边建园的办法,分步展开工作。
瑶海公园
位于城市东北角七里塘镇,距合肥新客站北侧500米,占地面积360亩(其中水面120亩,绿地240亩),系镇自筹资金建设而成。1985年,七里塘镇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建设试点镇。镇政府按规划要求,在镇政府东侧建此公园。建园工程经市园林部门精心设计,于1985年底开始动工。由于公园所在地在瑶海村,故名“瑶海”。
瑶海公园山青水秀,尤其是水质好,无污染,一年四季碧波荡漾。整座公园绿树成荫,是合肥市民夏泳和度假娱乐的好去处,也是现时全省最大的农民公园。
蜀山森林公园
位于西郊大蜀山,面积550公顷。解放初期属肥西县双墩、山西、山北、小圃、十里庙5乡分管。1954年隶属省林业厅蜀山园林管理处。1955年归省民政厅管辖后,被并入烈士陵园筹备处。1958年移交市园林管理处,同时成立绿化委员会蜀山分会。1959年底交市民政局,改名蜀山农场,年底又改为蜀山园艺场。1971年移交市农林水利局。1973年改名为蜀山园林场。1980年复归市园林局。1984年定名为蜀山公园。1989年7月更名为蜀山森林公园。
大蜀山,南依蜀山灌渠,北靠董铺水库,东临人工湖,西接六合公路。山势东南高、西北低,呈椭圆形。环山周长7.75公里,山峰海拔284米,地形起伏,坡度最大30度,最小5度,土层深厚,自然条件优越。据《合肥县志》记载,山上原有开福寺、渊济龙王庙、水井等古迹。据《庐州府志》载,“有蜀僧于此结刹,偶思乡水,以锡卓地,泉汨汨而出,尝之有瞿,唯三峡味,因名为蜀井”。蜀山因此得名。蜀山井今已无存,蜀山之名流传至今。
大蜀山树茂林密,青竹吐翠,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这里以冬令雪景最美,银装素裹,雪海茫茫,“庐阳八景”之一——相传至今的“蜀山雪霁”堪称一绝。
蜀山遗迹原先一直无人管理,任凭风雨侵蚀。民国21年,卫立煌先生在龙王庙旧址创办农业职业学校。该校收学生300余人,陆续营造了油桐等经济林木,还修筑了一条简单的环山公路。“七·七”事变后该校停办。
民国16年张作霖部队、民国26年国民党桂系部队先后驻扎蜀山,使蜀山迭遭破坏。民国29年日寇侵踞蜀山,更是构筑堑壕地堡,伐林毁庙。至解放前夕,蜀山已是杂草丛生,成了仅有少数麻栎、马尾松和灌木丛的荒山。所有古迹荡然无存。
1951年省、市人民政府号召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2年在蜀山营造马尾松3500亩。1954年营造枫香、油桐、板栗、乌桕、三角枫、黄连木等树木。1956年制订烈士陵园总体规划时,调查核实自1951年起市民们共在蜀山植树176种、380万株。同年因架设过山高压电线2.5公里,毁3~10年生马尾松1000株、栎类1000株。1957年挖人工湖,湖水面达130亩。1960年10月13日下午火灾,毁林2亩余,烧枯马尾松29株,棠梨、合欢等200余株。1961年1月21日上午再次发生火灾,过火面积达80亩。1962年,园林部门改苗圃为果园,种桃、梨、苹果、葡萄等果树1969亩,留山北苗圃129亩,并开始种毛竹。是年,省电视发射台在山顶落成,同时建成的还有一条登山公路。
“文化大革命”期间,蜀山损毁各种树木6万余株。1974~1975年,绿化部门在蜀山东麓栽植火炬松300亩。据1975年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此处成材竹木共4334920株,其中竹133000株;木材蓄积量达14716立方米。共有宜林地72.6公顷,果园1599亩,森林面积355公顷,植被40多科2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65.2%。
1982年,国务院批准合肥市总体规划,蜀山被确定为西郊风景游览区森林公园。
1983年,蜀山东北脊的“蜀峰亭”建成。亭周松竹叠翠,令人陶醉。登亭远眺,蜀山、董铺水库一带自然风光尽收眼底,青山碧水,美不胜收。
1985年,蜀山风景林总面积达479.19公顷。
1985~1990年,公园苗木生产区由自给型转为经营型,苗木面积由不足300亩发展到550亩,树种由90种增加到180余种,圃地存苗率由37万株发展到65万株,养鱼水面由130亩增加到300亩。果园“早甜桃”远近闻名。
公园陆续建造的新景点有雪霁山庄、山西风景林、小游园、疏林草地、百米画廊、樱花园、花径、月季园、紫薇枫树林、北人工湖等。
合肥植物园
地处合肥市西郊董铺水库东岸,距市区约8公里,系1987年由合肥园艺场改建。这里融科研、科普、观赏、游览、生产诸功能于一体,并设有园林观赏植物专类区。全园规划用地57.2公顷,已收集能露地越冬的各类乔木、灌木、亚灌木约2000余种(含变种)。植物的主要科属有木兰科、樟科、蔷薇科、山梅花、榆科、木犀科、忍冬科等。
木兰山茶园:共收集木兰科植物30余种,山茶花50余个品种,其他山茶属植物10余种。面积2.5公顷。
梅园:种植各种梅花约100余个品种。面积3.3公顷。
蔷薇园:除收集月季100余个品种外,还收集有其他蔷薇属具观赏价值的植物。面积1公顷。
竹类园:种植竹亚科竹类植物15属80余种。面积3.3公顷。
水生植物区:收集各类沼生、湿生、水生植物180余种。主要品种有莲、睡莲和玉莲。面积3.5公顷。
珍稀动物繁殖基地
位于蜀山西南麓,1981年7月由国家环境保护部投资126万元兴建,占地330亩。1986年基地管理处正式成立。90年代初,完成3米高围墙2282.14米,鹤笼舍449.28平方米,孵化育雏室216平方米,饲料加工厂房203.36平方米,及道路和其他一些建筑设施。
基地海拔50~120米,背风向阳,草木丰盛,环境幽雅。除原有参天松柏外,1987年、1988年、1991年分别栽植了山楂树120棵,桃树340棵,柿树300棵,小叶女贞400棵,爬墙虎1500株,常青藤2500株,以及杏、李、板栗各50棵,石榴20棵。清新的空气和环境,为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1992年,基地内饲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13只,其中7只系动物人工繁殖。
附:城市雕塑
合肥城市雕塑起步于1980年。1982年市雕塑办公室成立后,陆续建成了一批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和建筑装饰雕塑。这些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最早立于街头的雕塑是淮河路园林路西端的“思”。1985年全市大小雕塑有20组、74件。1992年各类雕塑有近60组、100多件,均立于公园、街头小游园和单位庭院。
动物雕塑群位于环城公园金寨路至大西门一段,建成于1985年底。该雕塑群由“醒狮”、“象的家族”、“湖边鹿的一家”、“鹤翔”、“熊猫”、“长颈鹿”等数组动物群组成,与周围生态环境相适应。这里花草树木繁茂,山峦起伏,旁依宽阔的鱼花塘水面,景致使人们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九狮位于环城公园包河景区、环城公园人口处广场中央,1986年由市雕塑办公室和北京市艺术公司共同承建完成。
“九狮”总高14米,由3只大狮和6只小狮组成。以3只大狮为基础,各背驮2只小狮,组成三角画面。大狮庄严、凝重;小狮各具形态,有含笑迎宾,有捧球欲跃,有眺望,有奔腾。大、小狮上下呼应组成一体,生气勃勃,象征合肥城市经济繁荣、百业兴旺,象征历史悠久的合肥已进入祥和、欢乐的时代。
鲲鹏志位于寿春路大桥西北侧,完成于1988年,用的是不锈钢材料,是合肥团员、青年集资15万元,由市雕塑办公室承建完成的大型雕塑。雕塑总高13米,底座高3米,鲲鹏的两只翅膀各高10米,中间铜人高2.5米。
雕塑用抽象写意手法,为铜人飞向目标插上巨型腾飞的翅膀,寓意当代青年在“改革”的大潮中,锐意进取,志高无比,给人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气势。雕塑座落的广场呈安徽省地图型,表示安徽青年在改革开放中“腾飞”。
花园街雕塑位于阜阳南路花园街内,1992年由市雕塑办公室完成,共有6组10件系列作品。
《双手世界》:用两只环握的抽象的手,形成一个运动的球,象征凝聚力和创造力。球两边的弧形象征着长江和淮河,使整个雕塑在特定的环境中更具有寓意。
《生命·运动》:用象征生命体的球与一条表示运动的轨迹线组合,动感很强,揭示出自然及生命本身的内在潜力。
《恒》:由一根具有变化的运动线贯穿始终,象征着人们对自然无穷尽的探索,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永恒的。
《和平之鸽》:采用运动感极强的曲线和体块相交促,形成数只飞翔的和平鸽,使雕塑产生出奇妙的意境,使观者感情与艺术品味交融。
《过去·现在·未来》:用三根大理石雕塑柱象征着三个不同的时空,使人们置身于其中,竭力地去理解,去想象。
《日晷》: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成果之一——日晷做为雕塑放置花园之中,让人回顾以往,展望未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